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88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正文

新移民趣事

(2016-05-26 14:33:26) 下一个

上周末又去了London (加拿大安省的伦敦),我十多年前刚来加拿大时落脚的城市。我们去看了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也是新移民,几乎和我们同时在加拿大、在London开始了新生活,早已经过了生活紧紧巴巴的初始阶段,现在日子过得充实、忙碌而富足。我们还去了来加拿大买的第一个房子那里看了看。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开车在熟悉的街道上,我们一家谈论起过去在London的生活,想起了刚刚来到加拿大和London的一些趣事。

1. 南瓜不好吃

那是九月份,我们还没有买车,我和儿子每人骑了个自行车去租住的公寓附近的超市去买东西,看见超市门口堆了很多很多的红彤彤的南瓜。当时就很奇怪,为什么?于是拿国内的习惯思维来猜测:南瓜丰收了,农民伯伯在清仓大甩卖,肯定便宜!问了价格,确实便宜,好像还是论个卖的,就挑个儿大的买了一个!

于是用塑料袋装着,挂在自行车车把上,骑着车回家了。因为南瓜个儿大,一点儿都不好骑车,回家的路上塑料袋还漏了,南瓜掉在地上,最后好不容易才弄回公寓。

回去之后兴冲冲告诉媳妇买到便宜货,中午就做炖南瓜。煮熟了以后一尝,一点都不好吃。水水的,不是国内喜欢吃的那种。加拿大人为什么喜欢吃这个?

后来临近Halloween(万圣节),看到家家都在门口摆出南瓜灯,才知道,人家那南瓜不是用来吃的。

顺便记一下,这是儿子在加拿大过的第一个Halloween,他已经听说这一天小孩子可以去各家去要糖果,一开始还不敢去要,敲开第一家的门,怯生生喊出第一声TrickOrTreat,看到主人高高兴兴给他了一大把糖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要了一晚上的糖。儿子说这是他来加拿大后最快乐的一天,一扫过去没有朋友、语言不通等等诸多不快,大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喜欢上了加拿大。

2. 拿着银行卡去取现金

刚来加拿大时,只有两张卡,一个Master信用卡,用来购物;一张银行卡,我们知道可以在ATM上取现金。购物的时候,如果这张Master卡不能用,那我们就有麻烦。

记得有一次去超市买东西,结帐时被告知他们只收Visa卡。那时我们还没有车,只好坐公共车到三站外的BMO银行,用银行卡取出现金,再回来把东西买了。

还有一次去Leon买家具,又是因为什么原因Master卡用不了,只好在冰天雪地里走几百米,到附近的ATM机上取出两千多现金。当时的售货员还问我们,有没有Debt Card,我和太太都回答说没有。

都过了大半年,我们俩才搞明白我们手里的“银行卡”就是Debt Card,所有商店都接受这个卡,我们根本不需要先去银行取现金再买东西,直接刷卡就行。

白费了那么多功夫!

3. 我需要给我的车加石油

终于买车了,是一辆二手的Ford的Van。在国内就喜欢Van,听说上海通用的Van要五六十万人民币,呆在国内,不知道啥时候才买得起。来加拿大花了八千块钱就买了个Van,爽!

拿到车后第一件事情是去加油,到了加油站之后,我和媳妇大眼瞪小眼,既不知道加油的流程,也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讲,最后还是媳妇胆大,去柜台说了。我记得她是这么讲的:

I need to add oil to my car(我要给我的车加石油)。

典型的中式英语,我们自己觉得很对,人家听着是云里雾里,好在他们看我们俩是老外,猜一猜也知道我们想干啥,帮我们把油加了。

后来那个白人小伙子还善意提醒我媳妇,说: Ma'am,我们加拿大人不说add oil,我们说fill tank with gas.

我们还是奇怪,gas不是“气”的意思吗?为什么不说“油”(oil),而说“气”(gas)?

这还不算,我们俩都把尊称Ma'am听成了Man,很奇怪为什么要称呼女士为Man。

这只能怪过去的英语老师,他们从来没有教过我们这些在加拿大每天要用的词,而教给我们的英语,加拿大人又听不懂。

我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了,算一算,当时已经学了二十五六年了。

一直到现在,英语还是个问题。恐怕这辈子都是。

4. 泰晤士河畔

London这个城市的名字固然抄自英格兰,就连市内这条河的名字也是叫泰晤士河。这条河贯穿半个城市之后,在市中心与另外一条河交汇。市中心的河边有大片的绿地、树木和公园,夏天秋天景色很美,London被称为“森林之城”,名不虚传。初来乍到,我真被眼前 无处不在的小溪、树木和绿地给震撼了,这地方真美!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在下班 后,从单位沿着河边的Trail一直走会家去。河水清澈,绿草如茵,河边有大片的野花,黄色的,紫色的,随季节不同而变换,非常漂亮。

