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阿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小议“以诗证韵”

(2015-05-31 17:42:17) 下一个

与曲师、龙兄、蝶兄关于“阿”字平仄的讨论中,他们提到了“以诗证韵”方法,即根据前人的诗作判断平仄音韵。我是赞同这种方法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法也不是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当它不符合韵书,或曰古代的“字典”的时候。

我觉得应用此法,需要加个定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对的,不可前推,也不可后推,更不宜以此否定韵书。比如说,如果一些诗人的读音不符合当时的字典,一般的看法自然是他们读错了;如果是从汉到明初的字典、词韵、曲韵都不符合,那就更要怀疑了。

这个“阿”字,就是这样的情况,从汉代《说文解字》、到《唐韵》、再到《平水韵》、《洪武正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用于曲)都找不到仄声的读法。若说“阿某”太俗而读法不入韵书,也不大说得过去,因为《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被尊为“乐府双璧”,而这两首都有“阿母”“阿女”“阿爷”“阿姊”。“阿”读仄声的例子,全部出自中唐以后,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否是自中唐起,因为口音的变化及白居易、李商隐两位大家的几首格律作品作仄声的影响,诗人们把这个字音给改了。

当然,音韵上将错就错并无大碍,约定俗成后重修字典就是,但不能因此说按原来字典的读音就错了。所以我认为,如果要用”阿“的仄声,严格说就不能叫做”依平水韵”,因为平水韵里没有这个。这点应没有什么疑问吧?

再举个现代的例子,如拙作《闲话平水韵》系列第一篇所述,如果我们按照季羡林这位“大师”的读法,“陈寅恪”从此就要读成“陈寅雀”了,幸好有字典及陈先生自己的拼写为证,方能证明其错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学文科的人坚持读“陈寅雀”的,难道我们就可以因其人多势众认为他们一点没有错吗?或者跟着他们一起错?

具体到“阿”字的问题,中唐后有诗人把汉韵中“阿”的读音在一些词语里改成仄音了,不合汉韵也不合唐韵,这就像我们今天把“阿房”读成(a fang)一样,也是有错误的。至于后世子孙来学我们的错误读音,也未尝不可,毕竟“文以载道”,而道犹存,只是把古音丢了而已。但若有人说我就要读正确的古音,那咱们断不应该用后来的“约定俗成”去否定之。

韵书和字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不以任何“大家”的意志为转移,防止了以讹传讹的发生。所以即使白居易、李商隐用了“阿”的仄声,直到明初韵书一直不改,只有平声。这对语言的标准化、通用化有极大的贡献。

那么“阿母”中的“阿”字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来源如何呢?这点《说文解字》有解释,此处当“呢近”讲,是从“阿”字”曲”的意思派生而来:
http://www.zdic.net/z/27/sw/963F.htm  “曲則易爲美。故隰桑傳曰:阿然,美皃。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叚借也。”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以诗证韵”,应在同时代韵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比如“思”的平仄,平水韵二者兼有,哪里用平哪里用仄,可以通过学习总结前人的诗作判断;而违背韵书的,则要小心谨慎,可以兼容之,但不可以此否定韵书中的标准读音。事实上,李白有“阿娇”、杜甫有“阿谁”入诗,但都是古体诗,也反映出他们的谨慎态度。盖因其时口语与韵书已有所区别,这种平仄反转的情况,用在格律诗里不得不慎,那时候考进士对此要求很严的。

多谢曲师、龙兄、蝶兄的认真讨论,受益匪浅,揖谢各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深赏沁文兄雅评!赞同!
沁文----古来客 回复 悄悄话 赞同留侯观点,如此仔细考据推敲,真学者型诗人。

世间诗人无数,然大抵随意抒发情感于一时;而学者寥寥,于学者而言,真知为首,情感次之;情感易发,真知难就 。。。。。。,不由想起钱钟书之 《管锥篇》 。。。。。。

若于诗人和学者二者之间作不二之选择,沁文必择后者 --- 尽管可能是一个不入流的学者 。。。 其实学者本身不必有所建树,终极之要者在乎【学者之心】;同理,习诗不必有大成,终极之要者,【在于诗心】 。。。 因为,欣赏诗词的目的即在培炼、熏陶诗心,否则或曰舍本而逐末,求句却荒心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