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悠悠生死别经年 ------ 一封无法寄出的信 (七)

(2022-02-20 16:31:13) 下一个

(七) 苦中作乐 (上)

爸:

前两次聊到当年的贫穷往事,按理说,长期处于这种生存条件下的人,难免常年长吁短叹,愁眉苦脸;可在咱家,却极少有那种情况。不仅没有凄凄惨惨,反而经常是笑语欢颜。

认识的人里面,您是最乐观豁达的。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用这句话来形容您真是再合适不过。当然,在妈妈眼里就没有那么高大上了,她说您是“穷欢乐”。

罗曼罗兰还说过,人生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心精神生活。我很赞同。这也能很好地解释,有的人虽历尽磨难,然而因有顽强的信念,精神不倒,从而能熬过一次次的打击迫害,最终渡尽劫波。

认识的人里面,您还是最幽默风趣的。我一直认为幽默感是性格魅力的终极体现,是智商,情商,修养,文化底蕴和生活经历的综合沉淀。 所谓“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在精神物质双重匮乏,政治高压,贫穷困顿那些年,您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幽默,苦中作乐,鼓舞和感染着全家人,度过了那段最艰难黑暗的日子。您讲过的那些亲身经历或发生在身边的轶闻趣事,不仅在精神上给家人带来了愉悦舒缓,同时还给孩子们不少无声的生活启示。可能因为您讲得太精彩,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段子我还记忆犹新。

妈妈结婚前本来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小姐,为人妻后也不得不操持起柴米油盐。然而对烹饪的热情一直没有培养起来。每餐做饭都希望尽快结束战斗,什么省事做什么。被您笑为“一撮毛的政策”。

什么是“一撮毛的政策”呢?“一撮毛”是您在耕读大学时的食堂大厨,因头上只有一绺头发,被称作“一撮毛”。他做饭的政策就是“能省事就省事,越省事越好”。他最喜欢做的菜是鸡蛋,敲开壳就行;其次是豆腐,只要切一下。食堂煮粥的大锅,每天在前一天剩的粥里再加米,很久也不刷一次锅。

一次,食堂的大秤砣不见了。大家纷纷猜测,有的说是阶级敌人破坏;有的猜是学生偷去卖钱。一连多日,到处都找不着。半个多月后刷锅时才发现,原来秤砣泡在锅底!

邻居老刘在您学校农场作更夫。经常看见他用自行车把农场的玉米棒,黄豆荚一麻袋一麻袋地弄回家。而这个监守自盗的老刘,竟还大言不惭地跟您自我标榜:”这么大个农场没个牢靠人哪行!”真是好笑。

您还记得孟昭春吗?那个您曾多次讲过,您在中学作班主任时记忆深刻的学生。

这个学生不爱学习,常年逃学。但酷爱体育,擅长赛跑。每年学校运动会前一两周,他听说消息,就会来上一阵子学。课堂上也不捣乱,就睡觉。到下午跟同学一起训练,准备参赛项目。

运动会那天,他是绝对的风云人物。赛场上生龙活虎,动如脱兔,多项全能。为班级赢得最高的分数,而备受瞩目。

而运动会一结束,他就不再来了。再要见到他,得等下一年运动会了。

您教中学时的同事,有不少出身农村,学历不高。他们批评学生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您曾给我们讲过,坐对面桌的连老师训他的学生:”你看看你这个样,哪像个学生?就是个小放牛的!”“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也是个喝粥的手儿!”

有一阵子,毛主席经常发表最高指示。而每次一发表,大家都要马上上街宣传游行。您讲过,耕读学校在郊区,临近只有一个村子。每次一有最高指示,学校的老师学生要集合去村里宣传,而村民们则列队来学校游行。

学校通往小村必经一片麦田,而田埂很窄,容不下多人转身。经常是两队人马在田埂相遇,高喊几句口号之后,便队头变队尾,分别折转回去。情形十分滑稽。

很长一段时间,全国每天都要跳忠字舞,跟毛主席早请示,晚汇报。有一天,您学校军宣队的代表领着大家请示仪式完毕,问谁还有没有事,一个平时非常积极的老师说:“我有点事。我们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时候,我们的语录本要朝上举;批判反动分子的时候,我们的语录要朝下打。我发现有的同志批判坏分子的时候,语录也朝上,这不好。”军代表听完说道:“好,大家以后注意。散会。”

每次您讲这件事时,学那个积极分子的样子惟妙惟肖,我都笑得不行了。

您学校里有个汪老师,出身不好,人又比较木讷,运动一来总是挨整。有一次开会批斗他,让他交代为什么想联系调往省城,怎么回答都无法过关,被逼无奈,他只好违心地说,“我去大城市,就是想搞破坏,爆炸。。。”旁边的一位老师实在听不下去了,慢声细语地打断他道:“汪老师,我看你想去大城市,不是为了搞破坏,你就是贪图物质享受。”汪老师闻言苦笑出来“可不就是为了享受嘛。”

那个年代竟把人逼成这样!真让人哭笑不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