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获颁诺贝尔医学奖,中国科学界终于实现了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普罗大众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科研成果往往比较陌生,恐怕这次也不例外,比如就我来说,我只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班廷发明胰岛素,拯救了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然而,本人却对青蒿素却是再熟悉不过,小小青蒿在遥远的非洲也拯救了包括本人在内的许多生命。
时光倒转到80年代后期,我随四川国际经济技术公司大队人马远赴东非乌干达,参加3号公路网建设工程。乌干达虽地处赤道,但属高原气候,天气宜人,空气清晰,常年蓝天白云,红土地上鲜花盛开。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各式各样的恶性疾病在乌干达十分猖獗,其中艾滋病自然跟我们施工人员无缘,登革热,昏死病的疫区离我们的施工地点很远,也不构成威胁,最大威胁来自于疟疾。
当时,中国除了少数云南海南等边远地区之外,疟疾几乎已经绝迹。去非洲之前,只听做医生的父亲讲过,疟疾就是打摆子,发冷发烧而已。
到了乌干达,那时候仗着人年轻,身体壮,也不把疟疾放在眼里。一天傍晚收工后,我穿著裤衩在院子里冲凉,冲着冲着,觉得越冲越冷,冷的我全身打颤。我不敢“恋战”,将身体草草擦一下,赶快穿上衣服。一切都为时已晚!蜷在被窝里的我,不管盖上多少被子,还是冷的牙齿打颤,全身上下直抖,像什么都没穿似的。一阵冰冷过后,好容易从“冰窖”里挣扎出来,全身上下又开始高烧发热,热得全身滚烫,像掉进了蒸锅,烧得我直说胡话,一个劲儿数窗户上的木条:“1-2-3-4-5。。。。。。”
好容易高烧退去,又开始发冷,而且全身骨头发痛,脾脏开始肿大。如此这般,从“冰窖”到“蒸锅”,又从“蒸锅”到“冰窖”,折腾得人死去活来。
去非洲之前,我们都服用了奎宁,预防疟疾。岂料乌干达的疟疾属于恶性疟疾,加上多少年来疟原虫已对常规抗疟药产生了抗药性。作为当时抗疟的一线药物,那法国人发明的奎宁根本不抵事。
眼看人实在是不行了,大伙儿星夜驾车把我送到了附近的中国医疗队驻地。那年头,中国向非洲许多国家派出了医疗队,为当地人救死扶伤。云南省因为与乌干达同属高原气候,对恶性疟疾治疗有方,遂由云南省昆明医学院派出医疗队。到了医疗队营地,中国医生立即给我注射一种名为蒿甲醚的淡黄色针剂,逐渐控制住了病情,这种从青蒿素提取的中国神药终于把我从死神那里救了回来。
然而,人一旦被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疟原虫就会寄生于体内,一旦身体抵抗力降低,疟疾就会反复发作。出于野外工程建设的需要,我们施工队伍全是男性。虽全是男人,但人人都要来“月经”。原来,疟疾就像妇女定期来例假一样,过段时间就要卷土重来,我们戏称来“月经”。平时,施工队伍“非战斗减员”不少,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疟疾发作卧床不起了,不管是体壮如牛的平地机手,还是身材矮小的总工程师,到时间说倒就倒。施工队伍里流传一句话,叫做“不管官大官小,打起摆子一样的抖”。
不光我们中国施工人员,负责监理工程的英国监理工程师打起摆子来,一样抖得死去活来。高傲的英国人仗着对乌干达这块原殖民地多少年的耕耘,携高级奎宁类疟疾药物有备而来。岂知蚊子叮人也不分尊卑肤色,几个回合下来,平时趾高气扬的英国监理工程师在恶性疟疾面前低下了头,转弯抹角地向我们索要了中国神药。
