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

历史和现实;东方与西方;独立,自由的观察及思考。
三希堂博内文章多属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三希堂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落叶不归 心安在?

(2025-07-14 20:04:42) 下一个

落叶归根,乃儒家诗意中的归属美学;千百年来,无数奔波在外的游子,受到这样的民族古训“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嘱托,不管坐的多高和走的多远及多久,即便客死他乡,也要求自己的骨灰回归故土,即回到自己出生的所谓“根”的地方。

不朽的华夏诗篇或和道德的楷模?

谈起落叶归根,有件数十年前的往事值得回味。我的指导教授,一个移美的英国人,和我聊起了西方的殖民文化。他有点困惑,惊奇传统的中国人终究要回归故土,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他感叹华人的醒悟和时代的变迁。而如今,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却纷纷“逆自然”——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在这场全球化与民族认同交缠的张力中,所谓“归根”早已不再是一种命运的终点,而更像是一场不合时宜的民俗残影。

若说“落叶归根”曾是一种文化信仰,那么“根”往往指向一个宗族网络——宗庙牌位下的那块地,那套姓氏伦理,那种家族优先的生存逻辑和灌输的不能忘却的祖训。然而,今天的海外华人早已与这种体系渐行渐远——不是背叛,而是被瓦解。

曾经的宗族社会,靠“祠堂+族谱+土地”三位一体维系超过千年。而今,“祠堂”变成了旅游景点,“族谱”成了论文研究对象,“土地”则被“城中村改造”与“集体征迁”碾压殆尽。消灭宗族不是西方的阴谋,而是中国革命,或现代化进程的内在代价——当GDP取代祖训成为唯一准则,宗族命运就不再有立锥之地。

我的祖父和父母辈,都是在宗族的支持下,完成了他(她)们的教育。我只能记得家传“祖训”的前八个字:“嵩山理学,浙水文衡”。这不是父母教的,而是偶尔听到一个亲属长辈的随意唠叨,她是那个辈分里,文化最低的一位,但我记下了她的叮嘱。父母的“反叛”已经树立了榜样,我的中文名字,已经取消了辈分的名字,更不会在意下一代的顺序了。而且我并不出生在原籍,甚至成长的地方,也算是天南海北,四处飘荡。“革命”的结果,让我们集体丢失了家园和家族,只剩下一个虚幻的名字——祖国。

宗族的消亡并非始于今日。清代黄宗羲在《原君》中已痛批宗法制度对个体自由的钳制:“家为小国,父为小君”,他早看清了宗族权力的微型暴政;梁启超更是在《新民说》中提出“公民”概念,意图打破“子不语宗族”的儒家传统。而李鸿章,一面身为宗族代表人物——曾主持家族工业化转型,一面却在洋务运动中扮演现代国家治理的代理人,其人其政,正是家族衰落的活化石。

今日之中国,已非黄宗羲之道统、梁启超之理想、李鸿章之妥协,而是一种混合型现代国家的变异体——既要求你效忠“祖国叙事”,又拒绝你继承“宗族情怀”,海外华人不过是最早看清这一冲突并做出理性选择的一群人罢了。

一代移民:逃离不是背叛,是理性

离89事件不远的上个世纪一个春天,本人一纸签证,从香港飞抵洛杉矶。离别之时,亲友递来一句“将来记得落叶归根啊!”连广州的美国女签证官,临走时都追加了一句:“请记得回来告诉我, 你的研究情况。” 彼时尚无暇思考这些话背后的文化包袱,只知此行的目的绝非“镀金”,更不是“华侨爱国工程”,而是无声的逃离。虽然,我从来不愿意嘴里说出这两个憋屈字出来。

逃离不是背叛,是理性选择。当我们面对的家国,不再是讲道义的社会共同体,而是一个以“统一口径”吞噬异议的符号机器,归根就不再是归属,而是自缚。而“理性”,不再是那种孔孟之道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那种在机场一张签证上赌未来命运的判断。

我不愿意活在一生的骗局里。不能改变它什么,但上帝给了我自由的选择。我是侥幸逃出笼儿的飞鸟,直觉告诉我,人生从此有了意义。

二代困境:新根,旧伤,双重边缘人

再看如今的“ABC”、“BBC” 或“CBC”一代(二代华人),他们在皮肤色素与英文腔调之间跌跌撞撞。既不完全被西方社会接纳,又无法理解祖辈“根”的执念。这一代人往往对“中国”二字的认知并不来自历史书,而是TikTok上的“中华文化挑战”。

他们身上有一种痛苦的“双重边缘性”:在西方,他们是“模范少数族裔”,一种带有隐性歧视的工具性标签;在中国,他们是“贱卖国籍的黄皮外人”,被怀疑、被审视。“归根”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文化责任而非心灵召唤——而责任,往往与归属无关。

我的后代不理解我在键盘前敲什么:写给谁看?你不是已经离开那片土地了吗?不,我不是写给我的故土看,也不在意你的困惑。我仅想落叶继续飘浮,为活着的良知留下一点点回音。

历史的隐喻:落叶的本意是谁定的?

