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2025 (3)
昨天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后,网友在论坛里问及为什么没有华裔今年得奖,一位知情网友回答道,今年斯坦福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Thomas Südhof是中国人的夫婿,他认为女婿算半个儿子,所以今年的诺贝尔奖中国人也沾点边。今天中国科大校友网还真将他们校友的这段跨国姻缘做了详细的报道(见后面的连接),据说旧金山湾区电视采访时还报道了他们学龄前的两个孩子。
其实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娶亚裔女士为妻的并不少见,如果包括今年的,医学或化学的获奖者至少有四位拥有华裔或亚裔妻子,现从诺贝尔奖网站将他们的照片列出,看其他网友能否作进一步的补充。
1。David Baltimore和Alice Huang (黄诗厚)。他们分别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前校长和第一夫人,黄诗厚也曾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巴尔的摩可能是当今最为杰出的生物学家之一,1975年他因发现逆转录酶年仅37岁就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们唯一的女儿耶鲁本科毕业。
Alice Huang in the lab in the early 1970s and joined by her husband, David, and their daughter, Lauren "The Kid" Baltimore, in 1975.
2。Roderick MacKinnon和Alice Lee。洛克菲勒大学教授,MacKinnon医学院毕业后发觉自己对科学的兴趣而转向结构生物学,他在诺贝尔奖自传中讲述他在转向过程中他的太太Alice Lee(可能是华裔或韩国裔)曾经因坚信他能行而给予他巨大的鼓励。MacKinnon因解开钾离子通道的结构而获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下面的照片和说明来自他的诺贝尔奖的自传。
Alice Lee in 1986 at the time of my decision to leave medicine for science.
Recent photograph of Rod and
3。Brian Kobilka和Tong Sun Kobilka(马来西亚华裔)。Brian Kobilka也是一位从医生转向结构生物学的科学家,耶鲁医学院毕业,在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完成内科住院医生后去杜克接受心内科专科训练。他到斯坦福做助教授后太太才开始读医学院,贷款加上还有俩孩子,所以他必须在经营实验室的同时去医院做代班的医生赚外快供家用,这像是一位从美国中西部长大的美国男人。Kobilka因解开一类GPCR受体的结构与他在杜克的导师Lefkowitz分享了20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是他们全家出席诺贝尔奖典礼的照片。
Brian K. Kobilka with wife Tong Sun Kobilka, daughter Megan and son Jason, after the Nobel Prize Award Ceremony at the Stockholm Concert Hall,
Brian K. Kobilka with wife Tong Sun Kobilka at the Nobel Banquet,
Brian K. Kobilka and his wife Tong Sun Kobilka visit the Nobel Foundation on
4。Thomas Südhof和陈璐。 Südhof的获奖工作是在达拉斯的西南医学中心完成的,他在那里工作了二十多年后才于2008年转到斯坦福大学,与也有华裔太太的化学奖得主Kobilka在同一个系,朱棣文卸任能源部长后也在该系兼职。 Südhof以神经触突的滤泡膜传递机制而获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下面引号部分来自中国科大的校友网。
"10月7日,斯坦福大学教授Thomas Sudhof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其夫人为中国科大898校友陈路。陈路同样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她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副教授,曾在2005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据悉斯坦福大学的Thomas Sudhof目前人在西班牙出席会议。他的妻子陈路率先在今天凌晨接到得奖电话。凌晨两点,陈路听到家里的电话响,原本以为是中国家人搞不清楚时差打电话来,发现是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感到惊讶、兴奋,但还是给了委员会Thomas Sudhof的手机号码,要他们亲自联络在西班牙出席会议的丈夫。陈路:”这是一生中只有一遇的事,我不可以把这个兴奋剥夺掉。我很想告诉他,真的。但是我想还是让这(诺贝尔)委员会告诉他。”
陈路,1989年从当时的无锡市二中(今辅仁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898校友),1998年获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其后曾在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受聘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现已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9月,陈路是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是当年25位获奖者中惟一的华裔。此后,陈路转到斯坦福大学任教。"
另外,全为男性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中,年轻时抵美国读书的丁肇中和崔琦和华裔第二代朱棣文和钱永健都是娶白人女子为妻,他们的太太或第一任太太(朱棣文和丁肇中离过婚)都是他们还是学生或受训时相识的,那时候他们都是没有成名的普通人,所以小中男们没有必要自悲。
1。崔琦
崔琦与夫人琳达及两个女儿大熙、大可
2。钱永健
Figure 4. Wendy and I, dressed up for the Nobel Ceremony.
