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请不要无限拨高杨振宁

(2025-10-18 07:15:32) 下一个

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今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零三岁。

 

在这样的高龄谢世,他无疑走完了一段极为丰富而传奇的跨世纪人生旅程。回望他的百年轨迹,无论是在芝大随出卖朋友的泰勒教授求学,还是在普林斯顿与李政道合作物理研究的杰出贡献,以及晚年的海归清华,在命运的任何转折关头,杨振宁似乎总能踩准时代的节拍,站在最有利的人生节点上。

 

我们应该避免造神运动,中国人喜欢这样做。即使在科学上都不能将杨振宁无限拨高,他离波尔、普郎克、薛定谔、居里夫人甚至费曼这些闪光的科学巨人都有距离,更不用说国人将他吹成的牛顿与爱因斯坦了。如果将杨振宁说成是安徽合肥市或者中国清华的爱因斯坦,这个评论我应该同意。

 

杨振宁固然是杰出的物理学家,但是与很多人一样,他同样存在品格上的缺限,具体争辩点可见我以前的几篇文章。

 

固然 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 一生中也有过矛盾与冲突,但他们后来仍能一笑泯恩仇。James Watson 高调出席了在San Diego为Francis Crick举行的葬礼和追思仪式,Watson 在致辞中回忆两人共同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的岁月,也以轻松语气提到他们之间的“arguments and friendship”。

 

这对于杨振宁与李政道是奢求,因为杨振宁伤李政道太深。杨振宁对著名的李杨决裂负有不可推卸的更大责任,他们从美国骂到中国,为后续华裔学人树立了极坏的榜样。

 

人性上杨振宁更是追求虚荣的典型,他甚至在诺贝尔的颁奖场合都要求以年龄顺序排在李政道的前面。他还要求美国媒体在报道时必须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顺序,虽然他们的获奖论文的署名顺序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从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说开去

 

雅美之途写于2017年02月22日

李政道和杨振宁两家的早期合影,两位站在对方太太的身后。

 

最近的消息称杨振宁在93岁高龄时放弃美国国籍,正式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外籍”二字拿掉,让中国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高涨。这其实是民粹主义的表现之一,大量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科学家很难理解这些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的高调做法,因为他们四海为家的同时心是向着以色列的。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杨振宁,因为我这些年零星写过一些关于他和李政道的帖子。但是我在说所有话之前,必须指出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才华横溢,又是尽力去帮助中国的科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谈及中国人不抱团的特性,我想借此讲讲我们隔壁州的伊利诺大学的John Bardeen(巴丁)的故事。巴丁是至今唯一的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但从他第二次的获奖,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的师生之间是如何相互提携与互助的。巴丁早年因与人合作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改变世界的晶体管而获诺贝尔奖,没有晶体管你我现在是不可能靠电脑芯片交流而只能是依靠大箱式的传声器。巴丁获奖后依照诺贝尔奖的规则,提名自己在伊利诺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施里弗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大部分诺贝尔奖的提名人为诺贝尔奖得主。但是当诺贝尔委员会在审核巴丁的提名时发现,施里弗和库珀建立的超导BCS理论里面巴丁本人做出了不可分割的贡献,BCS正是他们三位名字的首个字母,所以若授予施里弗诺贝尔物理奖也必须包括巴丁,结果在1972年授了三人。这个故事的确实性应该在2022年可以揭晓,诺贝尔委员会有50年后公布提名人的规定。

 

反观我们中国人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了功劳之争可以出书把骂架从纽约一直骂到中国。杨振宁可以在李政道为原创的铁证面前显尽人性之丑陋,自己在芝加哥大学当不了费米的学生却以仅年长数岁为理由而以李政道的老师和引路人自居,而李政道恰恰是费米的正宗弟子。杨振宁还在诺贝尔授奖的礼议场合,向李政道要求以年资更深的一方先去与瑞典王后握手。他们的决裂来自《纽约客》的犹太人写的文章,道出的原因是杨振宁强调每次提及宇称不守恒他的名字必须在前面,而原始论文是李政道在前面。以致于全球学术界为纪念他们发现宇称不守恒的五十周年记念会上,两位被邀请罕见同时出席,结果一方在台上讲当时理论突破的细节,另一方在下面听时则大声插话道:“That's not true!"("这不是真的!”),这种德性真是令人汗颜。

 

我在聚会等场合问过美国物理学家,他们都说Yang-Mills理论相当重要,很多人认为杨振宁应该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Robert Mills去了OSU(俄亥俄州立大学),后来贡献有限,最大的贡献是与杨在1954年的合作,关于合作成果Mills自己都说过大部分功劳归杨振宁,这次不像与李政道的合作, 杨振宁确实是资深和贡献更大的一方。传说沒有授杨振宁第二次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因为Robert Mills在1999就去世了,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沒授诺贝尔奖,授予他的是光电效应。

