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從星洲的一碗白粥說起
(2013-09-11 08:25:40)
下一个
仍然忍不住要评弹一下,说不上食评,只是吃过以后的感怀而已。
在星洲厦门街熟食中心吃了一碗白粥加鱼生,先是冲着鱼生而坐下来的,然后覺得不好只叫一碟鱼生吧,于是又加了一碗白粥。
小店铺的门面,两位老伯慢条斯理地切着鱼肉煲着白粥,对食客也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模样,點過食物之后等了近十分钟才端上桌來。
鱼生是鲩鱼肉,切成手指头大小的粒状,配料的种类和刀工皆远不及顺德魚生来得精细讲究,但配上的两颗小小的青柑仔却是点睛之作,将青柑汁挤出与鱼生拌匀,独特的风味油然而生,满口散发出鱼肉的鲜甜与青柑的清新香味。而白粥,粥面上铺就了油条片,炸花生,青葱丝等,入口丝毫没有寡淡的感觉,粥底熬的绵密细致,往粥里撒上些许胡椒粉,拌匀,便是鱼生的好搭档。
看着两位老人家悠然地在粥店里料理着,又想起香港的连锁粥店,节奏快得很,电脑落单收款机埋数,食客是一轮接着一轮。可是个人以为食物一旦沾上“连锁”二字,成为流水线上的东西,就会风味尽失,只沦落到填肚的材料而已,离“美食”二字就渐行渐远了。
他们说连锁店所有材料统一配送,确保味道如一,但食物讲究的是新鲜制作,在统一加工运送到各分店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铁锈味,某些配料会放多放少,烹煮的时间或过长或嫌短,等等。程序先后,甚至运输容器的质材,那一个步骤做得不够,都会影响出品,改都没法改。
长久以往,就损了威望,败了名气。
在马六甲,民宿的老板介绍我去某家店铺吃鸡粒饭,他自豪的说那家店铺传来三代,整整经营了八十年,他自少便在那里吃。试想一家店铺专心经营八十年,做同一样的出品,再怎么样都不会是难吃的东西呀!
香港的报纸隔三差五就报道某家老店因租金狂升而不得不搬迁甚或结业,家传几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香港人的“集体回忆”终究敌不过“经济繁荣”。我等一介平凡师奶,想吃一碗滚烫热辣的白粥,就唯有自己下厨了。“煮妇”就是这样炼成的。
一碗白粥,让我重温了坐在广州街头吃大排档的童年回忆;而两个老者经营的粥店,则用原始的味道留住了我的胃,也留住了我对他们的一份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