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套筒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个人资料
老套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雪地露营

(2014-01-23 19:32:44) 下一个

2014年的1月,北极的极地涡旋(Polar Vortex)形成的寒冷空气和暴风雪席卷北美大陆,全美各地的温度骤降。这也是美国20年来最冷的1月。在我所居住的城市,12日这天的气温是3°F17°F (-16°C-8°C) ,从下午3点开始下雪,晚上6点停止,降雪量为4.5吋。

我常有在风雪里支帐篷和在雪地里宿营的想法,不为别的,就是想体验一下在冰天雪地里宿营的感觉。这次席卷北美大陆的暴风雪正好是在新年的假期,它帮助我实现了这个愿望。露营的地点就在自家的后院,无需在冰天雪地里远行。因为还在假期,即使一夜无眠,第二天还可以继续休息,没有精神压力。

地点虽然是在自家的后院,但我仍然假设是在风雪中的山林里露营,尽量按照真实情况来准备和实行。

2日下午4时左右,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等到地上的积雪深约2-3吋,我才开始支帐篷。由于风雪很大和非常寒冷,我用了20-30分钟才将帐篷支起来。帐篷支起来后,我又用雪铲将周围的雪堆积在帐篷的下沿,这样大风即不会灌进帐篷,也不会将帐篷卷走。

在支帐篷的过程中,我觉得戴手套操作不便,动作慢,因此取下了手套。结果在帐篷支好之后,手指被冻僵而几乎失去知觉,需要立即进屋取暖恢复。如果真正是冬季在野外宿营,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教训是不能大意。

我所用的睡袋(North Face Cat's Meow)的标称温度是20°F/-6.6°C。它的适用温度范围是:
舒适气温(Comfortable):34°F/1°C
极限气温(Limit):           23°F/-5°C
极端气温(Extreme):       -8°F/-22°C

行家通常认为睡袋实际使用时的气温应该比它的标称温度要高10-15°F。也就是说选择睡袋最好是在它的“舒适”的温度范围内使用。这个标称温度是20°F的睡袋在30-35°F时使用很舒适,若是在0-10°F时就接近它的使用下限了。不过虽然不舒适,但还是可以勉强使用。另外我还有一条睡袋的内胆,它不仅可以保持睡袋内部的清洁也可以保暖,据说能将睡袋的标称温度下调5度。

我将睡袋捆在ThermaRest的自充气睡垫上,这样虽然翻身会困难一些,但能保证睡袋总是在睡垫之上。有些行家建议冬季宿营最好使用两个充气睡垫,但我使用后的感觉是一个睡垫的隔绝效果没有问题。这或许是与睡垫的种类有关。

想到风雪中帐篷里的气温很低,长时间呼吸冷空气会很难受,我带了一条长毛巾,准备睡觉时搭在脸上。枕头是用家里多余的一个沙发垫,比露营的枕头大和舒适。另外,我还带了头灯,手机和iPad mini,心想若是睡不着我可以躺在睡袋里读书或上网。出于习惯和安全的考虑,还在背包里装入我的Glock26和一把锋利的benchmade折刀,有备无患。

进入帐篷的时间大约是午夜时分。离开家时,领导嘱咐我说如果帐篷里太冷了,睡一会就回来。我答道:我不会回来的,必须要在帐篷里呆上一夜。考虑到万一过于寒冷而无法忍受,我又多带了一条毛毯。

行家建议要将登山靴上的冰雪清除干净,然后将它们装入布袋,睡觉时放入睡袋的末端。这样可以避免第二天登山靴冻冰而无法使用。由于没有长途跋涉,我的登山靴基本是干的,所以这一条我没有照办。

刚在睡袋里躺下时,并不觉得特别寒冷,但我并没有想读书和上网的愿望,而试图进入睡眠状态。为了保温,我穿的是薄羊毛裤和毛袜,身上是长袖底衫上套抓绒衫。约30分钟后,我又爬起来加了一件厚棉毛衫,最后一共是三层。

夜里没有继续降雪。风将地上的雪粒吹起,打在帐篷上,沙沙作响。空中还有很多小旋风,在雪地上回旋,旋风所带的雪粒与雪地表面的摩擦,产生“唰唰“的声响,像是有人在雪地上行走的脚步声,时走时停。我用耳塞将双耳堵住,才得以安眠。

