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15)
曾与朋友谈论童年往事,从故乡小吃,聊到当初的粗细粮供应,自然而然地便聊到了面柜。朋友睁大眼睛好奇地问面柜是什么,我则瞪圆了眼睛回答面柜就是放面粉的柜子呀!朋友继续睁大眼睛说为什么叫面柜而不叫面缸。我解释因为面粉是放在柜子里不是缸里呀。那天,两个分别来自于南北方的友人,瞪大眼睛一问一答,真实演绎了一番面柜米缸惊诧论。
朋友的家乡缸里放大米,我的故乡面柜储面粉。一日与母亲电话聊天,谈论起与友人面柜米缸惊诧论。母亲说面柜干燥、通风好,防潮防虫,适宜存放面粉。北方面柜、南方米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方的米面自有各方的储存之道。
记忆里的面柜为长方体。六面均由薄薄的木板打造而成。面柜的盖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面的一部分大概是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固定的。前面一部分约三分之二与后半部分用合页相连,可以打开。我们家最大的一只面柜长约三尺、宽二尺,高不到尺。母亲把面柜的外部漆成深黄色,又把面柜里面的底部、侧面和上部均用雪白的纸张糊上,平平整整、干干净净。记得家里有好几只面柜,大小不等,一溜排开。分别存放各类粮食,最常见的是白面粉、高粱面粉、玉米面粉、莜面粉、荞麦面粉、还有小米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清苦,按户按人按比例凭票供应,而且粗粮所占比例极大。家乡的粗粮主要是高粱面和玉米面,但是家人都喜欢吃高粱面。因为高粱面可蒸可煮可煎可干可稀,可蒸茭壳儿或鱼儿,包馅变成蒸饺;也可和面做成各类汤面,面条猫耳朵面疙瘩皆宜, 配上豆腐、白菜、粉条等各类菜肴;还可摊煎饼,卷酸菜,吃起来也是津津有味。所以家里最大的面柜里总是装满了高粱面。父亲隔一段时间去粮店买面,自行车后座上堆放两袋高粱面,拆开一袋,倒进面柜,再拆开一袋,再倒进面柜。我最喜欢看父亲往面柜里倒面粉,把整袋面粉的一端支靠在一侧面柜上,撕开口子,袋子逐渐倾斜,面粉缓慢流进面柜。到了最后父亲把袋子口朝下兜开,使劲抖落几下,面粉纷纷扬扬地落下,又纷纷扬扬地飞起。飞扬的面粉,在阳光的照耀下成为一道流动的光影。待面粉落定,父亲喜欢抓一把面粉在手里,放到阳光下,眯起眼睛仔细查看高粱面的色泽。如果颜色发白,父亲便满心欢喜,笑容浮上面颊。如果色泽发红,父亲会叹一口气。最后,父亲盖上面柜,再压上几只厚重的瓷盆,以防老鼠溜进去。
待到做饭之际,母亲拿一只面盆走进储藏间,打开面柜,用一只碗挖出两碗面粉,回到灶间,和面做饭。待面粉见底前,父亲会再次拿着粮本骑车去粮店买面。如此反复,周而复始,年少时的日子就在父亲买面、倒面、观察面的色泽和母亲挖面、和面,全家人一起吃面的循环里悄然流逝。
到了七十年代最后两年,突然间,父亲每每驮回家的面粉由高粱面换成了白面粉。唯一不变的,是父亲依旧在关上面柜之前抓一把面粉出来,放到阳光下观察面粉的色泽深浅。记得一日好奇地问父亲为何现在全部买白面了。父亲回答粮食政策全然放开。可以用粮本供应的两斤粗粮买一斤细粮。而我们家的粮本上积聚了很多没有吃完的粗粮。记得从那时起,家里的主食换成了以白面粉为主,高粱面等杂粮只是偶尔吃吃,尝个新鲜。再后来,粗粮成了稀罕物,托人找关系才可以从乡下买一些高粱面回来解馋。
八十年代中期搬进父亲单位的家属楼以后,新楼房配备新橱柜,老旧的面柜留在了老平房,变成了杂物储藏柜。面柜便从日常生活里消失了。
光影流年里,父亲离开了我们,母亲也已风烛残年,老屋不再有人居住。只有装满旧杂物的面柜,依旧静静地守候在那里。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场在不同场景演绎的戏,那么面柜就是年少岁月舞台上的一个道具。而我呢,老屋里的戏份演完了,场景换到了新居,新城,新国家,拥有了新舞台,新道具。面柜渐渐被遗忘。今晨的阳光下,回首往昔,想起那只承载了年少时光和情感记忆的面柜。仿佛看见父亲手捧一把面粉,眯起眼睛查看色泽,而我还是那个仰头看父亲的小女孩。等疫情结束,可以回家时,一定要走进老房子看看那只面柜,为它拍照留影。
又是周五了,祝福来访的众亲周末快乐!
