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议会报告了财政开支计划。我特地挑了一点科研方面的政策来读,消息不错,英国科研投入有增加,资本投入从6亿英镑增加到11亿英镑,不过2010年冻结的46亿科研经费继续冻结。但是,在教育上,英国政府并不打算增加投入。因为英国几乎所有大学都是公立大学,政府拨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2年开始,英国政府允许英国高校收取最高为9000镑的学费,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国性抗议。然而,学生最终接受了这个现实。需要说明一点的是9000镑在英国收入体系中意味着什么。根据最新调查,一个英国四口之家,年收入达到36000镑,就可以日子过得相当地体面。试想一下,如果两个孩子上大学的话,会让你的体面至少打个半折吧。
实际上,交学费是通过“学生交钱-政府贷款-学校领款”的方式变相地对英国大学进行了拨款。但是,这种穷政府救穷大学的处境,始终令人担心英国大学的未来,特别是科研。因为根据英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类似于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的统计数据,从1999年至今,中国政府在科研上投入每年是20%的增长,2015年预计达到1200亿英镑。相反,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在2015-16年度,英国国家奖学金计划从原来的1.5亿英镑砍到5000万英镑。这个奖学金的设立,本来是为了安抚2011年学费抗议风波的措施之一,给英国本土学生提供奖学金,然而现在计划砍掉三分之二后,政府解释说,这是削减,并非废除,不过以后主要是给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了。
这种砍到三分之后的削减,也许要给一个委婉的称呼,比如“大规模杀伤性式削减”。为这区区1亿英镑上的辩词,确实体现了英国政府在资金上捉襟见肘的难处。特别是最近知道了这样几件事情之后,感触更深。
一件事情是一位朋友要离开英国去新加坡,她来自澳洲,在牛津大学拿了博士,干了几年博士后,到了我现在学校做讲师。现在,新加坡的大学给她配备独立实验室,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相比之下,我们是两个人分享一个十平米的办公室,一台50万人民币的仪器设备,从讨论、再讨论、又讨论、还讨论和采购花了一年,还是全系共享。
周末,碰到一位游历了英美的学者朋友,他说新加坡工资高,地方还是小点,澳大利亚最近几年的高校待遇更好,势头更猛。对此,我略有耳闻,去年BBC节目上看到一名英国硕士毕业生,跑到澳大利亚,本来是惴惴不安,不怎么费力拿到一份博士后工作,年薪居然在4万英镑左右。相比之下,在英国,博士毕业之后,经过几轮博士后拼杀,拿到了讲师职位的年薪一般也不到4万英镑。目前形势来看,外国博士毕业之后,直接回国是最现实也是最真实的打算。
亚洲在高教和科研领域的大规模投入,应该会很快改变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记得有一次,我碰到一位墨西哥学者,他在布里斯托大学做到高级讲师,相当顺利。我们聊起彼此祖国的科研。他说自己的国家完蛋了,政府干不过毒贩,国家基本上被内战式缉毒战给撕裂了。他说好羡慕中国。我自我批评说,我们高等教育有点问题,搞大跃进。他说,但是你们至少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而且是自己的。我想了想,也是这么个道理。
也许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在高等教育和科研中投入一直在加强。不过,很多人的看法也许不一样。还是我最近一次闲谈,碰到到一位华裔教授,他认为好的学者应该在自己领域建立全球性的声誉,而不是过于依赖自己的中国背景。对于未成名的学者来说,这是个困境:建立声誉需要钱来做研究,做研究申请钱,需要声誉来支持。
如今英国科研经费使用策略,基本上是把小钱砍掉,集中大钱给大学者或者成名的团队来做研究。对于那些处在事业起步阶段的学者来说,名气不够,建立不起团队,到处入伙耗费太多时间,所以需要一些“小额科研贷款”。面对资金投入减少的英国学者来说,是否需要转向中国或者亚洲寻求一些一起花钱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