“归根”的神话在中国文化里由来已久,源于农耕时代对祖先土地的崇拜。但这一文化结构是否具有普适性?值得质疑。出国的第二年,我返国省亲。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酒席上一脸羡慕地看着我,突然朝我大喊:“金山伯!”。我使劲地摇头,他却回答:“你就是!” 能体会出他的弦外之音吗?

事实上,落叶不归根者在中华历史中并非少数。唐代流亡的诗人,广东珠玑巷的南逃者,明末逃亡的士绅,民国时期远走苏联的革命者——他们或许葬身异域,却未被历史定义为“背祖忘本”。何以今日“海外华人”却必须背负“文化流亡者”的原罪?或许,“归根”早已变成一种政治意涵的道德套索或绑架,而不再是精神上的回归诗篇。

唐朝白居易的诗写到:“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宋代苏轼更写出千古绝唱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新格局:全球化与身份脱钩

如今的格局早已不是“祖国强大、海外归心”的单向话语。中美博弈、言论审查、护照政策、技术脱钩……种种现实问题逼迫海外华人不得不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是公民,不是“同胞”;是居住者,不是“远方游子”。而我却自认为是世界公民,能掏出护照来验证我的身份。

这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抉择,更是心理和认同的自我重构。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陷阱,莫过于将认同与出生地绑定——归根者的执念,正是此陷阱的文化回音。

说到绑定和陷阱,与诈骗和抢劫并无本质的区别。看看上世纪50年代归根的“海外赤子”们,又有几个人能入土为安?

家不再是地理概念,是心理拼图

“根”曾是土地的隐喻——那块祖坟旁的田,承载着记忆、债务与禁忌。而今,土地不过是一种被拆迁货币化的资源——“征收面积xx亩”,一句话可毁百年乡情。

我们拒绝“归根”,不是背弃祖先,而是不愿回到一个连祖先都不认识我们的地方。当村里仅剩“统一规划”的楼盘模板,祖屋只在“抖音探废墟”中存续,我们不过是在一地“文化荒原”中自我放逐,而不是被放逐。

家,不再是“那个村子”或“那条街道”,而是“记忆中的拼图”。你可以在加州的周末农夫市场中找到那块“家”的碎片,也可能在瑞典的移民菜市场中补上另一块。或者干脆在你的后院,实现你的儿童乐园。我们确实不是在“漂泊”,而是在重构。

祖父母的骨灰坟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脚下,父母已经无法让他(她)们的身体回归根的地方,或“入土为安”; 听到那么多的传闻,没人能清楚骨灰的来源,后人只能强迫自已,相信那是灵魂的归宿。 如果不小心忘了交管理费,谁又知道骨灰会飘去何方?

而外祖父母的归处,均是家人,宗亲看着下葬的,但不敢立墓碑。能保留至今,过程充满了幸酸和血泪,一纸难述。

没人愿意猜测几十年后的事情:这是个道德绑架的世代,你我的祖宗牌位,注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过程简单粗暴,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时事标志:清零政策后的断链时代

2022年的清零政策是一道心理分水岭。大量海外华人在航班取消、核酸卡口与健康码技术崩塌中被彻底切断与“根”的最后联系。这一政策不仅令人质疑“国家”的人文关怀,更让不少人意识到:所谓“归根”,只是行政系统暂时容忍你的一种行为,并非精神家园的认可。

誓誓旦旦的清零突然终止,是根的呼召或是好奇? 我竟然第一次返回了出生的地方。半个世纪里,母亲不断地唠叨,这个我两岁就离开的地方。可是我看到的,却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百业萧条,手机不能连接外网,地铁站口总是站着虎视眈眈的警察。。。一抬头,又是那个挥手的画像和什么价值观的口号。这个沿海城市的人,大多在忙于逃离,在重复我半个世纪的轨迹。

从“闭关锁国2.0”到“留学生投票非人类”的网络风潮,从“代孕惩罚”到“护照收缴令”,种种事例标志着“中国根系”已变成一种政治标记,而非亲情召唤。“归”变成了“审查”,是被迫,不是向往。

为何不归?因为已生根。

我找到了心安之处,许多华夏子孙们千百年来的梦想。

不是每一片落叶都要归根,有些落叶在空中翻转之间已化作新的泥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不再是旅人,而是建造者;不再是文化搬运工,而是价值参与者。

所以,落叶不归根?因为根,不一定在故乡,它也可以在心安之处。如果真有根的烙印,她一定会显明:不要向愚昧或扭曲的文化低头——这正是我的祖先和父母留给我的最宝贵遗产和人生价值观。

 

留下这些文字,让它们像落叶飘荡在互联网的天地间:

何为根?根是权力的隐喻,不是乡愁的出口:

我不归根,不是我不爱家,而是家已不复存在,因为根已失其土,叶已生其志;

宗族消亡,是革命的代价,还是文明的背叛?

