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试译道德经(六)

(2013-08-20 15:16:55) 下一个
试译道德经(六)

老几

第五十二章
1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2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3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沒身不殆。
4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5 见小曰明,守柔曰強。
6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1 天下万物有起始,以道为天下之母。
2既然道为万物之母, 晓悟道之理,就能通晓万物。
3 既然万物为道所生,遵守道的规则,就不会有危险。
4 塞住感官,关闭门戶,就能终身不被动。敞开感官,凭感觉行事,就会终身麻烦不断。
5 观察入微叫“明”,坚守柔弱叫強。
6 用道的智慧之光,使人恢复其“明”(见微知著,笔者注),就不会遭殃。这就是为什么要经常习“道”(的原因)。

解释

原翻译完全不得要领。这章是说明为什么要学“道”, 是非常重要的一章,本来可以再往前一点讲。

古人以观为学,开的是“照相”馆。道法自然,没有推导过程,显示不出逻辑,只能比喻(不仅在中国,在早期西方也一样,比如伊索寓言)。这在传承上无疑是个缺陷。后辈 学习就只能猜,说得好听点叫“悟”。悟有好有坏,这是国学显得幼稚的一面。悟性从何而来?无非是丰富的人生的经历经验领悟,或者是对自然的准确知识。阅历,科学至少得其一,否则看古典有如盲人骑瞎马,迷路不自知。所以喜欢国学的人以老家伙居多。

这里的“母”“子”是比喻因果关系,解释不清就等于胡说。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之法,就像牛顿定律是力学之法,欧姆定律是电学之法一样(当然老子是不知道牛顿欧姆为何物,不解释一下人家会以为笔者认为老子是个神人)。“少则得,多则惑”,与其拼命做习题,不如悉心研原理。所谓一法通, 万法通是也。見小曰明,见微知著。感官骗人,至死不悟。避险有法,智慧无敌。悉心求道,守弱是强。

見小曰明,是要我们观察入微,见微知著。学习道德经也是如此,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守柔曰強”岐意比较多,大多解释都是似是而非。可能主要解释者都是君子,理解不了争斗的实际情况。比如两人打架,首先要护档,然后是护头,档中一脚就玩完,头中重拳就发懵,无法再战。守档, 头就是守柔。武林高手守练门,就是守柔。传说中的金钟罩,找不到练门就没有办法破。官渡之战,袁绍不重视守粮仓这个“柔”,结果就败给了原比其兵少的曹操。所以 “守柔曰強”强调的是立于不败之地。

侃侃说了柔是变化着的事实,这个变说得好。这一句要和“柔弱胜刚强”联系起来理解,所以老子是不主张用强的。其实变也有不变,这个不变就是每时每刻变着的那个“柔”。再用“反者道之动来”看,全“柔”了,就又不是“柔”了。比如传说中的高手,你一拳打过去,如中棉絮,全不着力。

这些比较虚,说些实的例子。对一个国家来说,专政机构官员是强,老百姓是柔;对百姓来说,政治道德主义法律公平正义(尽管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是强,柴米油盐是柔。毛太祖是用强不守柔,结果导致国家频于崩溃。这一点林彪老邓看得清,所以邓上台就是守柔,不讲主义,只抓老鼠,国家马上就富裕。问题是富裕以后道德法律公平正义都没有了,强变“柔”了。没办法,只好把一切被搞的灰头灰脸的老祖宗请出来,大办孔子学院。简单一句话,当权者无道不主动用“道”,最后被情势所逼,为了维持统治,也得延着“道”走。百姓的作用是造势,逼当权者走“道”。

袭,通假字,同习。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是口,与门合起来表示感官,是要我们不要受感官的欺骗诱惑(这一点老子专门有论述)。张宝胜王林之类的骗子,手段低劣却屡试不爽,难道不是利用人们感官行骗?不是 “开其兑,济其事,”的结果?!

在老子看来,眼见不为实, 耳听不为真。只凭感觉,不习“道”理,只能“终身不救”。由此看来,今天有些人知识虽多,“多则惑”,对人生的道理,反倒不如古人的“少则得”。

 

附原文原译文及链接

第五十二章

1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2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3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4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5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6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譯文

1 世界有一個開始,那開始的,就是世界的母親。

2 既曉得有一位母親,就知道我們是兒子。

3 既知道我們是兒子,就應當回歸守候母親。若能這樣,縱然身體消失,依舊安然無恙。

4 塞住通達的感官,關閉認識的門戶,你就終身不會有勞苦愁煩。敞開你的通達感官,極盡 你的聰明能事,你便終生不能得救了。

5 能見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順才叫強壯。

6 藉著大道灑下的光亮,復歸其光明之中,就不會留下身後的禍殃了。這就是承襲永恆、得 著永生的意思。

Link: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new_page_1.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