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英国岁月里,偶然有几次走投无路的感觉,我觉得自己被这个国家一步一步地往外推,甚至要超过了自己原本位置,比如,你从一名有固定收入的移民,突然要变成一名求职无门的潜在失业者。在那些时刻,我特别喜欢身边的人是从哪里来的。我发现很多人是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这让我意识到了“英联邦”的静悄悄地存在。处境不顺,使得我怀疑自己就业是否也面临着这些“英联邦人”的竞争。
这个隐忧,如同风湿一般,当经济气候变潮,或者安全感不足,就会隐隐作痛。不过最近几件职场人士的故事,让我释怀了。第一位是一位澳大利亚人,他叫林顿•克罗斯比(Lynton Crosby),他最近拿了一个7位数的工作,要帮助卡梅伦首相赢得连任。在此之前,他曾经帮助鲍里斯赢得两次伦敦大选胜利,也帮助保守党在2005年从工党手里硬生生地夺走了33个议席,在2010年帮助卡梅伦赢得大选。第二位是南非人,雷恩•库切(Ryan Coetzee)联合政府中自民党的策略顾问,试图扭转自民党在下次大选中形象,此人年仅四十岁。
这两位将会成为英国下次大选顶级操刀手。显然,这不是我所能胜任工作,毫无竞争机会。以整个华人所能企及的职场高度而言,这也是遥不可及。以在英国的观察,华人常以能够自诩是一个行业,甚至一个活动的第一个华人,就足以产生难以自抑的傲视感,在本地华文报纸时常强调。虽然很多人抱怨职场之中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一旦碰到,却还有一点点窃喜的存在。因此把自己放到整个群体之中,再做比较,看到这两位操刀手的高度,足以“望峰息心”,而不再感叹命运的不公。
选举,作为英格兰发明的最悠久的游戏,将有两名外国移民来幕后运作。闭上眼睛,你想象一场英国大选,它没有美国大选那种狂热,然而这个保守冷漠的国度,整个媒体和国家所被调动起来,以最冷峻和尖刻的力量来彼此攻击,作为报纸爱好者,你会在那一段时间读到最有趣,也常常是最邪恶的英语评论作品。那股涌动的力量背后,是这两位,澳大利亚人和南非人来策划导演的,他们如同伦敦城金融大鳄,能让民调如股票一样发生变化。
他们都是来自英联邦国家的白人。这让我想起一位英国教授曾和我聊天。那次他刚刚从澳大利亚回来,当时陆克文还是总理,当然现在他又回去当总理了。他说自己想不到陆克文会说中文,他问我知道吗?我说知道,而且按照中国人标准来看,也说得不错。他连连用了symbolic(象征性)这个词,来表达不可思议。现在我所想到的象征性,就是英联邦如大英帝国影子一样存在,这些前殖民地的子民,正在殖民着自己祖辈的国度。这种殖民,远比抱怨东欧的福利移民,要隐藏的得深,也是反移民力量不愿意提及的部分,甚至是粗俗的排外分子完全不知道的生活。不管是忽视,还是无知,都证明最好的移民,是找到好工作的移民。还有就是被忽略的英联邦的活力。
英国的很多经历会改变一个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结构,逐渐接受他们的世界地图,比如,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穆斯林和阿拉伯人,还有,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体育,应该是板球,不过很不幸,人们都误以为足球是第一运动。最关键的是,世界是否按照几大洲划分并不重要,重要的不列颠岛是这个世界圆心,然后是欧洲大陆,接着是英联邦,美国应该也是是一名成员,但是由于什么原因没有加入。至于中东,那完全应该是世界焦点之一,应为有英联邦成员在,而亚洲准确地说,应该统一叫远东。
英联邦,也许是世界上最低调俱乐部,它有54个国家会员,比欧盟(28个)和东盟(10个)的成员国都多。在经济上,它们完全没有金砖四国风头强劲,政治上不如欧盟的一个零头。英联邦的存在,按照伦敦市长鲍里斯的话,是女王喜欢英联邦,因为她喜欢常常看到那些挥舞着小旗子欢迎她的小黑孩(picaninny)。这句话我在五年的维基百科上还看到过,今年就找不到了。不过最近,鲍里斯为自己的维基百科词条又提供了一条新的争议话题。7月份在伦敦,他和马来西亚首相纳吉•阿杜拉萨共同出席世界穆斯林经济论坛,阿杜拉萨提到,马来西亚作为穆斯林国家,68%的女性进入了大学接受教育。身边的鲍里斯,脱口而出,“她们是需要找到男人结婚。”有趣的是,马来西亚也是英联邦的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