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问我,身边有没有富二代。我说不知道,似乎有。
香港称富二代为“二世祖”或者“太子爷”。因为来自温州,我曾经有幸被怀疑身在其列,其实我家是三代农民,从高山村落到平原城市,至今到我,流落到英国开垦,采集数据为生。
相反,从小身边生活耳濡目染,看上一代人白手起家,看着童年时代流着鼻涕的玩伴,登基今日的“二世祖”的轨迹,心中对富二代并不排斥,相反,觉得富人的气息,绝非媒体渲染的那般气味不堪,而留英的富二代,也常常是低调得很。
留学垃圾的“阴谋论”
“留学垃圾”是三四年前的流行语,我觉得国内媒体的蓄意的恶炒,帮助政府缓解就业压力。这个阴谋发展至今,是为了证明海归,特别是少年海归,必须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曾经是“垃圾”。
我不敢苟同。
不可否认,英国的留学政策,与美国不同,造成了至少三到五年的英国留学生的“富裕优势”。从80年代,到我们读大学的年代,美国是出国的唯一百分之九十九的选择,而飞往美国机票,不是银行账户的存款证明,而是新东方的英语考试成绩。大四流行的是,与未见面的老板套瓷,在BBS上比较offer,一旦拥有,往往迅速收获爱情。所看重的也无非是带着经济气息的另外一种生活。
英国不同,1999年,前首相布莱尔到中国一忽悠,把英语培训的职能,都当成留学的一项生意,于是,开口就是how is you的中国留学生,只要略有家底,都到了英国来求学。
我曾经回国和一位亲戚聊天,亲戚说有个朋友的孩子,在英国特别能干,一边上学,一边还管理物业。原来,那个孩子把一栋楼给租下来,分租给后来的学生。这种生意,俗称“二房东”。其实,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可是,传到国内,确实精明强干,在英国发展有成就。
我不敢确定,那个孩子是不是富二代。但是,按照我的观察,很多富家子弟,因为家庭环境熏陶,在寻找机会,不按照常规发展的气质上,往往有些显而易见的闪光点。一个身边的小朋友,在英国留学第一年刚过,就一声不响把一个物业给买下,价格还是直接从房东手里拿下。
如果在英国有买房经历的人,应该知道这种操作经营的手段,是相当老练的。在英国,对普通人而言,买房可能是一生最大的投资,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需要相当成熟的心态来应对。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能够不事张扬的搞定,绝非做“二房东”那样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因此,记得很多年前,国内有媒体忧心忡忡地采访我,如何看待“留学垃圾”现象,我很克制地表示垃圾不垃圾,取决于自己看人看事的心态。相反,想到自己有可能沦为“千年博士生”的挣扎,对于指点社会不良风气,底气略有不足,不敢轻言谁是垃圾,也为自己留条后路。
在英国留学的人群中,本硕博的学历差异背后,可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经济阶层的不同。
记得一次与朋友聊天,我说英国在中国太小众,即使留英回去,市面不大。他一边打着方向盘,一边悠悠地说,也未必,来英国的都是富家子弟居多,即使回国,借助原有的推动力,不一定会在大面上造成轰动效应,但是可以在核心政经圈子,发挥更大的渗透力。
类似的观点,若干年之后,我又在一次饭局上听到。埋头于家与办公室,我已经基本上与校园学生生活失去了联系。而一位刚来英国不久的朋友,突然提到富二代的问题,说,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围观革命,给自己的未来站队下注。
所谓革命,并非暴力革命。而是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中国,很多富二代,开始有意识地投身一些非主流的潮流,比如做慈善、搞投资,拿自己的零花钱来搞搞新意思。
这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潮流和生活。过去我们在实验室看未来,或者通过中餐馆洗碗,来找自己的明天。现在变了,有一批所谓的“富二代”,也许是“准富二代”,或者未来的富一代,他们越来越多,在身边潜伏,他们对机会的渴望,对青春的挥霍,就好像我们当年在大学的草地里弹吉他,在小酒馆里耍酒疯一样。
一个社会诅咒财富的态度,其实比一个社会追求财富的手段,更能够反映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偶尔一次,看到一档国内《非你莫属》求职节目,一个小留学生求职,主持人对他的嘲弄,所谓猎头专家,用汉语挑剔他英文的发音,让我感到愤愤不平。因为在镜头之下,几乎所有的嘉宾和主持人,他们的批评和建议,缺乏必要的专业,一脸痴憨呆状的“老同志”面孔,只有那位小留学生是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亮点,因为他应对所有挑衅和讥讽的表现,最为专业。
一下子,我突然明白了,所谓的垃圾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