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承志便换了旧衣短打,准备去船厂监工。那船厂建在泉州城南晋江入海口处,离大营略远,为了赶工所有人吃住都在作坊里。承志虽然是盟主,却也不愿意有例外。
临行前他想到与青青将数日不能相见,便特意去她帐中告别,谁料却不见她踪影,询问营中守门的兵士,说是和安大娘、小慧、宛儿一起出去了,也不知道何时回来,心中不禁有点失落。
承志牵马刚刚走出营门口,王家次子王重便已经前来迎接,连声道盟主辛苦,承志急忙还礼逊谢,说道自己对造船之事一窍不通,还请王大哥多多指点。王重见他年纪轻轻,身为盟主却如此谦和,不禁心生敬佩亲近之意。承志嘱咐不要透漏自己身份,以免众人同处尴尬,王重点头称是,心中暗赞他诚朴心细。
承志跟随王重到达船厂,只见乃是一个极大的院子,门口则是两根带皮大树桩,上面横亘一块木板,上写“金蛇营泉州船厂”,字迹雄劲,洒脱中透出豪气。承志笑道:“这是孙叔叔的手笔!”王重笑着点头称是。
二人走进院子,王重便细细讲解各处的布置。只见里面东西长约百丈,西北角背靠一座小山,山下是一排排的木屋平房,乃是督察监工以及工人住宿之所。院子西侧乃是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工棚,乃是各种船上用具配件准备、仓库备料以及堆放杂物的地方。
承志随王重走进中间一座大工棚,只见里面桌上供奉着鲁班神像,几十个粗壮工匠正在埋头工作,有的在测量尺寸拉斗弹线,有的在拉锯推刨凿孔开片,一个老师傅正拿着墨笔给林林总总的配件编号。作坊内器物拥挤不透风,众人汗流浃背,都光着上身只穿一条短裤。
王重和众人打了个招呼,便带承志绕过工棚走到东边,只见眼前有一条大江横穿而过,河边堆满了一堆堆的大木料和粗大的毛竹。王重道:“这些木料竹料都是从两广、福建、浙江、云南等地的大山里采伐来的,先扎成木排放到江里,沿江漂运到此再捞上岸。咱们造的是能装数百人的大海船,非得用这些深山里的百年良材不可。”承志见那些木料都是几抱粗,毛竹长约十余丈,不禁暗暗称奇。
两人最后来到东南边,只见眼前是七座沿江而建头尾相连的巨大工棚,棚子下面的沙地被挖空凹下成一个弧形,一艘大船架在上面,船身非常巨大,足有几层楼高,已经初步组装成型。两人爬上旁边的高大扶梯向下俯瞰,只见几个工匠正在上桐油,船身内也有十余个工匠,乒乒乓乓的在加工船舱,有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正拿着图纸忙着指点。
王重道:“这里就是船坞了,是装配成船的地方。棚子外面就是出海口,造好的船可以就近入海,非常方便。”承志只觉大开眼界,不住点头。
王重又道;“咱们泉州造船自古便是传统,自汉唐以来,代代相传的造船世家颇为不少,当年三宝公七下西洋,所使造船工匠便有一半是从泉州招募的,很多往来的大食商人、天竺商人也都抢购泉州海船。”
承志点点头连连称赞。王重叹了口气道:“只是自三宝公去世以后,朝廷便严禁私造海船,又严格限制商船的大小数量,所以很多造船绝技便失传了。普通工匠便只会造一般的小型商船,咱们要的这种能够行军打仗,装载武器粮食的战船,可没有多少人会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