 

物理学有个让我们不能理解的现象就是过分崇拜所谓的理论,生物学或医学基本没有人相信理论科学家,很少有人以理论生物学家这个职业为生的。没有实验的理论都是笑话,就像我们密苏里是“Show Me State"一样,生物医学上任何东西你都得设计个实验Show一下。沃森和克里克如果沒有富兰克林的那张51号X射线衍射图也弄不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几次尝试都失败了,只好从剑桥去伦敦“偷看”了一眼那原始资料;达尔文进化论也是源于远洋考察获得的上万件的动植物标本,这是我能想到的生物学里最接近理论的重大发现。生物学家的理论假设和实验证明是不分家的,猜测逆转录的存在或免疫识别系统(TLR)的科学家都自己实验验证了他们的正确。

 

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成就,李政道开创性理论在先,杨振宁提供了数学帮助。李政道建议同在哥大的吴健雄实验证实了该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诺贝尔居然能不包括吴健雄,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生物学的情况会首先考虑做出实验的后者。世界大部分的东西是对称的,宇称不对称只是一小部分特例,在粒子世界的一个特例。宇称不守恒被神速般地授予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定势,并不是因为发现了相当普遍的规律。这很像生物学中巴尔的摩和Temin发现的从RNA到DNA的逆转录酶,也是迅速获得诺贝尔奖,其重要性当然不及克里克等发现的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传递的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Yang-Mills是个理论,还在设百万美元奖去证实它的部分结论,中国人就可以自吹“伽里略,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就是杨振宁“,这是对现代物理史的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将波和粒子统一而为相对论铺路的电磁理论的无知,把玻尔,麦克斯维尔和海森堡都不放在眼里。美国大众科学文化里面,Richard Feynman(弗曼)全美著名,但是杨振宁很少人知道,你可以随便问自己上高中或大学的孩子就知道了。英国物理世界杂志对130位世界顶尖物理学家的调查后,列出了前十位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物理学家排名:(1) 爱因斯坦, (2) 牛顿, (3) 麦克斯维尔, (4) 玻尔, (5) 海森堡, (6) 伽里略, (7) 弗曼, (8) 狄拉克, (9) 薛定谔, 和 (10) 卢瑟福。从对造福人类来看,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线比杨振宁的未被证实的理论大多了,而做放射开创性研究或核弹试验的骨髓都会不同程度受累,居里夫人和邓镓先都沒活过七十。

 

杨振宁在太太去世后再娶,另一位离婚再嫁,他们没有做错什么,所以我从来不在这事上说什么。科学史料是我感兴趣的,所以阅读了大量李杨双方的攻击词。下面几点比较他们两位的事实,可以让各位去下结论:李政道的学术桃李满天下,家里也教育有方,他的俩儿子本科都是耶鲁毕业,分别是康乃尔得过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化学家和密西根大学社会学讲座教授(现在香港);杨振宁据说一生在美国只培养了几个博士,国内多少不知道,他的儿女分别为计算机程序员和医生。其次,在托福和GRE没对国内开放时,李政道办了十年的CUSPEA物理留美项目总共资助了915人来美国;杨振宁介绍自家亲戚出国。再者,李政道极力建议中国做高能对撞机,杨振宁坚决反对,这个谁是谁非我们无法评说。另外,六四镇压后,我看见李政道在《科学》杂志上参与抗议。当然清华给杨振宁建洋楼的这种事,李政道肯定做不出来的,还有杨振宁于1971年访华时自己主动要求见毛主席。

 

民间对杨振宁评价低的原因应该涉及他的人品而非他的科学,他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杨振宁出书把纷争带到国内后,李政道被迫集结材料反击。如果你读了李政道出的书,那么多科学家回忆出的史料,从不同史实角度都客观地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杨振宁的人品不敢恭维。杨振宁在95岁抛弃给他带来过巨大荣誉的美国,再次说明很多,爱因斯坦放弃过美国国籍吗?没有,他连以色列总统都不做!