与很多人相同,我在一个新环境里,总是难以入眠。若是睡不着,还无法控制地不断翻身,辗转反侧。在冰冷的帐篷里的睡袋中睡觉,不断翻身是个大忌。每次翻身之后,我都需要重新调整姿势和整理睡袋。来回翻身的结果是睡袋里面的热量不断流失,而不断调整姿势和整理睡袋又使头脑保持清醒,愈发难以入眠。幸亏我将睡袋和睡垫捆在了一起,否则麻烦会更多。为了和实际露营的情况接近,尽管觉得寒意袭人,我始终还是没有用那条多余的毛毯。

冬日在户外露营,除了寒冷以外,呼吸是最大的问题。直接呼吸冷空气,非常刺激鼻粘膜或咽喉,短时间内就会有不适的感觉。行家建议不要在睡袋里呼吸,以避免潮湿滞留睡袋。尽管我计划只在帐篷呆一夜,但也按照规矩来。我是用毛巾盖住头部,一是避免头部的温度散发,二是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气。由于毛巾太厚,我觉得呼吸很困难,所以不断地调整毛巾的位置以及它和鼻孔的距离。这样愈发影响入眠。我后悔离家时没有在背包里放入一个口罩和一个牛仔大手帕(bandana),那样透气性会好很多。回家之后,我立即在网上买了一个smartwool的巴拉克拉法帽(Balaclava),又保暖,又透气,乃是后话。

翻来覆去地在睡袋里和气垫上折腾了一夜,尽管感到困倦,但是由于寒冷和呼吸的不适,始终没有睡着。好容易熬到了天明,我从睡袋旁边的背包里取出眼镜带上,想看一下手表上的时间和温度,没想到冰冷的眼镜刚一带上就立即凝结了一层水汽,擦去又现,完全不能用。裸眼我只能看到温度是一位数,时间也是无法辨认。帐篷里的空间狭小,而手冻得僵硬而很不灵活,我尽可能快地穿上外衣裤。正在这时,听见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向帐篷走来,我猜想是家中的领导来了,所以没有停下手,继续将各种杂物装入背包。来人拉开帐篷的外层拉链后,又将内层的拉链拉开一个小口。寒风中,领导那张充满好奇的脸就就出现在帐篷的开口。

我将睡袋和气垫留在帐篷里,将其他所有物品装入背包。爬出帐篷后时觉得手指僵硬,穿鞋很困难。在给帐篷拍照时,我这才发现昨晚带入帐篷的所有电器的电池都已停止工作,包括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唯一例外的是我的登山手表。这使我想起以前看过的登山客攀登珠峰的博客,提到由于在顶峰拍照后相机没有立即放入怀中,相机的电池很快就停止工作的情景。这是由于温度过低,电池中的化学反应急剧减慢的结果。在温度升高后,电池又能恢复正常工作。

回到家中,时间是早上8点钟。吃完热乎乎的牛奶鸡蛋煮麦片之后,我又冲了个热水澡,然后上床睡觉,与户外帐篷里的睡袋相比,床上真是舒服,暖和。一觉醒来时,已是下午4点,家里真好。



1. 12日深夜进入帐篷之前


2. 12日深夜帐篷内部


3. 13日清晨走出帐篷之后


附:

世界上单人成功攀登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Mt McKinley)的第一人,是日本植村直己(Naomi Uemura),时间是在19708月。同时,他也成为了世界上成功攀登五大州最高峰的第一人。14年之后,19842月,当植村直己在挑战单人冬季攀登麦金利山时,在成功登顶之后的下山途中,永远地失去了踪迹。后来救援人员在峰顶找到他登顶时留下的日本国旗,还在14000/ 4300米的雪洞中发现了他登顶前写的日记。日记最后写道:“我真希望我能睡在温暖的睡袋里。不管发生什么事,我要登上麦金利。

麦金利山冬季的气温最低可达-75°F/-60°C,风寒气温(windchill)最低可达-118°F/-83°C。夏季七月份的气温最低可达-23°F/-30°C,风寒气温(windchill)最低可达-59°F/-51°C

12/3日我在户外露营时的最低气温仅为3°F/-16°C

高山仰止。


2014.1.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老套筒 回复 悄悄话 Haha, that will be my dream job, but it has to be moonlighting.
180511 回复 悄悄话 不错,计划周密逼真,可以考虑找一份野外用品测试员的工作。
悦泉 回复 悄悄话 生活有情趣,文笔生动,希望看到更多户外活动的文章。

我也喜欢露营,只是我们这里太暖和了,向你学到很多雪地露营的经验!

横塘雨眠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意思的体验.佩服!
LUKCC 回复 悄悄话 日後有條件,我也試試這樣的體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