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朝鲜战争或称韩战,中国政府原来的说法是南韩挑起,北朝鲜奋起反击,由于美国的介入,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于是中国加入战争,是为“保家卫国”。在中韩建交后,中国开始默认战争是由北朝鲜挑起,但仍然强调中国是在安全受到威胁后而被迫介入。其中,以(自称是)由商人转成学者的沈建华的论点最为普遍:一是中国是受到威胁,二是苏共及斯大林的怂恿。
此论点据说是根据大量的前苏共解密文件而得出。但就其所列资料,以中、苏两方在韩战爆发后,中国参战前的来往电报为主,少量的为在韩战爆发前后朝、苏间的来往电报。仅凭这些来往电文,就认定中国不主动支持北朝鲜发动韩战,应当是相当草率。
本人在《岁月艰难》- 吴法宪回忆录出版后不久,就有幸拜读,一些段落提到中国在韩战前的准备工作,原本期待能有其他读者将不同的观点借此提出,不幸历经六载,仍无人提及。与此同时,许多人仍为中国是否应该为“保家卫国”而参战争论不休,而不知中国实际上早已在战前已准备入朝作战,只是由于美国的参战,中国变得踌蹰起来。现将吴法宪回忆录的部分段落列出与大家探讨。
××××××
一九五零年五月,我们接到通知,中央军委决定把十三兵团团部机构调到郑州,负责先期到达郑州、开封、洛阳、漯河的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三军的整训,同时任命黄永胜为十三兵团司令员,我为政治委员,曾国华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准备要我们带领这四个军去参加抗美援朝。原十三兵团政委莫文骅、副司令员李天佑则留在广西不动。
接到命令之后,我工作重点立即就转到了十三兵团这边。但还是在广西继续呆了一个多月,因为在广西还有一些未了的工作,确实一时脱不了身。当时,黄永胜也有事准备先到广州,然后再从广州到郑州。最后是曾国华带领十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等机构,先去了郑州。等我把广西的工作都交待完毕,时间已是七月初了。我走时,广西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热情地欢送了我。”
第459页。
××××××
一到武汉,谭政就找我谈话。他告诉我,我的工作可能有变化,可能不去抗美援朝,而改去空军工作了,要我立刻去北京。
第459页。
其后,作者写到他本想将其父接到北京。由于时间紧迫,他不得不遵命先去北京,结果其父在其到京后数日后病故。而后作者写到: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到达北京时是个清晨,正好是七月七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那一天。
第461页
××××××
见到林彪,我先问候了他的身体。林彪对我说:“身体不好,这次病的比较严重。”然后他对我说:“你的工作有变动,不到十三兵团去了,要留在空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干部部部长。原来的空军政委肖华已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总政主任罗荣桓要他去作助手,这样空军就没有人负责政治工作了。刘亚楼希望把你调到空军来,已经报告了军委、毛主席,得到了批准,就这样定下来吧!”我说:“我挨过国民党空军和日本空军飞机无数次轰炸和扫射,非常希望能建设起一支我们自己的空军队伍,但是我对搞空军一窍不通,要我来搞空军不合适,我不懂技术,又没有航空知识,搞不了。我还是愿意去抗美援朝。”林彪说:“抗美援朝已经另外调邓华和赖传珠去了,你就不去了。黄永胜也不去了,已调任广东军区司令员。”看我没吭声,林彪又说:“到空军,你还是搞你的政治工作,搞空军,没有党的领导,没有政治工作,还是不行的。另外,你还年轻,还可以学嘛!”
第461页,第462页
《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 北星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根据作者所述,则我们普遍认为中国是被动的卷入朝鲜战争的说法就被推翻。因为按吴法宪的所述,十三兵团的重新组编就是为了入朝作战!而且是远在韩战爆发之前,中国已开始准备参战,因为韩战爆发日为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而吴法宪在五月就已得到命令准备入朝。沈建华及许多“专家”在对中国是否参战进行研究时所列举的文件及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实际上是中国在美国已参战后,对是否继续参战的讨论。因为早在韩战爆发前,四野中的朝鲜族和朝鲜人已被派回北朝鲜!
