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养生堂

柳江华:执照针灸师(中药学学士、医学硕士、天然药物学博士。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原辽宁中医学院和南加州医药大学教授),英文专著《传统草药的研究方法 》主编。接受远程诊疗。
正文

气血与经络

(2025-09-12 12:14:16) 下一个

前几年在健身房做桑拿时,一位老美问起“气”是什么。其实这也是很多华人患者想知道的问题。要想解释“”,就离不开“血”和“经络”。之前介绍过针灸与经络,今天再展开介绍一下气血与经络。简言之:

气血是能量和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通道和网络,是运行气血、联系全身的路径。

两者关系:气血是在经络中运行的物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没有气血,经络就是空的;没有经络,气血就无法输布到全身。

下面分别进行详细解释。

一、 气与血(Qi and Blood)

1. 气(Qi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它更像是一种“能量”或“功能”。

气的功能

  • 推动作用: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促进生长发育。气不足则会导致血瘀、水肿、发育迟缓。
  • 温煦作用:温暖身体,维持正常体温。气不足则畏寒怕冷。
  • 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如病毒、细菌)入侵。气不足则容易感冒生病。
  • 固摄作用:控制血液、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气不足会导致出血、自汗、遗尿等。
  • 气化作用: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如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将津液转化为汗液、尿液等。

气的分类:

元气:最根本的气,源于肾,决定人的根本活力。

宗气:积于胸中,与呼吸和心脏搏动强弱有关。

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行于脉外,温养肌肤、防御外邪、控制汗孔开合。

2. 血(Blood: 血即血液,但中医“血”的概念比现代医学更广,它是在脉中运行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功能

  • 营养和滋润:血循行于全身,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提供营养,使其得以滋润和濡养。面色红润、肌肉丰满、皮肤毛发润泽都是血足的表现。
  •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充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正常。血虚则容易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烦躁、神志恍惚。

3.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密不可分,中医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括。

气为血之帅:

  • 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补气能促进生血。
  • 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或气滞都会导致血行不畅(血瘀)。
  • 气能摄血:气能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气虚不能摄血会导致各种出血症。

血为气之母:

  • 血能载气: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否则会涣散不收。
  • 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不断得到补充。

二、 经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的组成: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人体较深的部位,有固定的路径。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十二正经: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与五脏六腑直接相连,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八脉:如督脉、任脉、冲脉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络脉:是分支,从经脉分出,遍布全身,深浅皆有,网络交错。

因为篇幅,读者可以百度搜索“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经络的功能

  •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将人体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这是其最核心的功能。
  • 抗御病邪,反映病候:经络是病邪传入的途径(如风寒从皮毛通过经络入肺),同时脏腑的疾病也会通过经络反映在体表(如肝病胁痛、胃病腹痛)。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针灸、按摩等方法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传导感应,调节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 气血与经络在临床中的应用

这个概念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诊断:通过观察身体特定部位(如面色、舌象)和循经按压,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和经络的通畅情况。例如,肝经气血不畅可能导致胁肋胀痛。

治疗

针灸、推拿:直接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例如,针刺合谷穴可以调动气血来治疗头面部的疾病。

中药:许多药物都作用于特定的经络(即“归经”)。例如,补气药(如黄芪)可以增强气的推动和固摄功能;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可以疏通经络中的血瘀。

导引术(如气功、太极拳):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来引导和促进体内气血的循行,强身健体。

总结

气血是人体生命的能量和物质基础,经络是输送这些能量和物质的网络系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血充盈,经络通畅” 是中医所追求的健康状态。任何一方的失调(如气虚、血瘀、经络堵塞)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的养生和治疗原则,无论是食疗、运动还是针灸用药,其核心思想大多围绕着 “补益气血” 和 “疏通经络” 这两大主题展开。

 

[ 打印 ]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