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社会道德和功利的失衡初探

(2013-08-11 17:46:43) 下一个

中国社会道德和功利的失衡初探

灞柳回风


和西方文化相比,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对原初道德的珍视。由此而衍生了一系列哲学政治思想。例如儒家对理想中的“三代”伦理政治的怀恋和推崇,基于伦理道德的“性善论”和“孝悌”等等规范和习俗。中国文化中对于伦理道德的珍视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对“善”所怀有的美好愿望,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醇厚民俗的积极社会作用。

但是,毋庸置疑,中国人对道德和基于其上的形而上理论的人为“拔高”是建立在轻视功利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的。对道德伦理的极端推崇导致了道德和功利,“形而上”和“器”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二元分离,促使中国文明走向了一条迥异于西方文明的道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限定并阻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众所周知,正是对形而下的“器”的不屑使中国文明屡屡和先进的科学发展机会失之交臂。《莊子•天地篇》记载的子贡见汉阴丈人“抱瓮而灌”的故事警示人们:先进和以功利为目的机械和技术会破坏纯洁初朴的“道”,会使人有“机心”,因而会“纯白不备”, 进而“神生不定”,最终导致“道之所不载”。 然而,汉阴丈人心目中的“道”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经过人类伦理理想化了的“道”, 并非老子眼中的不可言说的客观自然的“恒道”。中国人所珍视的主观伦理规范的理想不仅“遮蔽”了原初的道,而且导致了原本浑然一体的道的二元分离。当人类主观的伦理理想压倒了现实社会中的实践,道似乎逃脱不了地偏离了原本主客共存制衡的轨迹,不可避免地扭曲为人所用。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在政治统治和思想上似乎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中国历史上关于道德和功利的争论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例如,表现在政治上,有“王道和霸道”之争,表现在哲学上,有理和心性之争,等等。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致力于恢复道德和功利,形而上和实践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努力和呼声最终被淹没,被自上而下的利用伦理来获得合法统治权的统治阶层的功利目的所击败。到理想的伦理统治一旦被用作统治者手中的功利性统治手段,正如一个完美的上了道德之锁的囊括天下的华美箱笼被强梁所夺,再完美的道德也无法拯救天下化为强梁的私有之物。

如果我们回溯到儒家尊崇的完美道德统治之初,我们会发现当“私利”被鄙弃时,恰恰是道德受到玷污之时。以许由洗耳之故事为例,许由一直为儒家奉为道德高尚的典范,因为许由拒绝尧的禅让和册封,认为现实社会的功明利禄玷污了他的耳朵,洗耳以示不为所污。作为一位隐士,许由原本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但是,后世认许由洗耳拒绝禅让封官为道德高尚,实在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其一,如果许由真能做到以天下百姓为公为己任,则可以寄托天下,是为公仆,何来玷污之说?如果许由真的认为管理天下百姓的官职是玷污了自己的耳朵,那么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道德已经堕落,社会公器早已经沦为私天下,因此许由不耻为之;这样一来,儒家的所谓三代理想政治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另一种情况是,许由自己认为管理天下百姓事实上是谋“功利”之举,因为要表示自己的清白道德,洗耳以昭示自己的高尚。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下,许由事实上认为当官管理老百姓是件谋私龌龊的事情,这又和儒家所信奉的以天下为公的崇高道德理念所矛盾。如果许由相信儒家的理念并怀为公之心,以管理天下百姓为奉公的一个机会,何曾又会觉得被封官的言论所玷污?

遗憾的是,老子对道德和功利的二元分离在中国文明之初时的警戒并没能阻止“德”的堕落,反之,儒家对理想的道德统治的迷恋最终导致了道德和功利的彻底分离,对形而上的“德”的理想化追求扼杀了对改变形而下的现实社会的实践。当和道德相依的功利在政治上被鄙弃,和“公“相附相成的 ”私”被社会所抛弃和不容,人性中求存的“私”的自我本性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被压抑到最低。然而,“公”事实上是个人之“私”妥协共商后的集合和结果,消灭的每个人的“私”,“公”只能被少数有权利的人篡夺,公器成了私天下的工具。 如此,中国人对于完美道德的追求最终导致了道德的蒙污,天下和公器的沦丧。

