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道德经》之科学基础

(2013-08-27 03:51:01) 下一个

 

道之科学基础

老几

千百年来,“道”具体有没有物的形态,到底是什么? 解者无数,无一解不是大谬。绝大部分看法是,“道”为惚恍虚无,只有“理”,没有物。问题是: 物既没有,理从何来?!说是唯心,心又为何物? 人云亦云,一讹传讹。如此以来,没有办法,只能玄说。

其实“道”之为物,《道德经》里面说的清清楚楚。老子在第七十章里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人家不管,硬要玄说,虚无主义泛滥。《道德经》被越说越玄,究其原因,怪不得前人,实在是因为老子超越古今,不懂现代科学无法理解。

要明白这点,还得走个俗套,先从形而上来讲。《道德经》第十四章和第二十一章都是在讲“道”到底是什么,本当将它们放在一起,限于篇幅,分开讨论。

“视之不见,名曰夷”。其中的“夷”字,是说“道”有“远,平,灭”的意思。“道”义深远,所以视之不能见。“道”义平凡无奇,无处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视而不见,“道”生万物,灭即是生,“反者道之动”,是自然的转换;执着于看见的道,不知变化之道,视“道”则非“道”,所以视之则非。

有人从王弼以及古本考证,“夷”本应是“几”,马叙伦谓草书“几”字似草书“夷”字,音复相近,因讹为“夷”。此说深合易理,傅奕云:‘几者幽而无象也” 。易系言“极深研几”,言“知几其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郑康成注:“几,微也。”与傅云正合。所以这句又可以被写作“视之不见,名曰几”,意思是“道”不可见,因为其尚未显现。类似之类的文字案颇多,此处存疑,仍以现本为准,以理清“道”理为主。

“听之不闻名曰希”的“希”,是说“道”涵有“希少,希罕,希奇,希有,希望,希冀”的意思。“道”生万物,是生的希望;道义玄妙,故而希,奇。人心被“伊甸园的智慧果”所惑,既充满妄念又固执己见,对“道”自然“听之不闻”。

“抟之不得名曰微”。“抟” tuán,形声字,本意是 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如抟泥球,抟纸团。 引申有“凭借”之意。“微”是精深,所谓“微言大意”。这句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是靠手所测摸不到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连起来说,意思就很明白了,就是说“道”这个东西,靠感官是觉察不到的。它明明就在你眼前,你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手握不得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原釋4“德清註:「致詰,猶言思議」。又馬王堆甲乙本「致詰」作「致計」,均有深究之義。”这句话很明白,“道”这个东西,可见而见不到,可听而听不到,可测却测不准,只能混在一起说。

看到这里,任何一个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了老子当初悟到却不知应该叫什么的“道”是什么了。这个“道”形而下的讲,就是量子!“道生万物”,生成万物的是量子,微粒子。

一理通,万理通。明白物化之“道”是量子这一点,那么前面老子所说的就再清楚不过了。量子为波,光波是可见的,随处都是,而超出可见波段就视之不见;声波也是波,而超出音频波段就听而不闻;量子既是波,又是粒子,谁也无法说清,只好混在一起说是波粒二相。粒子微观下测不准,所以“抟之不得“。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皦”是明亮,“昧”是幽暗。这句话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比“道”更明亮清晰,也没有什么东西比“道”更幽暗难明。这看起来好像是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你电视上见过炼钢炉吧?它里面就是明亮无比,人又能从中看到什么?混沌一团,什么都看不清楚。光量子也是光,人又能从中看到什么?连它是波还是粒子都分不清。你要是还不明白,就出去对着太阳看一下。太阳烁烁,亮到极致如混暗,道法自然啊!

这句话形而上说,“道”不会因为人们的尊崇和贬抑,而增加或减少分毫。引申说来就是,外表光鲜之人,心理灰暗(如…);表现高傲,源于自卑(如…);高唱道德之处,以流氓居多(如…);打着一切为了人民旗帜的,都是居心叵测的骗子(如…)。反之,圣人行不言之教,为不为之事(如...,大家不愿做的事都是他做...)。大智若愚,在外不显(如...)。(当代名人只做不说如胡总,光说不做如温总,又唱又跳如薄总,喜爱表演有陆总,酷爱打架是奥总,不一而足,尽在老子的照妖镜里面。)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意思是说“道”的物态出现是像绳之类的一个东西,最后总要被实物吸收。光波,粒子波都是如此,无需多说。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因为量子不停的在波动,波动必然“惚恍”,是为此理。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波动周而复始,首尾自是不分。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里老子似乎是显示其学说有传承自古人之意。所以老几以前说过,中国应该有个“前轴心时代”,其文明程度更应在春秋时代之上。这一点只能依赖考古新发现了。

老子这一句,意思是说,古今时间不同,“道”却不变,自然规律一样。慎终追远,能了解远古万物的开端,明了“道”的基础,就能帮助管理好当今社会。

那么老子是否明确知“道”?第二十五章里说:“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为之名曰大”,显然老子没有穿越之能,神人之术。那么老子是如何能暗合现代科学的?简单一句话,道法自然!

如果想知道老子如何“道法自然”,请看老几系列文章[试译《道德经》]。


附原文原译文

第十四章
1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2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3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4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5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1 (道)视之不见,(这个特性)叫做夷;听而不闻,(这个特性)叫做希;握而不得,(这个特性)叫做微。
2 夷希微三者,难以分辨其究竟,所以将它们混而为一(称为道)。
3 没有超越道之上的光亮,没有低于道之下的幽暗。
4 道出现时像绳子一样,总是复归于实物。
5 道沒有固定的的状态,有形象没有实物,所以只能以恍惚来形容。
6 迎着看,不見道的起始,随着看,不见道的结尾。
7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驾驭当今万物。知道远古起始由來,是道的基础。

解释

附原文原译文链接

Link: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new_page_1.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