谢谢茶亲,周末快乐!
谢谢梅华,周末快乐!
韭菜周末快乐!
不由得想起了我姥姥家的米缸,和我父母亲的樟木箱。
谢谢亲,再祝周末快乐!
松松,应该早已失传,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不用了。现在已经走进历史博物馆了:)
抱抱西西,你见过面柜的呀,看来是俺们山西特色的民俗了:)周末快乐!
杜鹃的文亲情满满,乡味浓浓!
抱抱沈香,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回国?真是愁啊!周末快乐!
俺是山西人。说的是,没有拍照,现在回不了国,尽怀旧了,才想起来面柜,:)鹿葱周末快乐!
报告朦胧,阿拉刚刚撸起袖子蒸了花卷:)
记得我爸爸看面粉色泽的样子,后来来美国探亲,发现我蒸馒头的面黑,因为加了whole wheat. 很担心的样子:)
钢丝面只吃过一次,76年,我姨夫带我去在我表姐插厂的农场,很好吃。不知为什么,家里从来不做。
冒昧问一句,你也是俺们老西儿?
小仙女说得对,我现在也特别喜欢这些民风民俗的东西,周末快乐!
谢谢暖冬一顿海夸:)周末快乐,亲!
你家的面柜实际就是一个微型粮店,说明你爹娘仔细、会过日子。
国人勤劳、智慧能吃苦,会粗粮细作。钢丝面可否领教过?
还有新朋友来访,看来或许面柜是我们家特有:)疑惑中,有机会问问我们那里的人,是否记得家里有面柜。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谢谢你的分享。你形容的那种矮胖的缸 也很有趣。
弄弄好,对的,记得我爸就是一次买一袋,一袋50斤。或许那会儿人多,现在一次只买几磅。2020年疫情之初,我家就没面了:)
说明你妈现代,我爸最喜欢储藏粮食,从小就记得总是念叨面柜要充足:)2020年3月份,我家几乎断粮,记起了我爸的储存。。。
哈哈哈,儿时舞台上的道具,我也忘的七零八落了,而且我的记忆特别专注一个画面,很孤独的画面,特别清楚,至于与之相关的其它 则一片模糊。你描述的漏斗倒米的情节也很有趣,我好像没去过粮店,一点印象都没有。
估计菲儿最近在读旧约吧:)周末快乐!
我们那里只吃高粱面,我没吃过高粱米饭和高粱米粥,还别说,根本就没见过磨成面粉之前的高粱是什么样子? 领导周末快乐!
看来面柜一说还真是只有我们那里有了:)小c,你怎么没参加这次王府活动?周末快乐!
迪儿好,好久没见了。问好。现在回不了国,便在记忆里使劲挖掘过去的往事;)
还有专门的面口袋吗? 我怎么记得我爸每次回来,面粉正好一整袋。把面粉倒进面柜后,面口袋如何处理还真没印象了。哪天打电话问问我妈。谢谢留言,周末快乐!
谢谢京妞,周末快乐!
谢谢平等,周末快乐!
充满亲情和回忆,我也生活在北方,但第一次听说面柜,对背后的历史和渊源挺感兴趣的。可惜想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学不过来。
那年头、专门买粮用的面口袋也是个稀罕物件。城里的双职工家庭大概就是从有了额外的面口袋(存粮的、买粮的)小康起来的吧?
是啊,以前可以随便回去的时候,每当回事,现在只能在梦中回味了。今天的灰姑娘是你吗?:)
麦子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末快乐!
请娘娘坐沙发喝茶,那可能只有我们老家七十年代有,到了八十年代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