同理,中国人对善的理想追求导致了善恶的二元分离,为了达到抑“恶”的目的,结果并未能张扬“善”,反而消灭了“善”所依存的土壤。善恶相生,相信性善似乎并不能使中国人的道德 脱离“恶”;正如相信性“恶” 也没有使西方人远离慈善一样。当善的力量弱小时, 往往会借助“恶”,或者说借助功利的非道德的力量来保存或者保护自己,例如说梁山好汉劫富济贫,不能避免用“恶”的手段来弘扬“善”。当个人善的力量在强大的权力统治或专制体制下显得弱小而微不足道时, 善往往被等同于“懦弱”, 和“迂腐”,因为善的力量在连自己的存在都不能保护的状况下牺牲自己的利益,无异于自杀和自取灭亡。 这个时候,善因为被困于狭小的一隅,变得“自私”,而“恶”却变得张扬。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的善往往体现在“私德”上,把善的一面留给了自己的家庭亲戚朋友熟识, 而在公德或者社会道德方面却难以兼顾;而且,由于认为性善之说为自然而然,忽略了人性中“恶”的破坏性成分,导致了“善”在面对“恶”的时候往往软弱而无能为力,因此“善”非但没有力量抑制“恶”,反而容易被所料不及的“恶”所吞没。

与之相较,西方人的原罪说源于倾向于对人性本恶的理解和认识。西方人对人性的罪恶的一方面源于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恶的反映,但另一方面,却成为抑制恶的动因和力量。原罪说所产生的对“罪恶”的愧疚感却往往容易唤起人向善的心,而且,对人性中的“恶“的认识和重视促使西方人用法制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因而,对人性的“恶”的强调和认识实际上导致了人向善之心和避恶之行。

总而言之,中国人理想地肯定道德和善并没有达到驱恶和弘扬道德的目的,恰恰意与愿违,为了珍惜理想中的原初道德,拔高弘扬道德的中国人,却把原本平凡,为人性中人皆有之,源于“恻隐之心”的“德”, 逐出了平凡人人性的殿堂; “德”只能为“大人”所窃据,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德”只能被“英雄”所夺,成为平凡人仰望膜拜的“榜样”; 留给平凡普通的草民的,只有被鄙弃的“私利”。

当每个“善良”的中国人仅仅把善和道德留给自己和熟识的人,对社会和公器漠不关心,善和道德只能会永远地困于狭小的一隅,对强大的“恶”的力量漠不关心,或者说无能为力。自上而下的伦理政治和道德的灌输和提倡永远无法拯救中国社会道的失衡。对道德的极端理想化推崇稚只能导致社会向极端功利的另一个方向转变。在道德理想越被拔高之时,现实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只能越卑污。只有在承认人之“私” 和“功利”一面的基础上,公德方可以成立,道才可回复自然的轨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7)
评论
思考为了未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无知无为 (pia):
是骡子是马您就遛达两步,给大家看看。甭忽悠,那是自献其丑。

您对老子的理解不过如下:道德不是什么“善",老子定义的道德是"不做";无为就是道;变化就是道、变化即自然;

这都是些平常的入门常识,实在一般般,平常的很,没深度。不明白您凭什么"指点江山"的样子,没看出您懂多少。不服气是吧,那您就谈谈您对老子深刻点的理解。

预期您也谈不出所以然,肚子里就没货。不跑题不骂人您也就没什么可谈老子了,这不是捣乱吗?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几空间' 的评论 : 我几次说你下意识知道怎么做,就是因为你有心态肚量自称“糊涂虫”,不明白道理并不重要,引用西方人的一句话“It's not what you think or say but what you do defines you.”“无为而为,不争是争。”建议你用西方的逻辑来分析一下。“无为而为”不矛盾,“不争是争”矛盾、不符合逻辑。中国文化的辩证法绝不是黑马毛的狗屁矛盾论。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考为了未来' 的评论 : 老弟别生气,不是什么跑题,我只是沿着你的逻辑再进一步举例证明它的荒唐。道家儒家的哲学就是不能再一般般的做人的道理,就处在到处搜找价值观软实力的现代人的鼻子底下。越是有精神、越是有信仰、越是讲爱心、人权、民主就越迷惑人。如果就我那几段话你就懂了老子,你就是天才了。中国历史上还没几个人真正懂得老子孔子的说理。不信,试一试解释一下这句孔子的话“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我至今还没见一个有记载的学者解对了。
思考为了未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无知无为 (pia):

在谈老子,不要跑题,文革基督什么的,哪跟哪?这里是谈经论道,不是骂人诡辩。


你理解的老子也就一般般,都是些常识,平常的很,没深度。脑子深刻点,倒是可
以对聊两句。

骂人跑题的事没兴趣,自显本色就是。看看你自己,90%的时间在骂人跑题。是不是
老子的事也谈不出所以然,滥竽充数?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考为了未来' 的评论 : 一看你的言论就知道你是个糊涂虫,就像yfz9465是个假基督徒一样——并不是什么恶意,事实而已。你要什么样的不“一般般”解读,毛泽东文革、基督重降人世的惊天动地?

