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楠 ▉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著有长篇小说《纽卡斯尔,幻灭之前》, 电子诗集《西楠诗选》, 与人合编著《留学英国攻略:一个人的精彩英国》, 等。关注女性、内心及人性 , NGO志愿者。爱自由。旅居伦敦。
正文

芷江,生命中永不褪却的底色

(2014-03-17 11:36:41) 下一个


文/ 西楠


三轮车
熙攘的夜市
腌好的酸萝卜
有孩子在菜地里奔跑
摘下甜甜的生菜梗塞进嘴里
年迈的爷爷从美军遗弃的停机坪回来
又在电视机前静静坐了一下午
那里是我的家乡


小时候每到放假,父母总要带我回老家探望亲人,是提醒我将来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芷江。

据说芷江所属的湖南省怀化市这一片土地,是湖南最靠近西边的地方,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于是后来虽漂泊四方,总不忘在自己的个人简历开篇写上一句:生于湖南湘西。生于湖南湘西,生于芷江——这便是我漫漫人生路上那一层淡淡的底色,无论走到哪里,这层底色都将永远伴随着我。
 
实话说,多少年来一次次出走,又一次次回到芷江,自己更像是一个游客。亲人们好吃好喝地迎接着,又是四处走马观花地玩儿。我先生小神仙打趣儿说:再如此下去你都成鬼子进村了,整个儿一个“吃光队”队长!的确,家乡的种种美味佳肴叫人流连忘返,那不仅仅是现如今我所生活的城市里所缺乏的一份清新质朴,更是走四方的游子所惦念的浓厚亲情呀。

奶奶没有去世以前,每次总会腌好、或是买来大盆大盆的酸萝卜迎接我与父母回乡。她知道那是我的最爱——上头密密麻麻地洒满辣椒粉,一口下去,混合着萝卜清香与辣椒香气,新鲜的萝卜水淋淋,口中是热辣辣的满足。我常常光吃酸萝卜就能吃个饱。

记得许多年前,花上五角钱,就能在芷江那热闹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大街小巷买得满满一包酸萝卜。包装袋子是那种软软的、透明的塑料袋。如今是涨价了,具体多少钱不得而知,上次回乡,又是亲人们饭来张口地捧到跟前。有时也不自量力地妄想:干脆就叫亲人教给我自己腌制酸萝卜的办法?好让我这双笨拙的手再将家乡的味道,带到我所走过的所有远方。

芷江最出名的美食当属“芷江鸭”,这也是我勤劳的二姑的拿手好菜。后来我在广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偶尔也看到饭馆菜单上赫然写着“子姜鸭”,吃后方知,那是与家乡的“芷江鸭”所不同的。真正的“芷江鸭” 必是采用本地优质麻鸭,配以芷姜、香葱(打结)、辣椒等材料,以传统手法制作,吃上去肉质酥淳,口感香辣爽滑,余味无穷。聪明灵巧的二姑更是常拌以广荷、毛豆或是板栗等佐料,为整盘鸭菜增色。最爱吃其中那打了结的香葱,颜色、形状煞是漂亮,味道方面则吸收了整盘菜的精华,又浓郁地掺着葱香。

前几年回乡,发现芷江鸭已有了真空包装的版本,味道自是不及现炒的鸭菜,却也成了如我等游子远离家乡时,解馋的宝贝。这些年出行前,亲人们总是左一包右一包地将真空包装的鸭菜塞进我的行李箱,是担心我离了乡,就品尝不到这番好滋味。

年少时曾和我在芷江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小我一岁的堂弟,则最爱爷爷家里的坛子腌生姜。堂弟吃起生姜来,总是一片接一片停不了嘴,以致家里的大人不得不编造出威逼恐吓的理由,堂弟方肯勉强停口,譬如“吃多了要得肝炎”,“吃多了要拉肚子”,诸如此类。就算长大后的堂弟也是远走高飞,还一度入伍参军,锻炼出一身钢铁般坚硬的肌肉,听父亲说,如今每每回乡探亲,堂弟还是那副孩子气的样子,一片接一片偷着多吃生姜……真是说得我又好笑又感伤。

事实上,光光想把芷江的美味佳肴写完,都实在太多了,哪里是我笨拙的笔寥寥可以说尽:还有新鲜的水果:葡萄、杨梅、山枣、蜜桃、凉薯,山梨、冰糖橘…… 那些质朴的清香滋味;甚至一次,散步去芷江机场的途中,我和堂弟就在半道儿的菜地里摘了生的白菜梗吃,那一阵清淡、原始的甜,至今记忆犹新。
 
去年放假回乡,除去惯常的好吃好喝好玩儿,父亲又带我驱车探访了爷爷的祖屋——那是爷爷的父亲所留下的一栋座落在稻田间的吊脚楼。到达祖屋之前,我们经过一座横跨溪水的小桥、青石板台阶,还有斜斜的泥坡。现如今,我的二爷爷(我的爷爷的哥哥,在家中排行老二)和二奶奶、堂兄和堂嫂,还有一条大黄狗,就生活在这座先人留下的祖屋里。

那一天,我按下相机快门,试图记录这祖屋里的生活:这时候,二奶奶正坐在庭院里一张矮板凳上,和气地听大家说话,身后是高高的柴垛子、老旧的木屋,还有一棵年岁将近七十的桂花古树。一旁,年轻的嫂嫂双颊绯红,喜庆地笑着,怀里的孩子面目干净。大黄狗则安静地趴在嫂嫂脚旁,少了生人面前的警惕……多么安宁祥和。

由祖屋返回的路上,我思忖方才所见的那生活:那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一种我此生也许错过、却又离它如此之近的生活。它就像我自己的生活的一个斜斜的倒影,是那一层早已成为生命一部分的、永不褪却的底色吧。

途中又经过奶奶的墓地,父亲领着我爬上一块不算陡峭的山坡,上前跪拜。据说墓地所在的这座小山叫作“望城坡”,是爷爷苦心为奶奶挑选的位置——在这里,长眠的奶奶能够远远望见她所熟悉的、如今日渐繁华热闹的芷江城,还有她和爷爷(也是我们的)曾经的家。

我虔诚地跪在深深爱过我的奶奶的墓前,就许下了这样简单的心愿:愿天堂的奶奶永远护佑家乡勤劳、淳朴的亲人;愿天堂的奶奶赐福我的家乡,这一方平凡却又如此美丽的土地——芷江。


2013.12.30.
于伦敦        家中


(本文系芷江侗族自治县文联百篇精选文集《名城风韵》用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叔丁 回复 悄悄话 有些向往你笔下的芷江了。
虫妈株株 回复 悄悄话 小妹妹,谢谢你笔下的故乡!

从钟鼓楼出发可以走向东南西北
我却只想站在那里望天。
婆婆的酸萝卜是装在玻璃缸
探出鼻尖,口水流出来

河里可以洗衣也可以洗菜
卵石的炙热告诉你真正的夏天
贴着肌肤流去不只是时间还有水
乡音穿起前世今生
留我在风雨桥边张望

幸会小老乡!





李操星 回复 悄悄话 芷江以前去过一次。记得是从北京飞长沙,再转飞芷江机场。我还在一个叫漠滨的地方的一户侗族人家的吊脚楼住了几宿。吃了一种当地茶树上长的果子,我还过敏了几天。坐过当地的三轮摩的,颠的要死。不过人很淳朴,景色迷人。听说现在修水库了,不知什么样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