有一些年纪的人应该都记得,我们要”支援那些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为实现独立、民主和自由的解放斗争。” 中国支持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证明。所以中国介入韩战并不是“保家卫国”,也不是前苏联和斯大林怂恿,而是中国的主动行为。
由吴法宪所述,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解释了围绕入朝的中国军队的一些历史疑团。
1. 十三兵团的所属部队组成:四野南下后在前锋到达湖南后组成了四个兵团,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司令分别为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四野的四个主力军四十、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三军,也就是原东野主力三纵、一纵、二纵和六纵,分别隶属上述兵团。当湖南作战结束后,十二兵团大部留在两湖及江西地区,十四兵团部已调京转为空军司令部。余下到两个兵团部继续南下和向西进。十五兵团在二野四兵团(陈赓、谢富治兵团)的配合下,南下广东,十三兵团向广西进军。程子华在进军广西的路上调任山西省长,十三兵团司令则由原副司令兼四十五军军长的黄永胜代理。四十军后加入十五兵团参与海南岛作战,五零年五月一日海南作战结束。
由此看,吴法宪回忆录所写的应为其所接命令所述。也就是说中央军委已下令调四十、四十三军北上河南与三十八、三十九军会合,组成新的十三兵团。当时,四十军应尚未起程前往河南,而四十三军应当是由于换防不及,无法北上,从而留在海南,再也没有去朝鲜。
也就是因四十三军无法如期北上,而在美国全面介入韩战后,形势变为急迫从而由四十二军接替四十三军入朝作战。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后,北朝鲜军队已溃不成军,为加强十三兵团的力量,又陆续调入原本要裁撤的五十军并由华北调入六十六军。
四十二军原为四野五纵,是最后组编的野战纵队,原作战能力较其他的几个军弱。但在其调返东北后,为东北唯一留下的原东野主力,极受高岗及东北局的重视,全力扩编。在入朝前,其人员已达七万之众,装备亦不逊于其他四野主力。有一说其原要被裁撤, 应是误传;因不可能要裁撤的部队会继续扩编的。另外,放着收养的起义部队五十军不裁撤,而裁自己亲生的四十二军,于情于理均说不过去。
2. 十三兵团与十五兵团对换及领导配备:由于在四九年十二月中旬广西作战结束后十三兵团就没有任何正规的作战任务,同时兵团部兼广西军区,其人员配置已不适合作战任务。而十五兵团刚结束海南作战,其人员战斗状态及配备较十三兵团部更为适合。因此时朝鲜战争已爆发,十三兵团须尽快入朝,故由十五兵团部替换十三兵团部。既然兵团部换掉,指挥员也就一并换,否则指挥员连司令部人员都不认识、不熟悉更糟糕。但邓华、韩先楚并不熟悉三十八、三十九军,指挥有困难,所以将洪学智调来任副司令。洪是原新四军三师参谋长,为三十九军、四十三军的主要领导的老上级。而赖传珠则是因病无法入朝。
3. “支援军”还是“志愿军”:由十三兵团的领导最初配备(先由由黄、吴率领,后由邓、韩、洪率领)来看,十三兵团应当是准备作为 “支援军”入朝的。十三兵团应会在朝方的领导下进行作战,估计应主要用于后方及东、西海岸防御,当然,亦会加入正面作战。黄永胜的军事能力较邓华强许多(这一点估计许多人不同意,实际上比较一下两人的历史就可知道,黄一直为军事主官而邓为政治官员时间较长。改编成八路军后,黄一开始为685团团长,邓为685团的政治部主任,黄在平型关之战前被杨得志取代,有说是由于邓打小报告所致。),但黄为人傲慢,难以相处。以邓取代黄,可见主官的军事才能并不为任命的主要因素。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黄永胜在接替程子华当十三兵团代司令时,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均由十三兵团指挥,黄永胜跃过老资格的副司令李天佑和刘震,出任代司令,可见其能力为林彪所赏识。
4. 林彪对参战的态度:既然中国在韩战爆发前就准备参战,林的态度应是积极的。如果林的态度后来有所变化,应是由于美国的参战所致。林对美国的军事实力的了解,应远超于其他领导人。由吴法宪回忆录来看,林当时病情还是很重,所以未入朝应当是病情不允许,指责林怕死及毛夺林兵权之说应是无稽之谈。
5. 志愿军领导的选择和任命:在北朝鲜军队崩溃之后,中国军队入朝后已不可能由朝方来指挥了,但由原十三兵团的领导来指挥亦不妥,应此时与十三兵团对应的是在外为北朝鲜政府及在内为中国的中央政府,因而需要一个较高级别的官员来指挥。由于林彪生病无法入朝,彭德怀为唯一的适合人选。原因是在四野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原红军时代时的三军团的人,而彭一直为三军团长,所以指挥老部下,较为容易。其他与其同级别的人,像刘伯承、陈毅均无法相比。有说中央曾考虑粟裕,应无可能,可能有人提名粟裕,但很快就会被否决掉。因粟裕在红军和抗日时代的职务,均不比那些四野将领高,指挥起来将是困难重重。
金日成在中国的“支援军”尚未集结完毕就迫不及待的发动战争,是因为北朝鲜有信心仅凭其自己的力量,统一朝鲜不成问题。事实上如果美国不参战,金日成应会在两、三个月内统一朝鲜。中、朝、苏均未料到美国会参战,因为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所发布的美国防御圈中不包括南韩。十三兵团应该在五零年七、八月时已集中在东北,但为何未入朝不得而知。在中国军队没有入朝的情况下,无论是雷英夫或其他什么人预料到美军会在仁川登陆,在我看来均无价值。金日成已将部队全线压上,力图突破釜山防御圈,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防卫仁川。如果此时中国军队已入朝,也许能阻止美军。
吴法宪的回忆是否错的呢?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这不会是编辑和排版错误。是否作者记错或编造的呢?我个人以为,记错的可能性较低。因作者在当时经历了一个其生涯的主要提升、父亲的病故、及由陆军转为空军的主要生涯变化。其本人对其到京的时间也印象很深:“七七事变”的记念日。是否是作者瞎编呢?我不排除,但我认为可能性也是较低。因作者当时的任命、调动均是事实,文中提及“抗美援朝”时主要是在叙述其任命,调动的事时泄露出来,可信度较高。此外,作者亦没有、也不可能在将来在“曝光”中国参战之事上得到任何利益。
写在朝鲜战争爆发62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