顺便说一句,你们三位看问题不要就看到一个点。“禅道密宗等等在西方精英中很流行。”你的西方精英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还是西方社会的躲避者?
思考为了未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无知无为 (pia):
老兄对顺其自然还没有神会心领,才有处处用强乐与人斗。顺其自然也是种宽容的态度。

老兄对老子的解读确是主线上:道德不是什么“善",老子定义的道德是"不做"(顺其自然);无为就是道;变化就是道、变化即自然;当然这种理解也一般般,并非什么大不了。大家交流,交流的是想法,而不是恶言。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几空间' 的评论 : 扣帽子是抬举你们有思想,借你们这些糊涂虫来批驳狗屁西方哲学罢了。要精神要信仰,基督教、共产主义最讲究的。一帮被洗了脑的糊涂虫……
老几空间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各位的评论,观二位辩论,很长见识:-)
显一君好,谢谢对未来社的支持。还是先生厉害,总算让这位无为君发表了一些实质性评论:-)
显一君重视精神,表里如一,每每高论,如沐春风。
无为君才气颇高,偏于实在,少了精神。无为而为,不争是争。一味扣帽反对,却不作为,见解虽高,非老子之道。若真愿意赐教,请给出高论大文链接,咱好去学习。否则咱们只好做个糊涂虫。
再者,明明知道咱们读了也不懂,却简单一句“去读。。。”,请问这是不是矛盾论?:-)
思考为了未来 回复 悄悄话 "真正的道,超越对立,超越二元,超越自我。"--是这样,归一。
"西方精英正将眼光转向东方寻求智慧。"--禅道密宗等等在西方精英中很流行。
(pia)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实在忍不住再说一句,你自己都认为“耶稣就是道”,怎么会说得出“西方精英正将眼光转向东方寻求智慧”?你老兄脑袋整个一盆爱和心的浆糊!
老几空间 回复 悄悄话 码了半天字,一个回车全没了。先致意,回头补上。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最后,与大家说几句。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理性完全走向思辨,它使得哲学成为方法论。所以人们有哲学死亡的感觉。人们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启示性的智慧。代之而起的是逻辑的推理。不幸的是,人们永远无法在逻辑的基础上,对“道”或者“存在真谛”进行自圆其说。他们终究会走向自我矛盾。就像无知无为的“可知与不可知”的对立。真正的道,超越对立,超越二元,超越自我。这就是为什么哲学家让-弗朗索瓦认为,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就只有哲学学者,而没有“哲人”,即那种举手投足给人于启示的圣人。而他的儿子-马蒂厄(佛教弟子)却说,这样的“哲人”仍然存在于现代东方。而让-弗朗索瓦觉得,西方精英正将眼光转向东方寻求智慧。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这说明你不懂什么是“为道日损”。损什么呢?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老兄太逗了。我们在讨论道德,跟“自大”有什么关系?就算不拘泥于就事论事,按照你的逻辑“自大”不是道,那请你比一比自称上帝的耶稣和我谁更自大?你还说耶稣就是道?!

建议你回顾一下你我的对话,我讲的是事实、物,你讲的多是虚无缥缈的“心”和虚空的“爱”,你老兄是个很有情感的人,信教最合适,哲学讲的是理性不是情感。建议你去洗个礼成为一个真基督徒,到时你就理解什么是耶稣的真爱了。你理解的道跟我的道就相当于鸡与鸭(对讲),再跟你啰嗦三天三夜也是原地踏步。算了吧……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黑格尔哲学是不是辩证法,哲学界自有公论。在二元逻辑里,人只能表达矛盾。在道里,不存在矛盾。道不仅仅是变化与自然,道还是矛盾对立双方之间的跨越。在逻辑上,人们无法理解这种跨越,只能在心灵里能感受。不恰当地说,福就是祸,祸就是福。没有走入内心,哲学书看得再多,只能增加“自大”。前几天,写了一篇“哲学有门吗”。放在下面。先问你,如果知道“为道日损”,那么你去减少自己的“自大”了吗?从你的话,笔者能看到一颗自大的心,要有所为(赢)的心。它恰恰使得你不知“道”。所以有什么“道不可知常道可知”。

