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进

专栏作者,工作狂,心理学者和大学老师
正文

英国择校:有选择,不自由

(2013-06-05 09:39:46) 下一个

不管中国,还是英国,在大人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现在有点疯了,对于社会的任何批判,似乎都出现一张饱含着“儿童”、“未来”或者“失去的天真”忧郁的成人脸。


 


 


最近有朋友突然问我给孩子上私立,还是公立学校的问题。这唤起我心头一件尴尬的往事。我家附近私校林立,在上小学之前,我特意去了最近的一家私校参观,同行的还有一对家在周边郊区的夫妇。也许是离家近的原因,我有点地主之利的优势,与校长说笑自如。后来小孩子去面试,不久就收到了入学通知书。孩子才四岁,在英国四岁就可以入小学,上的是reception,类似于国内的学前班。


 


 


接到通知,我犹豫了,主要是经济压力,一年要凭空支出近万英镑,对于一对靠工资收入的年轻夫妻来说,有点超支。特别是进私校,有点一入侯门深似海,如果中途退出,对我们和孩子来说,有点前功尽弃,心理上更难承受。于是,想了一阵,就对学校说,我们不上了。当我们把拒信发给学校的时候,我想起自己参观学校,谈笑风生的劲头,脑子里浮现出“闷声大发财”的古训,咋呼呼的多数还都是缺点底气。


 


 


当然有比较冠冕堂皇的借口,比如说显示自己对私立教育的批判。母亲曾问我要不要送私立学校,我说送啥,我不就是一路烂校读上来的,不也考进了很好的大学?再说这么小送私立,身边都是好人家,长大了都不知道米是哪来的。母亲极为赞同,看我这果断坚决的见识,又暗暗担心我最近可能哪里手头是不是有点紧了。


 


 


其实类似的问题,我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候就考虑了。我问长辈,假如手里有一笔钱,只能支付小学或者中学的私立教育,那用在什么阶段比较好?长辈思考了一下,说用在中学,因为小学的话,你们还可以自己辅导。那段时间我很快就阐述发展了一套家教重于学校教育的理论思想,偶尔对别人就宣扬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


 


 


没有去成私校,始终对我还是有点影响。这个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的问题。在一个鼓吹自由选择的社会里,你其实没得选择。常用“非不能乃不为也”来自诩的文人,最怕碰到的是不能。


 


 


我对于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其实兴趣不大,特别是听到教导别人怎么教孩子,更是烦得要命。私校公校触动我的是人在无形中被分类的处境。我要是在经济充裕条件下拒绝私校,做出如此伟大坚定的选择,我对自己的判断会更加自信。在骨子里,我大概是一个精英意识很重的人,却又不是一个成就起来的精英。这种退而求其次的自由,在我心里,更像是一个内心冰冷社会对你的安抚和哄骗。


 


 


那天朋友问我,你送不送私校?我说,我家附近公校质量都还不错,还是小学公校,中学私校,从基层干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