自从领教了中国神药后,负责监理的英方和我们负责施工的中方关系有所改善。英国监理工程师虽然仍坚持工程质量标准,但对我们的态度有所转变,即使对施工不认可,也会善意地提出一些整改的好建议。当时,我们为了走出国门,将我方的工程造价定得很低,终于击败深耕东非高原几十年的老牌英国建筑公司亚历山大集团,以最低价格赢得3号公路网建设工程标的。由于我们开出的造价低,资金就十分有限,加上第一次在海外施工,缺乏经验,致使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迟迟不能进场,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眼看竣工日期慢慢逼近,我们面临罚款甚至被取消施工资格,赶回中国的危急局面。
拜中国神药之赐,尝到“甜头”的英国监理工程师主动给我们出主意,建议我们去乌干达各地的工程部门去低价租用机械设备。后来,当地土著居民在毗邻肯尼亚边境的无人区伏击了中方施工队伍,英国监理工程师以施工人员安全为由,指示我方撤出营地,退往安全地带,并向乌干达当局提出延长工期的建议,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3个月工期,使我方终于按时保质圆满完成3号公路网建设工程,在东非立下了足。可以说,中国神药收到了意外的“功效”。
中国神药的最大受益者自然还是乌干达人。我在中国医疗队住院治疗疟疾时,恰逢乌干达卫生部部长代表总统穆塞韦尼来访。医疗队翻译不巧出门在外,队长把我从病床上拉去做翻译。卫生部部长在讲话中代表乌干达人民一再感谢医疗队,大力赞扬医疗队的中国神药。据卫生部部长说,乌干达上至总统穆塞韦尼一家,到他自己妻子儿女,再到平民百姓,除了中国医疗队的针灸按摩之外,觉得最神奇的就是中国的疟疾神药。
中国神药之关键,后来一个反面实例也证明了这点。我所在的施工队有一位翻译,原为重庆外语学校骨干教师。他远离妻儿,辛辛苦苦在乌干达奋战数年,多少次车祸幸免于难,一次次枪击被他躲过,一次次疟疾起死回生。好容易挣得一点点有限的美元回国,岂知他阴差阳错,将救命的中国神药放在了大行李箱里交付托运,只身从北京乘火车回原籍。岂料路上疟疾发作,没了救命的中国神药,可怜的他还没回家跟望眼欲穿的妻儿见面,就被疟疾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从非洲回到中国,再移民到加拿大,我一直将中国神药带在身边,因为离开疫区后,体内的疟原虫仍会寄生在体内一段时间,疟疾仍有可能复发。多少年过去了,我家药箱里,中国神药的药盒已经变色,疟疾也已经离我远去。我端详着药盒,回首往事,满怀对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的深深敬意。
这段话挺有意思的, 原先施工队是打算不准备遵照工程质量标准的,监理方当然不同意, 后来经过“药”的媒介作用, 英方态度有所转变了。
为啥这么说呢?
1. 当时选了1万多个方子, 5千多种矿物质, 植物, 50多家单位, 600多人参与。 这是典型的海选。 屠呦呦组被分配了200种进行筛选。
2. 其它人失败的也是贡献,因为他们告诉你这个你不用选了。
3. 屠呦呦当时做的是胡椒, 她是组长, 青嵩是另一个人做的, 发现有用, 但不稳定。中途此人调走, 走时告诉屠呦呦他做的情况
4. 我国在50-60年代提取药物三部曲: 水-酒精-乙醚基本是固定程序, 不然如何筛选?
5. 屠呦呦最后用乙醚做, 提取了青嵩的纯度。
所以这绝对是个海选药物的集体项目, 参加的人都有贡献。 要是没有他人, 屠呦呦一个人完成全部的工作量, 基本没有可能。
她的老师批评她太迷信中医, 一开始就应该用乙醚。
屠呦呦的水平就是个大学生的水平。 总共发表了38篇论文书, 没有一个是单独的作者, 全是集体挂名的中文论文。只有书是她写的, 200多页, 总结介绍性的。在书里, 她恶意造假, 把集体发表的文章说成她自己的, 把自己的名字提前等。
更恶劣的是: 她把原始记录放在家里, 只跟给她提名的外国人看。 当然她只给人家看有利的,因为毕竟是在她手里第一次用乙醚提取青嵩。
打个比方吧: 宇宙飞船的最后一个螺丝是我拧的, 但我不能说宇宙飞船是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