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中

大陆某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2008年移居美国特拉华州。著有《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长篇《昨夜群星陨落》、散文《昨夜星辰》、诗歌《潇湘水云》等24种近一千万字。
正文

中庸,中行,中和——论孔子的中庸思想

(2013-06-29 20:19:30) 下一个


中庸,中行,中和


——论孔子的中庸思想


 (一)一分为三   执两两用中

      《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为了推行孔子的“用中”,论述怎样才能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最早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有时,孔子又用“中行”。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对学生论述了交友之道。孔子认为,如果不能与合乎中庸行为的人相交,也一定要和志向高远,积极进取的人,和不同流俗,不干坏事的人相交。在有的地方,孔子有用“中和”来表达。笔者认为,“中庸”乃儒学最高之哲学范畴及方法论;“中行”为儒家待人处事的最高行为准则;“中和”则是儒者最高的心性气质和思想境界。所以,概括地说,中庸是哲学思想,中行是行为准则,中和是心性境界。哲学统率其他,中庸包含了中行与中和。


      中庸作为儒家的哲学思想,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孔子继承了《周易》“一分为二”和《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在天与地,阴与阳的两端,增加了一个中间层次,即“天”与“地”的中间有“人”;“阴”气与“阳”气之间有“冲”气。人分男女,禀受“阴”“阳”二气。而“冲”气,即阴阳两气中间的一种气;“冲”与“中”为假借字,冲气即中气,中间之气。阴阳之间的中气,是人可以栖居其中的和合之气,即今之言“空气”。所以,人不能生存于纯阳气之中,阳亢不活;也不能生存于纯阴气之中,阴浊则亡,人只能在阴阳中和的“冲气”即空气中生存。这就是中医阳亢阴虚,阴盛阳亏的理论基础;只有阴阳调和,人才能健康的生活。可见,“中”对于人是何等重要!笔者以为,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将《易经》的太极分阴阳(一分为二)和《老子》的“二生三”(天


地和合,阴阳成人;天地氤氲,万物化生)发展为“一分为三”,即两端之间有“中”的存在。同时,发展了《老子》的自然哲学,将其转化为人生哲学,提出以中庸为内省的人生观,以中庸为观物的方法论,进而将中庸扩展为人的行为准则和心性机制,这就是“执两用中”。执两,执其事物之两端,即引他端与此端合,或引其两端与“中”间合,使其不偏于一端。从而达到“无过无不及”,而用其“中”


即“中庸”;庸者,用也。换言之,人不可执于一端,一极,必须是阴阳相和,刚柔相济,上下相合,动静相辅……


      但是,后来的儒者似乎忽略了“二(两端)分主次”这一点。按,“二”即两端,并非对等,并非各为50%;其中必定有一方是“主”,一方是“从”。因为,“一分为三”的“三”即“中”,从来都是一个游离不定的存在,偏于阳则阳为主,偏于阴则阴为主。为主的一端,即事物对立两端起着决定作用的一端,辩证法称其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属于“阳”还是属于“阴”,或者是阳为主,阳中有阴;或者是阴为主,阴中有阳,永远不可能是“半阴半阳”,那就是“折中”,那就是各占50%,“各打五十大板”,而不是“执两用中”的“中庸”了。


 


(二)不足则兼济   有余则泄过


 


《尚书.尧典》中记载舜帝与管理音乐的乐官夔的一段对话,可以作为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绝好的说明。舜说:“夔啊,我命你为主管音乐的官,让你去教育那些年轻人,使他们通过音乐的熏陶,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禀性,如果只有“直”(正直)还不够,,必须有“温”(温和)来兼济补足,这样才完整。同理,只是一味的“宽”(宽厚)也不行,必须用“栗”(严格)来补足。这就是说,舜帝要求年轻人必须有完善的品性,光是正直,不足,须济之以温和;只是宽厚,不足,须济之以严格。即为人既要正直,又要温和;既要宽厚,又要严格。“刚而无虐”,刚强而不粗暴;“简而无傲”,果断而不倨傲。很明显,粗暴就是刚强过了头,必须“泄”去粗暴;同理,倨傲就是果断过了头,必须“泄”去倨傲。“泄”去了过头的部分(泄过)就可以达到“中”。说得更明白一些,性格刚强的人容易流于粗暴;办事果断的人喜欢拍板,常常失之主观,使人有倨傲,骄傲,傲慢的感觉。因此,不足则“兼济”;过头了,就把过头的部分泄去,“泄过”,就使得事物“无过无不及”,从而达到


中庸,中行,中和,不走极端。


      《老子》只说是“二生三”,但没有说如何“生”,没有指明这个“三”(中)和“二”(两端)的地位和关系。孔子提出“中庸”,合两端恰好为三,而“中”就是事物的“三”,所以说事物不止是“一分为二”,而应该是“一分为三”。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万物万象,便会感受到“中”的存在。自然现象中,山有山颠,山腰,山脚;水有上游,中游,下游。方位中,有上,中,下;有左,中,右。长度上有长,中,短。数量上有多,中,少。质量上有优良,中等,低劣。在家庭财富方面,有富裕,中产,贫困。在工作业绩上,有优秀,一般,等下。在劳动态度上,有先进,中间,落后。毛泽东就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在政治态度上,毛泽东还分“革命的,中间的,反动的”等等。就说我们人自己的个头吧,就有高个,中等,矮小......“中”是无处不在的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所以,孔子说“君子时中”,即根据不同时机和不同情况来“用中”。正是由于大量“中”的存在,这就决定其方法论必须是“执两用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