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一年级学的第一首诗,题为《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还配了一幅山水花鸟的插图,小朋友们一看就明白。这首有点猜谜性质的诗歌,大家都很喜欢。
近日却在网上偶然发现,这首原来是南宋道川和尚为注释《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全文如下:
远观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
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
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
祗为太分明
其含义与小学课本中的理解完全不同。这里前四句描述的是人头脑中的意像,而非真正的景物,体现的是“自性”,它并不随外物而变化。后四句说自性随处体现(头头皆显露),且万物平等(物物体元平),可是人们心计太甚,所以反而体会不出其中的妙意了。整首诗透着浓浓的禅意。格律上看,后四句有三仄尾(”皆显露”)和失粘的问题(”如何言不会“),但考虑到李清照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那首)也失粘,这是否是当时的一种风格呢?
小学课本的版本改”观“ 为”看“,平仄上倒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看”“听”在古诗词里皆可平可仄。不过“看”做平声的情况似乎多一些,如”遥看瀑布挂前川”),“听”作仄声的情况似乎多一些,如“夜阑卧听风吹雨”。只可惜当年语文课并不讲平仄格律,其中音韵按照普通话的读法,“看”“听”正好搞了个满拧。: )
而截取道川和尚这首诗的前四句入小学课本,虽然不合原意,却也是不错的再诠释,尤其适合儿童欣赏理解。很赞赏选出这半首诗的课本编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