前日在探讨黑格尔哲学中,有网友问笔者“哲学有门吗”。当时回答随意,现在想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探讨题目。就多说几句。
对哲学之门,古人早有明示,即“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为什么有这两方面呢?因为,它对应着哲学的两个方面。
哲学有整体论和本体论两个侧重。整体论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规范细节;它的结果产生哲学方法论。而本体论是指存在整一的本质。本体只是一个名字,许多人又用其它的名字来表示,例如,绝对精神等等。通常,人只有在对本体有通透的情况下,才能有对整体的更好把握。本体论是哲学的灵魂,没有它,哲学会衰弱成方法论。这也是当代许多人感到哲学走向“死亡”的原因。

研究整体,人们从学习出发,积累知识,掌握逻辑,建立体系,反馈现实。这个过程,知识在积累,“自我意识”也在积累,人变得越来越自大。这就是“为学日增”的道理。

通透本体,人们从虚怀开始,减少分别,IMMEDIACY, 削弱自我,体验空性。这个过程,知识在减少,“自我意识”也在降低,人渐渐得具有气度。这就是“为道日损”的道理。

在人类探索存在的道路上,有许多人将研究整体的方法,用在通透本体上。他们总是觉得知识丰富了,体系更完善了,存在真谛可以用学问来表达了。“自大”推动着他们不停地努力,但实际上离IMMEDIACY(直觉)越来越远。但是许多先贤还是给人们留下警言。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哲学上告诉人们,此路不通。最近有网友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探讨,非常有深度。大家可做参考。如果要想入门哲学,请牢记古人的这句话,“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哲学最终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气度,一种MINDFULNESS的心态,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它使得人更有智慧地把握整体与细节。哲学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连接人类精神与思想的桥梁。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建议你去wikipedia读一读休谟的Naturalistic fallacy

不要轻信三脚猫的哲学翻译,黑格尔的哲学不是辩证法而是矛盾论,是对中国哲学辩证法的误解。矛盾论的历史现在可以缩写为黑格尔-马克思-毛泽东-yfz9465。矛盾论也就是共产党的斗争哲学。相反,福祸相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是矛盾,而是变化。变化就是道、变化即自然,再去读一读“塞翁失马”你觉得矛盾吗?

“道可道非常道”点出了两个理念:道和常道,道不可知常道可知即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掉不可知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可知的常道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的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人道符合天道,道=自然。不要轻信名人注读,王弼不懂老子。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是否在人身攻击,你回帖说明一切,笔者不会计较。辩证法什么时候属于毛氏理论?去读读黑格尔;古代中国人就说,祸福相依。道不属于思辨,就如哲学本体不属于逻辑一样,维特根斯坦将这一点说得很清楚。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就告诉所有读者;道可道非常道;即,道虽然可说,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说(逻辑)。或者,道虽然可说,但说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道。 如果一定要说,那也不是你这样的。“道生德”是一种人为的臆想;道本身就是德,无所谓生德。道法自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怎么可能是无为。所以,道法自然;而不是,道就是自然。一字之差,意思非然。无为的确是德,就是笔者说的平和心。是针对人见道而言的。道就在身边,为什么人不知?自大也,认为自己有所作为。无为是什么,就是无我。没有自我,也就没有那些自认为了不起的作为。道就自然显现。所以,王弼说:“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每个知“道”的圣人都在告诉人类,道由德近;尽管讲的文明角度不同。幼稚者总是看到差别,相互否定;智者总能看到相通之处而圆融。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就你老兄这种不伦不类的毛氏矛盾论(注:绝不是中国文化的辩证法)外加半生不熟的佛学,我看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本末倒置了道和德,道就是自然、(自然之)道(演)生(人类之)德。无为(就是常道,常道)乃上德、上德也就是道(的传承——也就是说现实人间无道可言)。道生之德,故谓“道德”。听上去你懂点西方哲学,去理清一下休谟的“实然(是然)无法生应然”法则,试一试看不看得穿这个西方哲学的死穴?另外,用上帝耶稣谈道德只能说明你不懂哲学。