UIUC的巴丁纪念标志。

费曼。

居里夫人。

 

李政道去世,他与杨振宁的决裂是华裔学者的悲哀 

 

雅美之途写于2024年08年05日

 

与杨振宁共同成为华裔最早诺贝尔奖得主的李政道教授逝世,享年98岁。他虽在美国走完了人生,却对中国的贡献巨大,他是中国正负电子对撞机和CUSPEA的发起人。他是哥大曾经最年轻的教授也是哥大的荣休教授,一辈子只在哥大任职。

 

他与杨振宁的决裂是中国科学家和学者的悲哀,中国的文化里存在严重的问题,因为丘成桐与田刚也是以骂架的方式分手。我们需要静待杨振宁如何悼念,至少应该发表感谈,讲些他们在芝大的美好时光。

 

杨振宁在国内出书美化自己,李政道必须反击,所以他们的骂架从美国延伸到了中国。从他们发表的材料看,杨振宁的不是非常明显,并且呈现出人品的问题。

 

事情的原委起源于犹太作者在《纽约客》发表的文章,发表前他给李政道看了。李政道告诉这位记者,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时杨振宁应该放在前面。犹太作者后来采访了众多相关人士知道,杨振宁很在意这些排序,而原创性论文发表时李政道的名字在先。

杨振宁一心想当芝大费米教授的学生,但是费米不收他。他只能读出卖过奥本海默的匈牙利裔犹太人泰勒的学生,大家可以看电影《奥本海默》。杨振宁自己只比李政道大几岁,但是却以李政道老师相称和对外吹牛。从杨振宁对待李政道的态度看,他得到了泰勒的真传,李政道是芝大费米的隶系博士生。

 

已经都同时获得诺贝尔奖了,还对排名如此在意,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如果不争吵我们都不知道。

 

况且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上,确实李政道的贡献更多,原始ideas是李政道的,实验也是李政道建议哥大教授吴健雄做的。只是李政道没有守口如瓶,在文章发表前的座谈会上提前公布了结果。这让吴健雄的竞争者几乎连夜做实验,与吴健雄文章几乎同时发表,这让诺贝尔委员会难以授予吴健雄诺贝尔奖。杨振宁在诺贝尔典礼上还以自己年长几岁为由,主动要求与瑞典女王握手。

 

美国人的师生关系很多维持的很好,世界上首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UIUC教授巴丁就是一例。他自己获得诺贝尔奖后提名自己的学生,诺贝尔委员会觉得巴丁学生值诺贝尔奖,但是他们又认为仅授予学生不公平,因为在那项工作中导师的贡献也巨大,所以同时便授予了学生和导师,这样就有了巴丁的第二次诺贝尔奖。

 

杨振宁沾了李政道的诺贝尔奖的光 

 

雅美之途2024年08月07日

这博文题目取得比较通俗易懂,既然杨振宁那么在乎名字顺序和贡献多少,那我们还是应该把他与合作者李政道的Credits说清楚。

 

我们不跟国内的风去吹捧爱国者杨振宁,他们什么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都敢吹。但是通过阅读文献,我们还是觉得李政道要地道的多。

 

虽然同时被授予了诺贝尔奖,大众理解的贡献应该相当,不谈谁的贡献更大是我这咨询师可以给的最佳建议。但是如果必须谈,各位当事人应该以诚实的态度展现。

 

杨振宁与李政道发现的只是对一个例外现象的认识,当然也重要,但不是像量子力学或DNA双螺旋那样的改天换地的突破。也不像Francis Crick后来奠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到是与David Baltimore发现的逆转录酶相似。

 

James Watson与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时分别是博士后和博士生,在剑桥没有固定职位。他们在回忆发现过程中都承认,James Watson最早想到了AT和GC碱基配对的开创性想法。

 

我曾经在纸质的Science杂志上看过展现真实品质的李政道,他在六四镇压后发表过短文或者接受了访谈,似乎报道的题目就是“让科学对抗广场上的枪枝”。

 

方励之更绝,他在华大演讲时使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和曲线,演示中国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对科学家态度的变化。当对中国政府有用时,科学家就是宝;觉得他们有碍政权时,就将他们投入监狱。

 

《纽约时报》在两天前关于李政道的悼念文章写得不错,也披露了他们认为的真相。这次不是引起争议的犹太作者,而是美国最爱尊敬的媒体NYT的爱尔兰裔作者Dylan Loeb McClain,但是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

 

那就是弱物质相互作用的最原创的思想是李政道提出的,他找到杨振宁后,杨振宁才加入到合作中来。杨振宁不仅不尊重这个事实,还争荣誉到了极限,虽然他的Yang-Mills理论也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T. D. 是美国同行对李政道的称呼,因为对于汉字的注音名,美国人难发,杨振宁的英文名是Frank。我曾经有机会与美国物理学教授交谈,他对T. D. 真是赞誉有加。

 

李政道说自己能够反传统提出宇称不守恒,与他在战乱中的流浪经历有关。他在浙大和西南联大都读过书,从化学工程转向物理,但是都没有毕业,他唯一的学位是芝大博士。芝大慧眼识才,加上吴大猷的顶力推荐,李政道只读了二年的大学就被芝大录取为博士生。

