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庵

一间。谓即一来果,由善修圣道故;或生天上,即于彼处定证寂灭。或生人间,即于此处定证寂灭。
正文

扩大就业是正招(读《华尔街教父》之一)

(2013-05-31 07:01:36) 下一个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他的自传里说:

如果我的名字能流芳百世的话(当然假设将来会有百世),我希望他们会将我当作是商品本位货币计划的创始人。

他解释说:

    商品本位货币(简称为CRC)这一概念初次进入我的脑海可追溯到1921-1922年经济大萧钉的时候,当时,“富裕中的贫       困”现象也许首次在世界上真正出现了。那时与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比,原材料生产普遍过剩,商品价格一落      千丈,经济由此陷入各种金融困境,由此又导致失业增加及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在我刚开始研究这次大萧条及其带来的    普遍性灾难的时候,我就认为这种状况其实是不应该发生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一个国家缺乏肥沃的土地、制造   的能力及科学技术知识等各种生产要素,那么它的生活水平必然是很低的。但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得天独厚地丰富的国    家, 人们竟然无力购买自己的产品,忍受着仓库里商品堆积如山,家里却四壁空空的痛苦,这在逻辑上是荒谬可笑的。
  ……

    许多经济学家曾建议实行某种计划以使物价能大体维持在某个水平上,但这些计划都未能获得广泛的认同。当时最著名的    要数欧文·费希尔的“补偿美元”计划,他在计划中建议纸币的含金量随价格的涨跌而升降。而我经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得    出了一个与他十分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更好的方法是指定一组(或称为“市场一揽子”)基本原材料作为货币本位,取代原     本由黄金承担的职责。这就意味着商品组合(组合内的各种商品之间要有和适当的比例关系)的所有者(或生产者)总能     将它们上交财政部以换回固定数量的纸币,而纸币的所有者则可用纸币买回相应数量的各种商品。……

    我个人认为,商品本位计划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它通过以商品确定纸币的价格,并在     纸币与以它定价的商品之间建立双向的可兑换性,从而尽可能直接解决稳定价格的问题。……从消极的一面来说,这个方    法并未试图使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保持稳定——就像过去所实施过的非常不成功的所谓“价格固定计划”一样。我的计划允许      每种商品的价格按其供求状况有所浮动,而同时又要维持商品组合整体价格的稳定性(至少要将它的浮动限制在较窄的幅度内)。

上面的引述中,格雷厄姆说1921-1922年的经济大萧条也许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富裕中的贫困”,这让我觉得有点奇怪。我觉得这个现象至少在马克思时代就受到广泛而且严厉的指责。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可能还要费一番研究才能明白。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能被学界和政界采纳,格雷厄姆主动做了一些努力,但最后都没有结果。这是他一生颇感难以理解的事。

从他的叙述来看,当时人们的思维聚焦在“稳定价格”上。明明是经济危机造成价格不稳定,为什么要通过稳定价格去解决或控制经济危机呢?如果经济危机的根源未消除或受到控制,和价格不稳定博斗,同让发烧病人吃退烧片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暂时表面上有所好转,但病情并未真正得到控制。这真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确,是凯恩斯把思路引向了正确的方向:政府干预,扩大就业,制造出更大的社会购买力。因为经济危机的病根就在于产品相对过剩,也就是社会购买力相对不足。

政府直接发钱,作为收买民心的政治秀,是很机巧的手段。但不是正路。

越是缺钱的人,花钱的效用越大。因此政府要提高社会购买力,应该想出办法能甄别出哪些人缺钱。这就是就业的妙用。

就业是一种既符合道德,又有效地找出相对缺钱人群的良方。或者说,是测试金钱敏感人群的好方法。

最急着就业的人,一般也是最急着花钱的人。政府通过发债等手段制造出货币后发给他们,是提高社会购买力的高效率方法。

因此,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应该致力于设计有效的扩大就业计划,然后把钱发给来就业的人。

当然,涨工资也是好办法。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强迫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上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43码半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imberwolf的评论:我也是门外汉,有感而发。不过我觉得发达国家都在用这些招术呢。中国不发达,也在学着用。你说的问题好像也有人问过凯恩斯,凯的回答是:到那时我们都死了。哈哈,很逗吧?
Timberwolf 回复 悄悄话 怎么看都觉得这些招都是象牙塔里的玩意,历届政府用起来就处处碰壁。
直接发钱 - 干过,没用。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 干过,没用。
发债 - 天文数字的赤字,谁来还?
我是经济学文盲,说些外行话,LZ别介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