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的人品,也不会人身攻击,只是对你的幼稚的哲学认知忍俊不禁而已。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道的表述看起来总是自相矛盾的。其原因是,道不属于二元论的范畴。或者说,不是逻辑的范畴。语言永远无法准确地表达道,因为语言逻辑建立在二元对立之上。逻辑的基础是相互REFERENCING。没有“内”,无法知道“外”;没有“外”,无法知道“内”。道不存在那种内外的分割。辨证法讲对立统一,但统一不是机诫混合。能统一的地方就在“心”里。所以道属于精神的范畴,要人用心去体验。佛教干脆就讲“不二”,如,心物不二,动静不二,。。。所以,要知“道”,首先走入自己的内心,要先有德。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蜉蝣之暮' 的评论 :
道德其实就是一种GRACE。笔者赞同你提出的探讨角度,及文章用意。只是希望探讨深入,大家都受启发。很欣赏未来社在这方面的努力,问好大家。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蜉蝣之暮' 的评论 : 道家儒家的道德定义基本一致。伦理是道德的具体儒家表达,如五伦。道德解读的变迁是中国人对老子孔子原始定义的半知不解所致。西方人对道德的传统定义就是信仰,所谓“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三大教均属此类传统。西方对道德的世俗定义也沿袭了宗教的思维,只是变了信仰,换汤不换药,可以说与中国人的道德观水火不容。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道并不是“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还没听说过如此自相矛盾的解读。请选一个(或纠正)对你矛盾逻辑的如下推理或模拟
1、道不是无为,而是无为
2、道不是无爱,而是无爱而无不爱
3、道不是无爱,而是无爱
你到底是“爱”还是“无爱”,怎么解释“无爱而无不爱”、“无为而无不为”?
蜉蝣之暮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你好!多谢高论,受教了。本文仓促成文之间,未能就“道德”本身从语义学上仔细展开论述,可能造成了一些误解。 同意你所说的许多观点,例如伦理不是道德,“伦理理念带来的只是秩序,而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本身这个词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就经过了流传变迁。本来的“道”和“德”和今天的“道德”的意义相差深远,文中提到“道德”,更多的是指先进狭义上从伦理观念产生的一些具体的行为规则和规范,而非伦理理念本身。正如你所说,伦理理念本身衍生了很多诸如“仁”“义”,“理”等等观念,是不可能包含在道德中的。因此,这里狭义的道德和伦理是并题的,但行文中未能展开深究,多谢指正!
多谢老几兄代为回复!!这里拜谢有礼了:)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几空间' 的评论 :
也好,多说几句。作者将道德与伦理政治等同,使得他脱离探讨道德本质。伦理与道德的差别在于,前者随着时代而变,而后者并不随着时代而变;进一步讲,伦理完全建立在理念上,而道德并不是建立在理念上。理念带来优点的同时,它必定也带来缺点。不仅仅如此,分别心从来都是仇恨心的根源。所以伦理理念带来的只是秩序,而不是真正的道德。许多宗教都在某种程度讲伦理理念,但这些最终都是好坏各半。作者偏离实际就在此。如果道德是伦理,那老子就不那么写道德经了。真正的道德是什么?它是分别心没产生前的良知,是一种平和心。平和心与修行有关,也与生活习性有关。平和心不是无为,而是包容。当人被理念,或者意识推着时,平和心往往不在,而浮躁却升起。前面讲的儒家道德理念也只是一种修行方便,例如,仇恨心重的人,可用爱的理念减轻仇恨心理,仅此而已。平和心是觉悟的前提,所以,道由德近。道并不是“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几空间' 的评论 : 相比那位中了邪的达赖弟子,你老兄代表了中国人的集体文化观——对自己的祖宗稀里糊涂、一知半解,却下意识知道怎么做。
老几空间 回复 悄悄话 原文作者较忙,老几代为致意,谢谢各位支持,来访,评论,指教。
显一君批评“结论与事实相差太远”,能否再具体一点,从哪些方面得出的结论?个案不能算,宏观上看才有普遍意义。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代表作者观点。
显一君精神体验的经验十分宝贵,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希望多写些这方面的体会来与大家分享。
这位无为君才高八斗,就是从来听不懂他究竟要说的是神马:-)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你这种中了基督教邪魔之士永远也没有智巧理解“无为就是道”这个事实。
大斧 回复 悄悄话 《中华民族全民腐败的根源》: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9024-1.shtml

