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收藏:袁隆平能投机成功的原因。来自于文学城几曾回首网友Movie999

(2021-05-24 14:14:36) 下一个

还有一条,就是国内媒体的肤浅。英国搞历史连续剧的编辑,往往有历史学博士学位。美国报道科技的媒体从业人员具有科学方面的博士学位的并不少见。中国做科技报道的记者一般是文科生。不要说严格的学术训练,连基本的科学素养都不具备。

袁隆平特喜欢利用这些浅薄的媒体。海水稻被鼓吹了,袁隆平这个以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的,也来插一杠子。袁有钱有势,那真正搞海水稻也乐得袁加入进来。于是你看媒体,海水稻也变成袁隆平搞出来的。

真正讨论杂交稻的科研贡献。应该是列出杂交稻有哪几条技术路线,这些技术路线的理论依据从哪里来的。每一种技术路线的关键步骤,难点,优缺点在哪里。难点是由谁突破的。

技术路线成立,不代表能成功推广应用。要看后续推广应用的品种有哪些,推广了多久,多广,累计增产效益有多少吨。每个品种的优缺点是什么。投入产出比大不大,等等具体细化的讨论,恢复历史真相。

不必大而化之说什么政治需要,水稻神话。

寻找利用野生稻,远缘杂交,功劳归丁颖,民国年代的成果。但是他那个时代,战乱连连,具体的科研论文,我们看不到了,当时在国际上估计也没有多少人知道。

三系杂交水稻这个技术路线,是日本人1968年实现了的。但是培养出的品种没有多少优势和推广价值。

60年代找天然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就是水稻研究界的已知常识。袁隆平在农田里找到了一株,在国内发了篇文章。但这颗植株也没有实际应用,并不是所有找到的野生植株都好用的。他作了这么一件事而已,没有什么理论创新。

70年代李必湖和冯克珊找到的野生雄性不育植株,湖南自己搞不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动员,分发给十个省的水稻科研人员。江西龙颜安搞出来了。朱国英没有用李必湖的植株。改进现有品种,另外找的野生雄性不育植株,搞出红莲型三系杂交稻。但他没有袁隆平那么多钱,也没有全国其他人如龙颜安,张先程的协作,比袁隆平搞出来的晚。

三系配套成功,并不代表具体品种可以推广应用。相反,袁隆平搞出的品种推广后大面积枯死。是1980年代初福建谢华安搞出新的恢复系,和可以推广的品种。

四川的周达开,也是自成一体,利用非洲国家冈比亚的品种,搞出岗型杂交稻(后来还有D型)。到80年代也可以推广应用了。由于四川省的大力支持,在西南,周的品种得到大面积应用。

到1991年,26个新水稻品种,没有一个是袁隆平搞出来的。

1981年报奖,袁隆平耍手段,拉上1978年才恢复的中国农科院,撇开其他省份的龙颜安,张先程。报奖抢功成功。这就是历史真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