海外原创

唱给月亮的歌 宁静是一种 慈悲 是魅力也是 震慑 天上宫阙不闻 何年依旧 奈得圆缺 拎两盒打包的 月光 酥皮五仁的另装
正文

面试

(2008-09-22 22:44:02) 下一个
    亚洲国家的“面试”注重“你在我的公司能干不能干”?而欧美的“面试”则更加关注“你从前的表现”。 
   
    在中日两边经营公司,经历过无数次“面试”,地点有日本有中国,人物有男有女,国籍有中、日、韩;那些人那些事似过眼烟云,步步临近,又团团散开。

    日本日本人应对面试的过程基本一个模式,因是“培训”出来的,所以从举止表情服装鞋袜发型及“提交资料”的举止甚至“退场”的姿态,都彰显“国民性”。 

     韩国韩国人近似日本人又不同于前者,他们也会衣帽得体,彬彬有礼,姗姗而来,从容而去,也会恭敬递上周密的“简历”,但是,韩国人与日本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约定回电的日子或接近回电的日子到来之前,日本人不会主动来电话打听“我有可能被录用吗?”
  但韩国人会,(也许个别人不能代表全体),她会主动来电问∶“我的事情你们会怎么考虑呢?”假如公司因种种原因稍稍推迟了回电的时间,等到想要打电话给她道歉时,却冷不防被她抢白∶“好了,不要再找我了,我不会去你们公司上班!”

  中国因为世界多元,信息“代码共享”,中国人的面试也已接轨世界,与海外并无天壤之别;但是中国人的特征是○型血的人多,○型血的特征是“省略或忽视细节而直接追求结果”,尽管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特征”被网络时代的“牌局”公式化地包装着,制约着,促成着,但是,当面试过程最需要中国人表现优势的时候,却常常现形“○型血”。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经过“培训”的“○型血”显然超越地域格局,突破自我。

   欧美中、日、韩三国的面试演义出一个共同的特征∶提交资料,来者受之,一纸定音,择优录用,从此决定面试者的命运。
   然而英语圈(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是这样。
   在欧美圈,你说你毕业于清华大学,来美后在美国康特尔电脑公司就职两年,因自身原因辞去康特尔电脑公司的工作,现在来此面试想就职于贵公司......
   好。
   你回去等吧――
   欧美圈的面试不轻易听信来者之词,首先,他们要去调查你的毕业院校,你的成绩,你的评语......
   然后,按照你自己填写的履历,直接打电话给你前一任就职的公司,比如你叫张小三,目前在松下电器公司是“契约社员(职员)”,契约期已近,你去一家新的公司面试,面试结束后公司的人事部门会打电话给“松下电器”∶ “喂,小三 张 这个人在你们哪里工作过?他表现怎么样?” 如果前一任公司在这种“调查”中对你流露出任何不满,那么,你想跳槽,八成很难很难;
   欧美人以及在欧美生存的外国人也常常跳槽,但是,他们绝不会在自己想要辞掉的公司,把自己的人品弄个人仰马翻,因为那样等于堵死自己的人生后路,“脑子少根筋”。   
  但在中国“面试”,不需要这样一根筋,你在一家公司干得不开心,说走可以走人。
  辞职者领了工钱扬长而去,你这才发现,电脑里的资料被他(她)掏空,没带走的资料设了密码,谁也解不开,马上打电话找人,“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是空号......”

  这个空号带着他(她的)“面试”资料,微笑着走向新的“职场”(岗位)......新“职场”仍深信那一张白纸(简历)黑字,“好了,你明天开始上班。”
  恶性循环――因为少一根筋制约,“定音”无须锤,完全是“面试”者自己拍板。
  亚洲国家的“面试”注重“你在我的公司能干不能干”?
  而欧美国家的“面试”则更加关注“你从前的表现”。

  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面试”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求职谋生,用之所学,发挥才能;如果所有的面试过程都能抛开“调查前科”和“空号电话”,仅把“面试”作为人生的“驿站”,在“自选”的“职场”中展现生命的“火花”,那么,所有的面试将使得人生的每一次“起点”都升华再升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