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阿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平水韵(3):古体诗与平水韵 上 (庆新年酒肉篇,望兄请进!)

(2013-12-30 17:35:49) 下一个
大家知道,平水韵从宋末元初开始成为创作近体诗的“国家标准”。虽然平水韵成书于公元十三世纪初,但根据近些年的考证,它实际上传抄了更古老的韵书。根据维基百科,“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的殘片(见下图),其內容與王文鬱的《新刊韻略》(即平水韵)完全一致,具有106韻的組織”。而中国最早的韵书,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可惜这两部书都已经失传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988736147015。这样一来,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既然平水韵有其历史传承,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古体诗的韵脚呢?在这里,我选了几首著名的古体诗小作探究。这几篇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而且考虑到正在过节,特意选了两篇有肉有酒的,跟各位诗友一起品味品味。


(上图为敦煌出土的《排字韵》残片。大家可以看到入声八黠、九屑两部中的字。)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首诗歌,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弹歌》,描写的是古人伐竹制弹弓,和泥为弹丸,外出打猎的事情。歌词极为简约,就八个字: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怎么样,够古朴直白吧?从韵脚上说有什么特别吗?有滴。如果按现代汉语,“竹”、“肉”不同韵;但是按照平水韵,这两个字都是“入声一屋”韵,合辙押韵!前几天东篱兄提到,他家乡的方言里保留着古音,“肉”读作“入”,也与此吻合。一般认为,入声是中古汉语的音调;而这首《弹歌》,也许可以看作上古汉语中就存在入声的蛛丝马迹。
用弹弓打猎,对俺们这些现代人恐怕是绝无成功的可能;古人则经常练这个打牙祭,估计水平比我们高多啦!这首诗到“逐肉”戛然而止,那逐到肉后如何处理呢?
上烤肉!


再题歪诗一首:『七绝』 烤羊腿     (4磅左右)

孜然磨粉椒盐拌,    (孜然粉 20 ml,盐15 ml,黑胡椒粉 10 ml, 辣椒粉约10ml,调匀。)

内外涂匀入味鲜。   (羊腿上扎10-20个洞,塞入佐料;剩余佐料均匀抹在表面,冰箱里腌一夜)
高热脆皮低热焙, (先425华氏度烤25 分钟,然后 325F约80分钟;下面放一个大金属盘子接油)
外焦里嫩欲垂涎。  (大功告成廖!)
想来古人也是很爱吃羊肉滴,要不然“鲜”字里为什么有“羊”呢?那时候生态环境好,畜牧业还比较发达吧。我还得坦白,这首诗受到了遍野师姐《农家酸菜洋芋汤》的启发,暴露出我吃货的本质。制作方法在后面有详细介绍,祝大家吃得过瘾,哈哈。
有了肉,自然少不了酒,下面一首咱们就赶紧上“杜康”:曹操的《短歌行》。这首属于乐府诗,四句一韵,或曰四句一小节;与平水韵相符合的,各个韵脚在节尾标出;不符合的用红字标注。


(现在的杜康,只是个名字而已。做白酒的蒸馏法是明朝才有的,曹操那时候喝的应该是纯酿造的,类似现在的糯米酒、黄酒。想起了江西老家酿的高粱酒,真香啊!身在异国他乡,只能自己买糯米和酒药DIY了,呵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下平五歌)

慨当以慷,忧思难。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七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十二侵)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十一真我有嘉宾,鼓瑟吹。(八庚)

皎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入声七曷?忧从中来,不可断。(入声九屑)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十三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五微)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十二侵)

可以看出,8个小节中有6个韵脚符合平水韵。值得注意的是“忘”在这里是平声,而现代汉语里只保留了平水韵中去声的读法。类似的字有“论”,作动词用属于上平十三元,作名词用属于去声十四愿(亦可见“论”这个字古汉语读音应近似luan而不是lun)。有趣的是,这点和英语很相像,如content做动词重音在第二个音节,做名词在第一个音节。看来语言还是有其普遍规律的。
另外两个不符合平水韵的也值得玩味。“皎皎(明明)如月”一句中,“掇”现在读duo,“绝”为jue。而在本系列第一篇里,我们发现入声十药部也分化出了uo和ue的读音。二者对照,可以猜测uo和ue在古汉语也许是同韵的;在平水韵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分化, 而现在分化则更为明显。
再看“呦呦鹿鸣”一句,“苹”属于“十一真”,“笙”属于“八庚”。考察平水韵可以发现,“十一真”里的字绝大部分为前鼻音(n),而“八庚”里的字大部分为后鼻音。显然在三国时期,这两个韵是相通的;而大约到了唐代以后,两韵分开。可否由此推测,晋朝以前的汉语不分前后鼻音;后来经过“五胡乱华”,民族大融合大迁徙之后产生了前后鼻音的分化呢?
现代汉语里“苹”和“笙”却都是后鼻音,真乃音韵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