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emon123

搞个博克,跟上时代。
个人资料
正文

支持孙经立'饿死250万'说法。给新证据:人民公社男女分居导致出生率陡减 注销“占饷空员”户口导致簿载死亡率陡增

(2013-09-09 17:23:01) 下一个

孙经立教授'饿死250万'说法掀起波澜,但是说服力略显不足。本文崭新说法支持孙教授的论证:(1)人民公社男女分居导致出生率陡减 (2)注销“占饷空员”之户口登记导致簿载死亡率陡增,所以只有'饿死250万'。细节如下:


左派右派继续在数字上纠结,但是双方大部分人士已经承认有大饥荒有大量人数饿死,除了少数激进人士夸张0人或上亿人,少数已有的社会科学式讨论甚至学术著作:双方对峙数字约为:

**上限4500万,包括比科学推算人口正常出生率减生1500~3000万,比科学推算人口正常死亡率超出1500万~2000万;

**下限250万,包括比科学推算人口正常出生率减生,不算饿死,比科学推算人口正常死亡率超出250万。

**上限科学论证:

(1)根据1983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1952~1983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数据;

(2)根据5次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再用人口统计学手段公式,计算当年每年的出生率,准确度高;

(3)根据5次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再用人口统计学手段公式,计算当年每年的死亡率,因为人口统计学理论局限,这个死亡率数字的精确度低于出生率的精确度;这其中有两个主要统计学手段:(i)经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互相关系;出生率高则同年死亡率低(因为营养好),出生率低则同年死亡率高(因为营养不好)。用上述(2)算得的出生率,来算同年死亡率;(ii)用普查得到的人口年龄结构,套入模型,沽计年代不同的差异,外插算出大跃进qi前后人口结构,从而估算出当年死亡率。(i)的统计学准确度高于或远高于(ii)

**下限科学论证:

(1)江苏孙经先教授提出假说论证死亡率:“中国统计年鉴”簿载死亡率虚假偏高,修正簿载错漏之后实际超正常死万总人数=250万。原因:1958~1961年上纲户政变革与户政整顿,清除了多年累积户政簿载的“空员占饷”虚报现象,虚伪增高簿载死亡率。“空员占饷”:在那个计划经济一切配给的时代,如果一个村子户口有N人,就可以的到N份口粮,N份生活用品,N份一切,如果户口簿载人口多过实际人口,那么每人可以多分到,所以村领导会有意无意地迟报死亡,迟报户口迁出,等等,争取“空员占饷=户口簿空员多占配给”。1958年开始实施人民公社,大约同时户政上纲,开始实施户籍制度,清查注消多年累积“户口空员”,这现象体现成为户口簿子与“中国统计年鉴”短时间内人口大量减少,簿载人口锐减,真实人口并没有锐减。

(2)论证出生率:1958年人民公社初期,有大量实施男女分居,老幼集中照顾,取消传统家庭方式,改为实施大锅饭集中吃饭,男女分别集中居住,等等。造成生育率陡降。生育率陡降不是只因为饥饿,人民公社男女分居意外达到节育,也是主要原因。

以上是我所知,大跃进死亡人数数字之争双方最先进的学术论点。见仁见智,继续反复科学论证。

数字论证之后应该是总结教训,一般左派右派很多人没大差别。包括

**大跃进,三面红旗:农业大跃进,深耕密植;工业大跃进土高炉炼钢;人民公社。

**政策保护城镇,(与其它特定单位),乡村受害较深;

**(很多)地方干部虚报,而且压制饥荒流民外出乞讨,导致他们饿死在村里。  我听说这个:重灾区信阳隔壁邻居地区干部开路条开公文给饥饿乡民出外“奉旨乞讨”,给了乡亲们自求活命机会,救命无数。

**中央计划经济时代,丰收都可能饿死人:年轻人要穿越回到中央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一切生产上交,再领收配给粮票油票等等来过生活,全部上缴,集中县城碾制,县里依额上缴,依额下传油粮生活用品。额度由中央计划经济“依户口”统筹计算,“依户口”每人得到的一样多。即使丰收年,如果规定上缴额高,依户口受到配额低,也能在丰年制造饥饿。
重视户口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就更能了解正反面的论点。还有人口不许流动,没有路条,不能出村。  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地方是第一个肯开路条给温州商人到外地寻商机(或称“缝制乞讨”),走在风气之先,温州变成全国最先淘到第一桶金。

**补充说明: 关于茅于轼教授的科学论证:原来茅于轼所用的人口统计学模型,是他自称的“二次回归”手段方法公式。我了解,应该是二次插值,其中一次内插,准确率较高,另一次外插,准确率较低。茅先生的计算有另一个更加浅显易懂的缺失:统计学研究,为神马只有算得数据,却不包含数据准确度的研究?一流统计学研究,不容许这样!
简短说明:一流统计学,给结果都是“N+-x%” (譬如 死亡人口= N 正负 x%)。
我了解茅生明明身居一流学者,却蓄意省略,隐藏实力,我怀疑他的原因是:这个“二次回归”课题,统计学精确度不会高。茅生如果做了一流统计学计算,很可能结果是:死亡人口= 3000万 +- 5000万。所以茅生藏拙了。
其实另一个统计学手段,已经更简单地可以得到精确度较高的结果:利用出生率与死亡率的Correlation(相互关系),已经可以相对精确地算出死亡率,可能大约在千万数量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湘西山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okemon123' 的评论 :
不客气。关于数据,这里有很多资料:
http://www.yhcw.net/famine/
pokemon12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湘西山民' 的评论 :多谢!昨晚已经辛苦敲进一批杨縄的数据,亲手计算,得出第一个结果。
零星下载到几个省的人口金字塔,恰巧可以凑合着用。 继续顺藤摸瓜。
湘西山民 回复 悄悄话 《当代中国人口》每省一卷,杨继绳的书《墓碑》里转载了相关数据。这里是含数据的一章:
详细资料: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2Xr1A-A1uzTTHVIVkdFMmtiaUk
pokemon12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湘西山民' 的评论 : 三线独立检验,联合检验,都要检验。
(1)有分省数据?我得找来下载,你能指路更好。检验“男女分居减生”假设,看看科学检验怎么说。如果人民公社男女分居执行给力的地区统计吻合低生育率,则是辅政,否之则是反证。
(2)这个是你我名词不精准造成的混肴,名词有(A)真实死亡率,(B)普查数据(逆时光)外插计算之死亡率,(C)“统计年鉴”刊行之死亡率,(D)户口簿统统加起来统计的死亡率。孙教授假定(C)=(D),论证(C)高(A)低。

我论证(B)的统计学精准度不高,我了解那个算法,需要多变数(多点)外插,已有数据点只有:5次普查+(参考)外国类似可用数据,“逆时光”外插困难时期死亡率,外插+多变数+国内普查只有五次,都降低人口统计学计算死亡率的精确性。
湘西山民 回复 悄悄话 人口统计有三条独立的统计线:总人口,死亡人口,出生人口。
(1)你说男女分居导致生育下降的说法有意思。但不能说没明为什么同样的吃食堂分居,有些地方的出生率下降很多二有些地方几乎没有下降。
(2)总人口的户口登记与否并不影响死亡人数的统计。就是说户口注销人数不会算到死亡人数里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