 

《纽约时报》文章再次证实李政道是著名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费米的博士生,并且是费米唯一的理论物理学生,每周都会安排与李政道的讨论课。美国收留的意大利裔犹太教授费米,当年就是在芝大的体育场的地下室实施了人类首个可控性链式反应,从此开启了人类的原子时代。

 

除了在威斯康辛的Williams Bay 的Yerkes观测站(受UCB管理)工作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短暂研究外,李政道一直是哥大教授。他曾经是哥大最年轻的正教授,直到2012年他还以86岁的高龄给学生们上课,他也担任过纽约长岛国家实验室的主任。

 

讲一个故事,这故事来自华大的华裔教授。他的纽约朋友有一次坐进了别人的车里,他一路就听到后座的长者在与自己的儿子讨论应该如何做科学。那位长者很严厉,要求儿子目光必须高远,还涉及儿子的科学选题和进展。这位朋友在车子里直出冷汗,因为没有见过这样的虎爸,后来才知道那位长者是T. D. Lee(李政道)。

李政道的两个儿子(James and Stephen) 曾经分别是密西根和康乃尔的著名教授。小儿子Stephen是麦卡阿瑟天才奖得主的康乃尔化学家,大儿子James是社会科学家,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的社会与人文学院的院长。

应该不是巧合,李政道这老爸真有本事,无论是学理还是学社会科学,俩儿子都是从耶鲁本科毕业后去芝大拿博士。孩子们都希望远走高飞,他们不读哥大可以理解。

 

李政道在旧金山离家人近的地方去世,很大可能是离孙子辈的家近。他拥有多位孙子辈,还有重孙。根据他的遗愿,他将会落叶归根,与已经在苏州华侨公墓里的妻子合葬。

 

我在上段的疑问被一个视频解开了,原来李政道生命的最后岁月是与孙女家住在一起。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培养与孙女的感情。

 

可以看ChatGPT翻译的纽时文章介绍的宇称不守恒的发现:

 

“(李政道)他对一个涉及所谓K介子的衰变问题产生了兴趣。K介子是亚原子粒子,这些粒子不断地衰变,形成电子、中微子和光子。实验显示,当K介子衰变时,有些表现出变化,暗示每个K介子都与其他K介子不同。然而,它们也具有相同的质量和寿命,这表明它们是相同的。

 

“这种明显的矛盾给物理学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他们曾假设像介子衰变这样的弱核力遵守与量子物理学的另外两种基本力一样的宇称守恒定律:强核力,将质子和中子结合在原子核中,以及电磁力,管理电荷的吸引和排斥以及光的行为。换句话说,科学家们假设弱核力的方向总是可以反转的。

 

“李博士要求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看看情况是否如此。结果表明,可能并非如此。

 

“他联系了杨振宁,普林斯顿新泽西高等研究所的教授,李博士曾与其共事并在芝加哥大学时就认识。两人一起重新审视了所有涉及弱核力的研究和实验”

 

在《知识分子》公众号看到的,这是可以让李政道母亲读到后高兴得哭的奥本海默的推荐信。与此相反,奥本海默让杨振宁去看精神病医生。

 

13 January 1956

 

Dear John [Manley]:

 

You have asked for my comments on the qualifications of T. D. Lee. This is an easy assignment: I can say either that he is the youngest of the absolutely top flight theoretical physicists in the world, or that he is the best theoretical physicist of his age. He is extraordinarily imaginative, original, and productive. He has worked in fields as diverse as the theory of turbulence,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phase transitions,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of mesons, the dynamics of strange particle prod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group theory to the selection rules of subnuclear matter. His work is elegant, novel, and lucid, though on occasion he has undertaken massive programs of computation when there was no other way to derive the consequences of proposed physical laws.

 

He is a lucid expositor; even a brief look at his published papers will indicate that. He has collaborated widely, and with men of different skill and talent and interest. He is, as far as I know, held in universal high regard, and, among those with whom he is acquainted, with universal affection. In character, he is robust, simple, humorous, and gentle.

 

Very sincerely,

 

Robert Oppenheimer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anbeiYin 回复 悄悄话 A very good article! Prof. T.D. Lee was a great researcher and mentor showing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s. Prof. Yang was a great scientist. He was promoted greatly by CCP propaganda to mainland Chinese. With his scientific fame he spoke loudly about what CCP wanted him to say. For example, he said that Chinese high education was the best in the world and would produce many Noble prize winners in twenty years. His acts had nothing to do with loving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s. His legend tells that a man may live long if he cares about himself very wel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