文化深度的深思,反省,更新和进步,甚至革命,确实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窍门。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高速发展的原因。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无为的目的就是天下相安无事" 这种话都是思辨逻辑对“道”的描述,不着边际。有目的,就不是无为,就不是道了。现在天下没有相安无事,就没有道了。道仍然在流转,因果在轮回,人间仍然有爱。
无为真正的意思是无我,那是精神境界,不是道德理念。通达无我,慈悲,爱自然涌现。光有学习,没有内醒,永远不知“道”。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你理解不了“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你茫然不知无为的目的就是天下相安无事。用你的假基督脑袋想像一下:如果人人无为,那将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相反,用你的基督真爱,天下就是无休止的战争。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道德是“不做(无为、不争)”吗?怎么解释“无为而无不为”?要知道佛理,最好去修行。否则都是无知而无畏。
在精神上,真理在大多数人手里,还是在少数人手里?真理里面没有恐吓,当人举着恐吓的旗帜时,真理已经远去。发现真理不难,它不需要轻声细语。只需要一颗不浮躁的心。你好自为之。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大悲心”?你正好证明了我对你的ID。“探讨问题不要暴粗口。”我知道你更喜欢轻声细语的谎言。去问问真正的基督徒,是我的定义还是你的定义更符合基督教的多数?“如果认可笔者讲得东方道德,那么就用心去做。”你根本不懂什么是中国文化定义的道德,老子定义的道德是“不做(无为、不争)”,相同于佛家的出世,再次证明你是个中了基督教邪的假佛教徒。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无知无为的评论:
“信进天堂,不信下地狱”是人的解释。不是爱的真正意思。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基督“我就是道”的另一种解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593/201205/22880.html

“LOVE is not something we can hold, only the absence of self, let LOVE to flow”你将它称为“大悲心”也无不可。

注意,探讨问题不要暴粗口。语言恶劣,反映心态。如果认可笔者讲得东方道德,那么就用心去做。做事就是做人,道德在每人的举手投足之间。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yfz9465的评论:再次幸会中了基督教毒的假佛教徒老兄。道德不是什么“爱”而是“不爱”。你说基督的真爱(你信我进天堂你不信我就下地狱)是你的道德定义?!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作者探讨题目不错,但结论与事实相差太远。它反映一个问题,即作者本身没有精神探索的经验,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道德虽然表现为理念,例如。“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但它的本质是内观的,是一种良知,一种平和心境,一种MINDFULE AWARENESS。人如果不能深入自身的内在去体会那些,理念只是一种束缚,人不能走向自由。东西方的宗教(精神)都指向内在。例如基督讲的“爱”。问题是大多数人都将它当成外在。幸运的是,中国有儒学,它从心学的角度将探讨内在呈现给世人。最根本的就是孟子的四端(心)与四德。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它促成儒学从理念到内观的转变,使之成为可体验的心学,而不是纯粹的形而上。

东西方文明(道德)的差别,最根本在于认识问题的方法;即东方人爱关注内在,而西方人爱外在。东方人在观察时, 经常会把自身放入体系, 并注重自身与外界的联系。西方人在观察时,常常排除主观干扰,并注重事物之间的区别。由此而产生东方人注重整体,而西方人关注个体。这些差别自然会对东西方的宗教,哲学, 科学, 以至于文化产生一系列影响。这样,东方强调自觉,西方强调秩序。在社会学上就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达到理想的程序理性,也就是东方的道德,与西方的民主。

然而,任何外在的东西,都要通过内在起作用。特别是那些法制规范模糊的地方。这里,笔者给你讲一个自身经历。一天与三位白人同事用午餐时,他们谈论自我防卫;提出一个问题,即当感到有威胁时,要不要首先开枪打死别人。最后三个人一致认为必须首先开枪。从他们的眼神,笔者看到那种坚定与冷酷,尽管他们来自藤校。最后,他们问笔者会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我说,永远不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他们问,如果对生命有威胁时,你也这样?我说,会微笑地面对死亡。一时,大家无语。二十多年,笔者观察西方人。他们虽然比较遵守规则,但还是缺乏柔和的内在。西方暴力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东方人有很多不爱守规则的习惯,但内心还是不希望激烈冲突,希望和为贵。东西方文明在伦理上是各有特长,可互相弥补。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楼主好像还不清楚“什么是道德”?道德不是什么“善”因为你很难定义“善”。建议好好读一读道德经、论语,领会老子孔子对道德的定义?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写的不错,顶一下。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