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介绍茱莉娅-劳薇尔的《鸦片战争》

(2018-10-15 07:46:17) 下一个

介绍茱莉娅-劳薇尔的《鸦片战争》

茱莉娅-劳薇尔( Julia Lovell),自起的中文名叫蓝诗玲,是伦敦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史的一位教授。2011年,她出版了《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一书, 书中她以详尽的中英方史料,向读者们呈现了战争起始的前因后果,分析了中英双方各主要政治人物的立场、观点及对战争的起始及终结所起的作用, 也对战争结局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随着中国的开放,鸦片战争的研究也有所开放,不再是简单的爱国的“禁烟”派英勇抗击侵略和卖国的“投降”派出卖国家利益间的斗争,爱国士兵、将领及广大的爱国民众与英国侵略者间的殊死搏斗,而是深入地研究双方间在战争前后及期间的行为和言语、书信来往、奏折和圣旨,在更深的程度上分析战争的起源、过程和条约的签订,以其达到准确的反映历史, 给后人以借鉴的目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应是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溃》一书,茱莉娅-劳薇尔在本书中对该著作有大量引用,并着重以英方的历史资料,从另一角度来评述此战争。

此书已有中文版本,大陆译者刘锐斌(该译者为中央党校教授)所翻译的版本,将一些重要章节及篇段删除了。茱莉娅-劳薇尔的观点正确与否,应留给读者自己去研判,我原想在不破坏原文整体的原则下,对其英文版本内容进行缩减、组织后,将该书所述的历史,以中文简单转述给对鸦片战争有兴趣的读者,但在进行到约一半时,发现中文版本所没有的章节,却是该书的最为重要的部分,简述方式恐有篡改嫌疑,我因而将该书从第16章之后,全文译出。

此书直接引用了大量中方各阶段的有关鸦片战争的书籍、报章等,因部分无法找到原文,翻译时只好由英文以间接引用方式译出。

希望此文对原著或中译本不会有任何版权冲突。

%%%%%%%%%%%%%%%%%%%%%%%%%%%%%%%%%%%%%%%%%%%%%%%%%%%%%%%

该书的引子以2010年11月9日,英首相戴维-卡梅伦所率的贸易代表团,在北京与中方的一个冲突作为起始:

是时,英方抵达人民大会堂参加中方为英方举办的招待会,由于时逢英国的荣军日(Remembrance Day or Poppy Day),英方人员均在胸前别了一支罂粟花。一名中方接待人员,要求他们将罂粟花取下,声称罂粟花让13亿中国人回忆起1839年到1842年间的鸦片战争。此事在中国网上引起一些网民的强烈愤慨,一位网民在其博客中写道:“如此高调地坚持佩戴罂粟花的英国首相在抽谁的脸?英国是如何侵略中国的?用鸦片!英国是怎样才变得强大和富有的?通过卖鸦片!”此事同样在西方引起关注,英国媒体盛赞卡梅伦拒绝中方的要求, 有如1793年和1816年英国使节拒向清朝皇帝磕头。

在这一切的背后,仅管许多反应更加荒唐,但没人闹得清到底是中国政府里的何人反对。中国网上主流媒体和报章平静地讨论英国人佩戴罂粟花的像征含意,并感憾中国没有类似的记念。而英国方面也颇为克制,《每日邮报》说“尽管(佩戴罂粟花)对英国人意义重大,但并不是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我深信我们中许多人严重地忽略了这段中国历史在中国人中的重要性,特别是。。。鸦片战争。。。不奇怪他们对此比较敏感。”

卡梅伦的罂粟花争议事件只是鸦片战争以来170年间的许多充满敌意、误解和曲解的事件中最近一件。自鸦片战争发生以来,中外政客、士兵、传教士、作家和鸦片烟贩们,不断地为自身目的来重述并诠释这一事件。在中国,它被塑造成西方对她的侵略的象征: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者以鸦片和暴力为工具对中国躏辱的斗争的开始。而对于西方国家如英国,则有着诉诸武力改变了这个中世纪的王国的思维和看法:在西方眼里,一个傲慢及守旧的中国被炮舰外交拉到了近代社会。在战争中,过于勤劳的中国皇帝,欺下瞒上的中国官僚和务实的与英合作者之间的纠葛是非常有趣的,这也是该书所要讲的故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