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汪精卫没有刺杀摄政王

(2013-05-12 07:07:59) 下一个

汪精卫没有刺杀摄政王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被人们有心无心的传了一百多年了,但是,事实汪精卫没有刺杀摄政王!

除了被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传了一百多年的汪精卫的诗,大家有没有想过汪精卫到底是怎么刺杀摄政王的?

大家有没有问过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的过程中到底做了些什么?

 其实呢,汪精卫最多也只是“谋刺”,叫“谋杀”都有点夸张,因为似乎有杀了的含义,至少也有杀的行动。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幕,也不知道什么谁跟谁说了什么,更没有什么解密档案,这里的东西都是我在网上花几分钟搜来的,大家自己判断。

反正几个百科的内容都差不多,我就抄几段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B1%AA%E7%B2%BE%E5%8D%AB

“辛亥革命前一年,因谋刺大清帝国摄政王载沣失败而下狱问死,其慷慨从容的气节得到革命志士的敬仰。”

是“谋刺”!大家看见没有?

我个人对“其慷慨从容的气节”没什么兴趣,因为这是文学描述,而且那时真是不稀奇,诗也是文学。如果诗也要考虑的话,那是对不会写诗的烈士们不公平,当然,写诗有激励作用,那是一种贡献,比“其慷慨从容的气节”还要高一些。

紧接着是:“后在肃亲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终身监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获释。”

大家应该自然而然的对肃亲王善耆有兴趣吧?

这也是维基百科的:

“同治五年(1866年),善耆在北京出生,第十代肃亲王。(第一代肃亲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其叔叔多尔衮反对,未能继承皇位,后由九弟福临继承,为顺治帝。)”

差点当皇帝!还是挺牛滴,嘿嘿,结果呢,还是维基百科:

“辛亥革命后,(善耆)为宗社党骨干,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后逃至日本占领的旅顺,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可见他与日本的关系。

至于辛亥革命,同盟会,汪精卫,等等等等,跟日本的关系,我就不说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汪精卫是“谋刺”摄政王的,那么,汪精卫在“谋刺”摄政王的过程中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大家有没有想到过汪精卫向摄政王射击?或跟摄政王的卫队枪战?要不就是向摄政王投出手榴弹?再不行就是炸弹爆炸烈火冲天,还浓烟滚滚,嘿嘿,嘿嘿

嘿嘿,很遗憾,汪精卫所谓刺杀摄政王的壮举中即没有打枪、也没有扔手榴弹、更没有炸弹爆炸,甚至没有小李飞刀,也没有弯弓搭箭,当然没有铊投毒,唉

还是维基百科:

“1910年,为了回击梁启超等保皇改良派讥讽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喻培伦、黄复生等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行前《致南洋同志书》中说:“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3月31日在北京后海北岸的一座桥(银锭桥或者后来被拆的甘水桥,无定论)埋设炸弹时被人发现,事泄被捕,狱中赋诗,慷慨激昂,一时为人传诵。”

希望大家不要被文学部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细节最重要,细节就是泰山,大家看到“一座桥”没有?

而且还是“银锭桥或者后来被拆的甘水桥,无定论”!

摄政王至少也算是总理,恐怕是代理国家主席加总理,“谋刺”摄政王的案子的地点居然“无定论”!

任何一个故事都必须有三要素:什么人,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英文叫“who,where,when”)。

大家看到了,汪精卫“谋刺”摄政王的故事的地点是“无定论”!

那么,时间呢?

仅仅是3月31日,也没有几时几刻。

不管时间和地点了,反正汪精卫是“谋刺”摄政王了。

那么,汪精卫在“谋刺”摄政王里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呢?

维基百科说的“埋设炸弹时被人发现”比较模糊,因为没说汪精卫“埋设炸弹”了,所以有可能误导,因为,大家看到这么个说法肯定会以为汪精卫“埋设炸弹”了吧?

嘿嘿,还有精彩的哪!

大家也许见到过林思云这个名字吧?

熟悉林思云的网友应该同意他是不会写对汪精卫不利的文章的,我搜到他的一个叫“真实的汪精卫”的文章,里面说汪精卫搞了两次谋刺(链接: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wangjingwei_linsiyun.htm)。

第一次”刺杀“:

“炸弹运到北京后,喻培伦和陈璧君也赶到北京,他们一起商量暗杀的具体计划。第一次暗杀行动是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贝子和贝勒为清王室的爵位名,亲王之下为贝子,贝子之下为贝勒)。2月底载洵和载涛从欧洲访问返京,汪精卫等人准备在载洵和载涛走出前门车站时,投掷炸弹炸死载洵和载涛。当天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三人雇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站,汪精卫和黄复生携带装有炸弹的皮箱在车站门口等候,陈璧君则在骡车上接应。但没有想到当时清廷正搞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不摆架子,混杂在一般民众中一起出站。由于出站的人群中戴红顶子官帽的人极多,汪精卫和黄复生无法识别目标,只好终止暗杀计划。”

汪精卫等还是挺珍惜别的“戴红顶子官帽的人”的生命滴,而且还是“极多”,嘿嘿,因为只计划杀两个“戴红顶子官帽的人”,“戴红顶子官帽的人”不可以多杀,反正无论如何刺杀没有发生就是了,只能算是“谋刺”。

顺便提一句,同盟会的“辛亥革命”有相当大程度的民族情绪,比如辛亥革命差不多就是杀旗人,看见穿旗人衣服的就杀,看来汪精卫比较目标明确。

第二次”刺杀“:

“这次刺杀失败后,汪精卫等人把暗杀的目标定为清廷的最高领导人摄政王载沣。他们吸取了上次计划不周而失败的教训,开始详细调查载沣的行踪。醇亲王载沣的醇王府在什刹海附近,载沣每天早上8点出王府,经过鼓楼大街从景山后门进入皇宫。汪精卫等人本准备在鼓楼大街的矮墙后投炸弹,但正赶上鼓楼大街修扩马路,闲杂人太多,无法行动。他们后来注意到什刹海和后海分界处的一座小桥银锭桥,环境非常僻静,而小桥附近又有一条阴沟可容藏身。于是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在小桥下,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

牛吧?打算“和载沣同归于尽”,这时应该不会“戴红顶子官帽的人极多”了,至于炸死随从就算了,反正随从不是“戴红顶子官帽的人”,不戴红顶子官帽的人多杀几个没关系,反正“戴红顶子官帽的人”不可以多杀。

林思云接着写: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黄复生和喻培伦前往银锭桥埋炸弹,留下汪精卫和陈璧君两人。陈璧君知道汪精卫明天将在爆炸中和载沣同归于尽,这将是他们两人最后的一夜。陈璧君拉著汪精卫的手轻声地哭泣,汪精卫本想找一些话安慰她,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汪精卫内心是深爱陈璧君的,他也知道陈璧君同样深爱著他,但汪精卫越爱陈璧君,就越不愿看到陈璧君为了他而失去一生的幸福。汪精卫努力压下和自己心爱之人的生死离别之情,只是拉著陈璧君的手默默无语,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靠!第一次谋刺怎么没什么一段呢?是知道第一次不会发生?还是知道一定能逃脱,没危险?这是“真实的汪精卫”呢?还是文学的汪精卫呢?

而且,汪精卫没去埋炸弹!

汪精卫的计划可是“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啊,埋炸弹不去只不过增加一点点细节而已,按照林思云“他们吸取了上次计划不周而失败的教训”!

嘿嘿,埋炸弹不去而已,小意思,没关系,更重要的是“拉著陈璧君的手默默无语,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正如前面维基百科真实的描述“其慷慨从容的气节得到革命志士的敬仰。”

林思云接着写:

“突然喻培伦匆匆跑进来说:“大事不好,有人看见我们埋炸弹了”,不久黄复生也跑回来说:“警察已经发现我们的炸弹了”。

本来他们以为在寒冬的夜晚人迹稀少,在寒冷的深夜行事不会有人发现。可是天公不作美,银锭桥附近一家人的妻子突然和别人私奔,男人晚上妒气得睡不著觉,深夜走出家门去散气。该人走到银锭桥附近,忽然看到有人影在桥下挖土,他立即联想到人们埋藏财宝的故事,于是潜伏在一旁偷看,想事后取走财宝。可是看到黄复生和喻培伦,埋好炸弹后又开始拉电线埋电线时,该人感觉到情况不对,这不是埋财宝,而是一个重大的阴谋,于是从藏身之处跑出来前去报警。

黄复生和喻培伦刚埋好炸弹,忽然看到从附近闪出一个黑影跑走,立刻意识到他们的行动被人偷看到了。于是喻培伦先跑回去向汪精卫报告,黄复生则在附近监视。不一会儿那个男人带著两个巡警前来,黄复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已彻底暴露,也跑回去向汪精卫等人报警。喻培伦建议他们现在立即离开北京,还来得及逃过清廷的追捕。但汪精卫说虽然发现了炸弹,但警察未必就能查出来是他们干的,所以不用著急,看看风头再说。”

这是文学呢?还是真实啊?

林思云接着写:

“第二天北京各大报纸都登出了银锭桥下发现炸弹,有人想行刺摄政王的新闻,不过报纸上的分析却都认为这是清廷内部的势力斗争。有人说炸弹中包炸药的报纸写有伦敦字样,而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正好刚从伦敦回来,很可能是他们搞的暗杀阴谋;也有人分析认为是庆亲王想篡权的阴谋,但没有一篇新闻怀疑到革命党,使汪精卫等人大为安心。三天后又有报纸登出新闻,说银锭桥炸弹案的凶犯已经抓获,汪精卫等人更为安心,于是开始策划下一次行动,让喻培伦去东京买炸药,陈璧君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继续潜伏在北京进行下一次暗杀的策划。

然而汪精卫等人却中了清廷的计谋。清廷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明白是革命党所为。为了防止暗杀者们逃跑,清廷故意向新闻界放出朝廷内部暗斗和凶手已经捕获的小道消息,使暗杀者们安心留在北京。清廷警察发现炸弹中的炸药是外国制,但几颗螺丝钉却是新近制作的。警探到北京市内各个铜铁店调查,骡马市大街的鸿太永铁铺认出螺丝为该店所作,是琉璃厂“守真照相馆”的老板要求他们作的。警探开始监视“守真照相馆”,正好赶上“守真照相馆”搞装修,一些密探混入装修工人中,从“守真照相馆”中盗出了革命党的机密文件,发现这次暗杀正是革命党所为,首谋就是清廷出10万两白银悬赏人头的朝廷钦犯汪精卫。1910年4月16日,警察包围了“守真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一举抓获。”

反正我以为这两段绝对是文学。

我想大家已经知道的太多太多了!

到此为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