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forh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交友的困惑

(2012-09-10 14:52:38) 下一个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朋友”这个词泛指所有认识的人。在聚会上,在各种活动中,只要彼此认识,甚至只要是见过几次面,大家都热情打招呼,冠以“朋友”之称。而且在一起谈笑风生。但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平时看起来大家都挺熟悉的,也很能谈;可为什麽就是无法深交?”也就是说,为什么不能“说说知心话”?为什么哩?害怕说多了,就“说漏了嘴”,弄得到最后恐怕连一声“哈喽”都说不成了;害怕走得太近,会伤到你体无完肤。

害怕,是因为你分分钟都可能被称为“朋友”的人出卖。比如昨天我还听到一个人抱怨,说她的一个好朋友不仅把她的家事和隐私抖露出去,并且还添油加醋一番,令她在别人面前大丢颜面。还有,那么多“闺蜜”是不分你我的“好姐妹”,暗中却把人家老公勾走了,不是更令人伤心吗?那种“恩将仇报”的人同样令人生畏。百姓有句话叫做:一碗饭养个恩人,十碗饭养个仇人。意思是你一直帮助一个人,时间长了,对方不以为然,反而认为你的帮助是应该的;你还做得不够。一旦你有一次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你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蛋,恨你一万年!还恨不得把你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要不就是欲除之而后快!那些“过河拆桥”的人;“用人在前不用人在后”的人等等,都不用再提!吃一堑长一智,或者看多了身边的不幸,你能不怕吗?

美国心理学家但以理格曼( Daniel Goleman )在他写的“重大的谎言和简单的真理”一书中,总结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防卫机能。他说人在遭遇上面这样的伤害时,人自己会“生产”出一种麻醉来减少甚至感受不到痛苦。这样做的结果,就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盲点:真正的痛苦并没有消除,而是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习惯;而习惯就朔造了一个人的性格。这种性格不仅代代相传,而形成集体文化。这个代价就是你怕我,我怕你;咱们都也不要靠近谁。我觉得格曼的论点运用在中国人身上恰如其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毁掉了传统的价值观,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躲,不得不藏、不得不斗,早就没有了“信任”的基因,怎么还敢“深交”呢?

除了中国人的“性格特色”之外,现代社会的人越来越趋向于发展科学和技术,忽视精神和道德的一面。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却恰恰是在人的精神方面。瑞士的保罗特尼尔( Paul Tounier )医生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定位为“里层”。他解释这一层的关系需要有真诚透明的对话,而这需要冒着被论断和背叛的危险。而现实中的交往都是外表的形象,这是外层的。里层依据外层存在,外层离开里层就没有价值 — 真正的关系无法建立起来。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会怀念儿时的友情?因为不管是好是坏,你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展现给对方。现在的关键在于,“里层”里面没有信念,很难不被害怕吓到,因为人人都怕被论断、被批评、被人瞧不起。想一想最能帮助你的是谁?不是那些能给你忠告、能回答你问题的所谓“专家”,而是那些倾听了你的心声,并告诉你他自己的困难和经历的人。为什么呀?因为他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于你的地位,而是一个平等的地方。他关心的不是你怎么想,怎么做,而是你这个人。这就是爱。

想要交到“知心朋友”?学会爱人;结交懂得爱、生活在爱中的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