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阿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澄清关于杨李的三个事实

(2017-02-23 14:13:59) 下一个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105631.html  

最近杨老的国籍问题又引起热议。本文无意讨论其中是非,只是想在唾沫星子中澄清几个事实。

误解(1):“李、杨是作为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

事实是,两位大师1957年获得诺奖,而李是62年加入的美国国籍,杨是64年。得奖时他们都是中华民国的国籍。所以他们不但是最早的华裔诺奖得主,更是最早获诺奖的中国人。事实上,直到58年之后,屠呦呦才成为第三个以中国国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金的科学家。

(1997年,杨李出席老师吴大猷先生的90寿辰庆祝活动。图片来自网络)

误解(2):“费米没有收杨振宁,而收了李政道做博士,是因为他觉得后者更强”

这也不是事实。杨一开始到美国,是打算跟费米学实验物理的,而费米当时的实验项目不允许外国人参加,于是把他推荐给泰勒。博士毕业后,杨给费米做了一年的助手(维基:He remain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r a year as an assistant to Enrico Fermi.)。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个关于介子的Fermi-Yang模型,就是他们合作的成果。杨在科研上受费米影响非常大(见诺奖网站,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57/yang-bio.html? ) ,又有这段做助手(相当于博士后)的经历,因此以费米的弟子自称,倒也不为过。 

"Several early proposals such as the ones by Enrico Fermi and Chen-Ning Yang (1949), and the Sakata model (1956), ended up satisfactorily covering the mesons, but failed with baryons, and so were unable to explain all the data."

http://www.nndb.com/people/929/000035824/?  

" But Fermi, ensconced at the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which did not allow foreign nationals), redirected him to study under Edward Teller and S. K. Allison on the Cockcroft-Walton accelerator. Although Yang successfully received his Ph.D., he found experimental work frustrating and opted to do his postdoctoral work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under renowned theoretician Robert Oppenheimer."

通过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杨振宁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做理论。有个笑话,实验室里“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当年的“小杨”得了个外号“爆炸杨”。事实证明这个转行的决定是很正确的。

而李政道一开始就打算学理论物理,于是费米放心把他收下。李政道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天体物理的(白矮星,  Hydrogen Content of White Dwarf Stars.),因此不涉及任何国防的问题,外国人也可以参与。

误解(3)“老杨对物理的贡献不如费曼”

这个可以见仁见智,但费曼名气大主要是因为他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也善于在大众面前演讲。论贡献,和费曼同时提出量子电动力学的还有许温格和日本的朝永振一郎,各1/3的奖金。那两位没有费曼那么吸引大众眼球,但物理学上的贡献是等同的。

而老杨的Yang-Mills是现代物理“大统一”理论的基石[1],关于宇称不守恒的工作也获得了诺奖。也就是说,他一生做了两个诺奖水准的工作(事实上改进和发展Yang-Mills理论的研究工作确实获得了99年诺奖,并派生出04年的诺奖),而费曼只做了一个。谁的学术地位更高,从这点上讲不言而喻。

Yang–Mills theories met with general acceptance in the physics community after Gerard 't Hooft, in 1972, worked out their renormalization, relying on a 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 worked out by his advisor Martinus Veltman. (Their work[26] was recognized by the 1999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9年获得诺奖的Hooft和他的导师Veltman,都是Yang-Mills理论的专家,解决了“重正化”的问题;2004年获得诺奖的“渐进自由”理论,也和把Yang-Mills理论应用于强相互作用密切相关。Hooft在一次小型会议上最先报道了这个结果,但他没有发表文章;普林斯顿的一个研究组独立重新发现了这个结果,最终得了2004年的诺奖。

Yang-Mills提出60多年了,至今仍然是理论物理的前沿课题之一。其中涉及的数学难题,也成为2000年提出的“新千年7大数学难题”之一。可谓影响深远,启迪后昆。

费曼动手能力远胜杨、李,这倒是事实。费曼是典型的hands on,直觉好的美国天才,而杨李是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这点确实有区别。

[1] 网上可参见

http://michaelnielsen.org/blog/introduction-to-yang-mills-theories/  

When quantized, Yang-Mills theories form the basis for all successful modern quantum field theories, including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and grand unified theories (GUTs) that attempt to go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

维基:"Thus it forms the basis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罗切斯特大学网上上讲义“Yang-Mills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non-abelian Yang-Mills theories is one of the deepest unsolved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http://www.pas.rochester.edu/~rajeev/phy406/Symmetries13.pdf?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ordanOK3' 的评论 :

多谢您雅赏鼓励!俺也不是行家,学工科的,读博时旁听物理系量子电动力学的课,从教授那里学了一点点皮毛而已。记得那位教授曾经高度评价Yang-Mills理论的重要性。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觅音' 的评论 :

谢谢您垂赏鼓励,问安!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一五所有' 的评论 :

多谢谬赞,周末愉快!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偷来的菜谱' 的评论 :

多谢您雅临鼓励,周末愉快!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ong140' 的评论 :

不敢不敢,只是和各位网友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事实。多谢您垂赏留言!
JordanOK3 回复 悄悄话 这短文才是真行家写的,平和理性。赞!
觅音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一五所有 回复 悄悄话 厉害!
偷来的菜谱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这个比那个什么“杨教授二三事”有意义千万倍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谢谢给我们外行科普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偶平' 的评论 :

多谢您雅临垂赏,问安!
偶平 回复 悄悄话 讲事实,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