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6221(3)“八个大字闪金光”
1962年时,中科大在北京,位于玉泉路和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交点上,学校正门是南大门。大门旁边是校长郭沫若亲笔题写的校名,八个大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光闪闪。两边影壁上,同样也是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拨”。
我拿到了中科大学生证,带上了红底白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徽,从此跳出“农门”,踏入“龙门”,成了大文豪郭沫若的不记名或“广义”弟子。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表达,我高兴,我骄傲。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此后也拿到中科院的硕士,美国名牌工学院的博士,但是,再也无法找到那种幸福感。
中科大成距型分布,南北为长,东西为宽。东边朝玉泉路开了南北两道门,东校门(南)开在学校中段,进门直通图书馆门前。东校门(北)开在家属生活区。南大门面对一片农田,出南大门右转可达八宝山烈士公墓。1964年地铁一号线修建以前,有38路和37路公共汽车可达西单。东边紧邻解放军政治学院,东南角是铁道兵司令部。出东校门(北)左转再左转,可到一风景优美的小山。
进入中科大的的第一课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我是从家步行15里到离家最近的高河(怀宁新县城)汽车站坐车到合肥,从合肥乘慢车到北京。路上花去太多时间,到校时已经错过了新生入学训练。当晚,系教学干事贾荣书把我领到宿舍,安徽老乡,从芜湖一中考进来的陆广耀第一个对我笑脸相迎,一面自我介绍,一面为我准备洗脸水,使我备感亲切。第二天去食堂吃早饭,一个玉米窝头,一碗高粮米稀饭,现如今都是要花高价去求的健康食品,但那时对于我这吃惯大米的安徽学生来说,中科大生活中的“第一课”,是很痛苦的。
人们对第一次总是记得很深刻。我第一次走进教学大楼,在中科大上的第一节课是王述老师的“机械制图”。从武汉去的卢俊在椅子背上挂着一个绿色行军水壶,现得很潇洒。可是我虽然口渴,却不敢向他要水喝。乘着中间休息十分钟,跑到一食堂去喝水。幸好科大校园不大,十分钟从教学大楼主楼四楼到一食堂可以跑一个来回。
由于离校后,很少有机会“制图”,对王老师这门课已经没有多少印像了,只记得课代表潘贵忠认真负责,很像后来我在美国大学教书时的TA. 对王老师印像很深的倒是他在中科大“沙家浜”剧组中担任的“司鼓”。他既是指挥,又是导演。能把一群没有京剧基础的大学生组织和训练出来,演出一台“革命现代京剧”,真是有才。只可惜那位胖胖的“阿庆嫂”嗓子太差,把“风声紧”那华彩唱段唱成
由于我的高考成绩全系第一,所以入学时被系里指定为学习委员。人还未到,学习委员的名子已经贴到宿舍门上。6221第一届班委会班长是苗庆海,中学生党员,山东藤县人。文体委员是辛芳勤(F),四川乐山人。
以苗庆海为班长的6221第一届班委会,认真负责,热心服务,竭力组织各种活动。6221曾经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