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得久了,难免气喘吁吁。
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夫妻之间有时一句话都能触发“冷战预警”。
以前我常常陷在一种状态里: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反思自己又觉得“今天好像也没做好”。
时间久了,心里那根弦总是紧紧的,哪怕表面云淡风轻,内心其实挺累。
直到去年,我在美国遇到了一位很特别的圣经老师。
她不说大道理,也不摆架子,总是用故事和问题引导我们去想:
“你有没有试过,换个角度去看别人?”
就是那一刻开始,我发现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对家人的态度、甚至对自己的要求,都在悄悄地改变。
今天我们学的是巴兰和他驴子的故事。听完老师的讲解,我忽然发现,圣经不光是古老的故事,它其实天天都在照进我的生活,照得我心里暖暖的,也有点被“照”得不好意思的那种感觉。
首先是关于同理心。
以前看巴兰这个人,我总觉得他挺“摇摆不定”的。你想啊,摩押王给他钱,让他去诅咒以色列人,他要是拒绝,估计也得担风险;但他作为先知,又得传达神的旨意,这夹在中间,也确实挺难做人。
站在他的角度想,我忽然有点理解他了。他一边拿了王的钱,一边又不敢违背神的意思——最后还偷偷教摩押王怎么让以色列人自己犯错、去拜别的神。你说这人复杂不复杂?
其实我们也一样。读圣经的时候,我老是对以色列人翻白眼:出个埃及还天天抱怨,没水喝就发牢骚,没肉吃也闹情绪。上帝给他们下玛哪吃,他们还嫌单调,嚷嚷着想回埃及。
到了《民数记》,一遇到摩押女子就破防了——禁不住诱惑。
但老师一带着我们换个角度想,我就愣住了。要是你是他们,四十年在旷野,又热又累又孤单,忽然有漂亮的摩押姑娘主动来“搭讪”……你真能完全抵挡得住吗?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总爱在旁边看戏,指点别人“怎么又跌倒了”,可如果换成自己,可能摔得更快更狠。
这种换位思考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我家那俩“活教材”——我的孩子们和我先生 。
有时候我会因为他们的行为气得半死,但当我真的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受的教育,我忽然就没那么生气了。反而多了一点理解,甚至还有点心疼。
这不就是同理心吗?当你懂得体谅别人,你不仅能原谅他们,还能从中反思自己。
我们的老师特别厉害,她从来不是用大道理去“教”,而是用故事、用情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宽恕的力量。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真是太妙了。
今天的课程,也让我体会到另一个很深的点——旧约和新约的区别。
旧约讲律法,新约讲宽恕。
老师说:“你想想看,作为一个普通人,要完全守住律法,不起一点坏念头,可能吗?”
我听了就想笑——那简直比减肥不吃甜点还难。
但新约来了,耶稣替我们承担了罪。我们不再需要背着沉重的包袱,而是能和上帝重新连接。这是多么大的恩典啊!
学习圣经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慢慢学会宽恕自己。
比如我早上信誓旦旦地定计划:“今天一定要完成三件重要的事!”
结果到了晚上,一看,完了——三件没一件做成。
为啥?因为我去看电影了、追剧了、还去文学城刷新闻,结果一不小心就陷进去了。
以前我会特别懊悔,觉得自己怎么又浪费时间。
但现在我知道,人啊,本来就会犯错,这就是“罪”。我不是上帝,只是个普通人。
既然耶稣已经为我赎罪,我也该学着放过自己。
当我让圣灵住进我心里,让祂引导我的嘴、我的手、我的选择,我就能更轻松、更喜乐地去做事。不再跟自己死磕,不再内耗。
这种平安的感觉,真的太宝贵了。
所以啊,我真心感谢主,让我遇到这么一位好老师。
她让我看到,学习圣经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认识自己、和解自己。
今天的课程,让我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