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5)
2019 (77)
2020 (50)
2021 (34)
戴安澜被困同古,杜聿明主张戴突围,而史迪威却命令坚守待援。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主张。在凯申公离开腊戍之前曾经口头许诺史迪威是战区最高指挥官,杜聿明会听其指挥。然而史迪威此前从无战役甚至于战斗指挥经验,也不清楚面对的日军战斗力有多强。史迪威这个纸面上的军事专家似乎不明白日军人数上已经是200师的4倍,火力上则还要强3倍以上。戴安澜因为急行军没有带重炮,只有轻武器。激战12天以后弹药即将耗尽,全师也断粮两天。
此时杜聿明断然拒绝了史迪威的命令,令新22师前去接应200师突围。趁夜,新22师打开包围圈的缺口,第200师安然突围。清晨轻点军队,发现人员都在,除了炊事班少了一名挑夫。这名挑夫在夜里与部队走散,不过人还算机灵,白天找地方隐蔽,第二天又赶上了大部队。至此200师的突围画了一个完美句号,号称一人未损,连一个扁担挑子也没留给敌人。
图一 仁安羌解围战场故地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联盟存在着各种严重的分歧。英国方面一直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对于丢失缅甸毫不在意,作为殖民者不愿为保卫缅甸流血牺牲。而对于中国人的防范甚于对日本人。日本人迟早会有被美国打败的一天。等到日本投降的时候英国自然可以作为战胜国重占缅甸。而如果中国军队进驻并赶走了日本人,英国会担忧无法收回缅甸。美国方面一心要打败日本,但是没有足够的军队投放。派来的史迪威没有实际战役指挥经验,也缺乏对中英军队战斗力的了解,所以做出的部署无异于纸上谈兵。远征军积极抗日,作战英勇,但是目的并非保卫缅甸,而是保卫云南,御敌于国门之外。
同古没打成,史迪威又策划了曼德勒会战。曼德勒会战计划基本上是同古会战计划的翻版。还是英军守住右翼,由远征军守中路和左翼。但是这次日本兵力投入已经加强。除同古会战时紧急增援的甲等丛林战第56师团,又增派了第18师团,总兵力增加到6万人。可见日军对缅甸也是志在必得。如果史迪威认真研究过中国抗日战场的历次战役,他应该明白目前的情况根本没有胜算。盟军的空军已经损失殆尽,制空权完全掌握在日军手中。战斗形势跟中国战区没什么区别。那么同样的中国军队换到缅甸难道就能成功保卫曼德勒,而在中国则保不住武汉?如果史迪威此时是一位富有实战经验的军事家,他应该会考虑放弃曼德勒,退守腊戍。这样能拖长日军的补给和进攻路线,对己方最为有利。
图二 当时的英国南方军区司令亚历山大中将,后来曾任加拿大总督(1946-1952年)
就在就在这时候英国军队又开小差儿逃跑了!英缅军现在几乎是闻风丧胆,一听见开枪就要拉稀。面对日军逼近不等交火又开溜了。时任英缅军总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1891—1969),爱尔兰贵族出身,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此校与西点军校齐名,位列世界四大军事学院之一。亚历山大富有实战经验,他的经验来自于敦刻尔克大撤退。从敦刻尔克下来到了缅甸,他又迎来了。。。呃,咱们一会再说。
这次的英军撤(逃)退(跑)没有上次那么幸运。按理说都来过一回了应该经验比较足。结果不成想被日军包抄阻截了。本来日军也不是专门来阻截他们的,正好碰上了,那就顺手阻截一下吧。所以日军人数不多,只有4000人。面对这只9000人的英军部队该怎么办呢?哎,对啦,应该包围他们!面对日军的薄弱包围圈,军长斯利姆子爵指挥英军英勇突围。结果死伤了两千人以后,被围得更紧了。于是这群巨婴开始歇斯底里的呼救。
面对被困的猪队友,再怎么生气无奈也不好见死不救。可是远征军本身兵力也不足。最后抽调了第113团前去营救,兵力800人。虽然兵力不足,但是远征军派出了新38师师长孙立人亲自指挥。孙立人(1900-1990),安徽舒城(现属于安徽六安地区)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获普渡大学工程学学士,又就读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士毕业。孙立人在当时的国军里是为数不多的非黄埔出身军官,同时也是军事学院科班出身。孙立人受到亲美派宋子文的赏识和大力提携,从宋组建的税警总团起家。在琼瑶小说《烟雨濛濛》里曾经提到陆依萍的父亲带的军队在日军飞机扫射轰炸中行军保持队形不乱。这实际是取材于孙立人。
图三 孙立人将军
孙立人手下113团团长刘放吾也是毕业于清华大学。这两个学霸足智多谋。由于兵力少,白天进攻容易暴露兵力,所以二人选择了夜战。同时刘放吾把最强火力集中开火虚张声势。日军遭受密集火力攻击,根据枪声密度判断远征军至少来了一个师,10000人。结果越打越没信心,最后解除了包围逃跑了。此战后称仁安羌大捷。孙立人以少胜多创造整个东南亚战场对日作战奇迹,被英媒美誉为东方的隆美尔。而这位倒霉的亚历山大,因为有敦刻尔克的前科,仁安羌解围又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