土地不再是归属,而是被交易的标签;

故土不是回忆,它是审问身份的镜子,故国不可绑定思想,血缘不该锁住表达。
我不是被放逐,而是选择了更清晰地凝视。我不是游子,我是旁观者。我也不是异乡的使者,而是裂隙中的记录者;

我不甘心仅站在紫金城屋顶看世界,她的精彩和美丽就在我的脚下,为何要学羊群龟缩在数字监狱里坐井观天?

历史不是背景,它是批判现实的最锋利工具;写作不是归属证明,是存在证词;文化不是旗帜,而是被反复重译的词典。

你以为你在海外看中国,其实你在中国的目光下漂泊;

那个所谓的“根”,已无滋生的土壤环绕,早已烂掉成灰。更多时候只是一个便于管理的“归类”。过去是随身户口,现在是实名网证;祖国分明是虚幻,却要时刻来证实我的存在?

而我的心灵却在天地间自由飞翔,想成为一棵常青树,长年开花结果,伴随我的家人,直到生命的终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7)
评论
Juliennek 回复 悄悄话 理性的選擇
100X 回复 悄悄话 “家不再是地理概念,是心理拼图” - 心安处,便是家。
三希堂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可已这么说,从历史的角度。
三希堂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arkyang' 的评论 :

所以这个文化能构成现代文明的主轴。脱离紫禁城或长城的单一视角看世界,才可有所领悟。

“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让文化融合和传承,那种固守故土的观点早就落后了,看看人家犹太人,在世界各地建设JEWISH CENTER”
三希堂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lfie'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评论。如文中所说, 我也一直有 global citizen 的心态。去过以色列, 对犹太民族的历史有了解。 过“帐篷”的生活,是年轻的时候,无法理解的哲理, 但人生的确如此。

" I have multiple affiliations but very little to do with my birth place"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叶落归根”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与其去被落叶归根束缚,不如更多的考虑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让文化融合和传承,那种固守故土的观点早就落后了,看看人家犹太人,在世界各地建设JEWISH CENTER,也传承自己的文化,而不是都想着如何回到以色列
elfie 回复 悄悄话 Self identity is not a universal and unchangeable thing. Not everyone agrees that we should always define ourselves as the one type we are assigned to at birth. Sure, we can change our identities and loyalties. I no longer define myself as solely a Chinese person because I have assumed another identity or even multiple identities. For example, I think of myself as an American first and foremost because I've spent most of my adult life in the U.S. I feel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 American culture and life style than with the other one. There's not much left between me and what's happening in China. Neither emotionally nor physically. I also identify myself as Asian and Jewish because I have the Asian heritage and Jewish conversion. So if you ask me who I am, I have multiple affiliations but very little to do with my birth place.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希堂客' 的评论 :

[二代人的思考,可能与一代不同。他们有天然的属性,寻求根的记录, 但大多能做出强烈的对比和判断。]

呵呵,大多數不需要根就很happy或者high了。只有少數需要,就像你這樣為此嚴肅討論的,是少數人一樣。那個少數會感謝的文章。
三希堂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青白丹城' 的评论 : 谢谢鼓励!葉落當歸現居地,不必纠结。
三希堂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k467' 的评论 :

有人要送到黄河,大海,但价格不菲。我已经在北美最大墓园买下方寸之地,面朝大海,居高远望。正好购躺平, 不给下代添麻烦。

“骨灰发送到太空是我的心愿”
三希堂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3227' 的评论:

个体,民族,国家都不应宣传捆绑自己的文化。

“就像参加比赛,就得上场。”
三希堂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二代人的思考,可能与一代不同。他们有天然的属性,寻求根的记录, 但大多能做出强烈的对比和判断。
“根還是要有的,是自我identity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肯輕易隨波逐流的那些二代,將需要這個部分,以在歷史中紮根立足。”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葉落歸根的根本來是個避風港:不說是世外桃源,也算是與世無爭的藏身處。古代文人,厭煩了官場、名利場、江湖,可以回歸那些千年不變的村鎮、古剎。這個根的環境沒有了,名義的歸,意思不大。心遠地自偏,自是落根處。

根還是要有的,是自我identity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肯輕易隨波逐流的那些二代,將需要這個部分,以在歷史中紮根立足。
3227 回复 悄悄话 看看老外,走出来是我们的使命,是应该的。就像参加比赛,就得上场。
k467 回复 悄悄话 骨灰发送到太空是我的心愿
青白丹城 回复 悄悄话 真好文章!故國是旅游或暫居之地,葉落當歸現居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