河里鱼很多,就连我们住过的公寓旁边的小溪里也能够看见很大的鱼在游来游去。有次我去London附近的Fanshawe Park,站在高高的岸边,下面深深的河谷清澈见底,可以看见很多大约半米到一米的大鱼,在河底游动、追逐,时不时溅起大大的水花。

泰晤士河离我家不远,开车几分钟就可以到达一个公园内的河边,春夏的时候我经常去河边钓鱼,三四磅重的类似鲤鱼的Sucker很容易钓到,回去做炖鱼头很鲜美,炸鱼块也很好吃。媳妇说那地方都成了我家后院的鱼塘了。有一阵子钓得太多,冰箱里到处都是,把家里人惹急了,规定说钓鱼可以,要么送人,要么放生。

春天的时候,河边会长出大片大片的野韭菜,采摘回来包饺子或者韭菜炒鸡蛋,味道很不错,跟买的韭菜不太一样。

又有鱼,又有菜,免费随便取,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流着奶与蜜之地”了。

5. 第一套自己的房子

来加拿大之后,一切顺利,二月份找到工作,四月份我就下了买房的offer,大约半年之后住进了全新三居室的独立屋!

那时候我们家连车都没有,家具---如果能够称为家具的话---都是朋友淘汰下来的,Garage Sale淘来的,甚至大街上捡来的。但我们仍然让许多来加拿大好几年还在读书而还没有买房的同事们羡慕不已。

我仍然记得拿到新房钥匙的第一天,一个人躺在新房子二楼的地板上的感觉!

感觉与国内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的房子真正是拎包入住,一切都是Ready的,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装修之类。另外,比起过去北京的居住条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后每次回London,都要去那所房子看一看。这次也 去了,周围变化很大。原来马路对面是一片农田和马场,现在盖起了大片的房子。房价没有涨多少,应该算是好事吧。

6. 第一份工作

至今仍然觉得幸运,来加拿大之后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是在London一个三十多人的小公司,这也是为什么我来London。

至今仍然记得面试和录用我的那个Manager名字叫Dennis,人非常的友善,一直对我好其他员工很好,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帮助我。比如,录用我的时候公司有一笔大约三千元的Relocation或叫搬家费用,但我当时一个人在加拿大,能够报销的费用几乎为零。我试探性地问,我的好多东西正在从中国往加拿大搬,能不能算在内?公司很爽快地答应给我报销这部分费用。

老板每年都在家里搞Party,请员工参加。我第一年结束,Dennis还送了我一瓶酒,感谢我对公司的贡献。公司偶尔加一次班,老板都对员工非常感激的样子。

三年后因为兴趣、挑战性不足等原因我离开了这家公司,离开时Dennis还一再问我,现在既然离开了,可不可以坦白地说,公司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促使你离开?

这是我在加拿大工作过的最好的公司。

前两年他们被加拿大很大的一家公司收购了,据过去同事说老板和其他合伙人收益非常不错,也算创业成功了。

祝我的这些同事们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7. 结束语

十多年前初来加拿大,经常去rolia.net的论坛(奇怪,现在似乎只来文学城,不去Rolia了,为什么?)。现在仍然记得当时读过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刻。去Rolia上搜,居然找到了,现在把它贴在后边。文章出自一个小留学生的眼光和口吻,但表达了我与他的共同心声,那就是:

我爱LONDON

作者:supernova  2005-3-13

到这个论坛潜水,读到大家写的帖子,那些熟悉的地名,熟悉的感觉,都让我心潮彭湃。
LONDON是我来加拿大后生活过的第一个城市。
UWO美丽的校园,友好的同学,师长,都让我一生难忘。
还深深记得午夜放学骑车回家,周围那么宁静,空气透着丝丝凉意,有时碰到校园FOOT PATROL打声招呼。更多的时候,看到野兔,浣熊,刺猬…
暑假时校园里空空的,从MIDDLESEX BUILDING到UNIVERSITY COLLEGE,长长的草坪,悠扬的钟声。 
LONDON的中国店是小,可我觉得货色还可以,还有那家BUFFET店(好像叫HARMONY,GREYHOUND车站边上),是实在要吃中餐时,去款待一下自己的地方。
当然也记得冬天的风雪和冰雨:-)
已经很久没回到LONDON看一看了,LONDON我的第二故乡。

我爱LONDON! 

(全文完)

以前住过的在London的房子,当时只要17万4千加元,现在也没有涨很多。有意思的是,当初开发商搞错了,多加了个尖顶,价值3000元,没有收我们的钱,让我们占了个便宜。又见小屋,依然亲切!

从Woodstock到London的401高速上拍到的美景。这次在London没有怎么照相,拿这个充个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对于人家加我“Ma'am"(听起来就是man),我也疑惑不已,后来才明白。那个也韭菜开花的那种吗?(淡紫色的?)。你们算是运气的,一路买房工作都比较顺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