3 。朱棣文
4 。丁肇中
丁肇中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是他与夫人苏姗参加儿子的大学毕业典礼。
Excellent points and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这话不适用于陈路吧!Thomas Sudhof得奖与陈路没有半点关系。要说家人支持,也该归功于Sudhof可怜的前妻吧。不知她前妻是去世了还是被陈替代了。反正失去了本该有的在斯德哥尔摩的站台机会。
我是就事论事, 无关博主性别。
82:28, 90:16 的可比性是在两性的年纪, 结婚也好, 情人也好, 也是两性。 82和90 都是老衰翁, 28和16都是年轻女性, 都是与男性年纪相差超过50年。自从有男权社会历史, 不分中外,女性崇拜有权力, 权威男性很平常的事。 不管是在艺术, 科学以及其他任何领域都是相同。
很感谢你回言, 你还再次指出有权威华裔 (如诺奖得主)跨族裔婚姻是在他们很年轻的时候完成的,不是从师生, 上司, 下属关系开始的, 这点点出跨族裔婚姻的洋女与亚洲女(包括华女)分别。
这文学城文章也许你已经看了, 做个链接以防你漏看 :
http://bbs.wenxuecity.com/na/1518783.html
"华裔男性在西方择偶比华裔女性更具挑战性是不争的事实", 从来都是男求女,与女求男是很大分别,不是族裔的事。 事实上, 华裔男性跨族裔婚姻不比华裔女性少, 只是在网上说话的绝大部分都是女性而已, 才造成女比男多的一种现象。
婚姻好坏,或感情关系好不好, 与族裔无关, 不是择偶找不到异族就要自悲, 我说不论这是同族或异族,如果要自悲的,反而是婚姻,感情关系不好才是真自悲, 尤其是自己没处理好自己的婚姻,感情关系,只知指责对方。
別弄错了本博主为先生而非女士,你回言难懂专门考人明天你怎么想似的。
称82:28为中国式传奇是指科学界,而且是结婚不是情人。你把艺术家毕加索的未婚情人拿出没有可比性,与对应美国诺奖得主找28岁学生比较恰当。华裔男性在西方择偶比华裔女性更具挑战性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才有希望他们不自悲的说法。
华裔诺奖得主的跨族裔婚姻是在他们很年轻的时候完成的,崔琦在伊丽诺读书时认识的瑞典女孩,钱永健在剑桥读书时遇见英国女朋友,没有你想像的那些不着边际的推测性的交易。
90: 16也不是西方特有的传奇, 只是雌性动物对有权威雄性动物的特有崇拜而已。
不过, 同一件事, 女粪们眼里华洋有别, 小中国佬做就用道德高标准来大骂, 洋帅哥当然就是文化差异, 还善颂善祷啦 ! 事实与道德无关, 除了酸以外,只是叫小中国佬照照镜子
其实, 只要有权, 有势, 亚洲女相对比西女更喜欢找老牛, 单单是 ”洋“ 已经是代表了一种荣誉,权力。
“小中男”这词儿, 说得好, 与小中国佬没分别, 重点在 “小”, 而与本质无关。
在这博文的命题里, 同是异族婚姻,小中男与洋帅哥的婚姻的实质有很大, 很大分别。
洋帅哥的, 绝大部分是从师生关系开始, 男是师, 女是学生。
小中国佬却 ”是学生或受训时相识的,那时候他们都是没有成名的普通人 “, 这也点出洋女与亚洲女(包括华女)分别。
博主加这句 “所以小中男们没有必要自悲。” 真是莫名其妙, 小中男们的异族婚姻动机,出发点素质都好, 何来自悲 ??? 绝大多数喜欢洋帅哥的亚洲女性,绝不会喜欢小中国佬的,种族不是洋, 没可能,做什么都没用,不会发生的,何况喜欢自家男性的女性仍是大多数,自悲什么 ? 要证明自己 “伟大” ? 在这些女粪心中,不是洋, 伟大个屁。
所以只能说博主自道, 自言自语而已。
巴尔的摩荻奖工作确实在黄诗厚在智力讨论或实验上的贡献。
科大学生确实像Caltech, 做事有性格。
这个题目仅涉及异族通婚,嫁的娶的都有还算公平吧,没必要提及82:28的中国特有的传奇。
看来你的种族歧视的根子很深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