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20)
2014 (84)
2015 (51)
衣
我们那年代其实还是在新旧社会的过度时期,衣着还没和国际接轨,衣着上乘晚清、民国,下接毛装、港台。许多老一辈的妇女还穿着一种乌黑光亮叫麻纱织料唐装,纽是妇女自己收做的布纽,老妈就是这方面的好手,襟就是《红色娘子军》吴琼花和当时当地妇女的款色。记忆中还有缠脚的老太婆,代表人物是铎姆。那时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大人的衣服都是上一辈留下来的,老爸平时就大多数穿阿公没带去香港的唐装,家里有这样的笑料: 老妈姐妹很多,所以我们有很多表兄弟妹,老表来探亲时,姨妈就叮嘱他们,三江墟那个穿唐装、打裤缴的就是你们大姨丈,前天老爸还拿这事来讲。
食
广东人有吃宵夜的习惯,那时多数吃糖水,差不多每天晚修回来就有宵夜吃。可能是因为晚上没什么娱乐,或借吃糖水时,一家能聚一起多点。食材上没很多选择,主要是番薯糖,绿豆汤,红豆沙,腐竹糖,夏天最多的是清补凉糖水------很喜欢清补凉中的玉竹,沙参,百合,有时加了几个京柿,那就是锦上添花了。不知什么原因,大人叮嘱吃完糖水不能立刻睡觉,尤其是绿豆糖。家家有电视后,糖水就少了。除糖水外,有时会煲薯芋仔,都是自家的农作物,那是季节性的,番薯,木薯,土豆,水芋,芋仔和竹芋,最喜欢水芋,很粉,很甜香,风味独特。
住
乡下的房屋多数是水磨青砖建的,这只是个传说,听说建屋的泥浆加了糯米,房子建得都很牢固,百年都没什么变化,可到我们那时,人们就不能这么讲究了,建屋只有红砖,质量很差,几年后就霉了,用手一捏就碎。新屋还用石灰浆批荡(粉墙),开始几个月还新亮新亮的,但广东雨水多,一下子就生青苔,这里一片,那里一块,一年后,那墙就惨不忍睹了。除砖屋外,还有一些另类的旧屋,如泥栋屋,墙有两尺多厚,用黄泥,石屎加海盐夯成,硬梆梆的,听说是冬暖夏凉。还有罗托(蚝壳)屋,那蚝壳有一尺长,可想而知那蚝有多大,以前的蚝豉有两个手指大小,蚝油听说是晒蚝豉,接下在汁水加盐发酵而成,老爸常常说现在的蚝油没以前的好味。乡下人生沙腮时(两腮肿起来),就到罗托墙拿个罗托回家磨水涂面,一下就成了白脸郎君。穷一点的人家还要住茅寮。
行
有记忆以来,那时好象去哪都要走路,直到八十年代初有自行车才有所改变。外婆在十公里外的茶坑,每次去外婆都要走路去,后来我问我老妈为什么我们从来不坐汽车去看外婆,她说我还是Baby的时候,她有想搭车去茶坑,但每次车一开,我就哭到天翻地覆(用她的话是鬼喤鬼啁),不到一个站就要下车,后来才知道我晕车。海鸥,永久,凤凰,在八十年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那时每天傍晚,广场、球场、地塘(晒地)上,至少有几辆自行车,尾架上绑这担杆,后面跟着个人的学骑自行车情景,老爸先学会骑车,但技术平平,在载老妈时,好多次老妈还没上车他也不知,一个人自己回到家才知道。我平衡感不太好,技术一般,很久都不能载人。那时自行车是每个家庭的四大件,不但要上锁,还要有车牌,不然到城里会被罚,有了自行车后才有机会去趟县城----新会城,每次去会城都是几个同学一起去,多数是去买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