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自
192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第十师排、连、营长。1933年任第十师五九八团团附,参加过“围剿”福建人民政府之十九路军和江西苏区的三、四、五次战役。
1938年升国民党荣誉第一师四团团长,参加武汉保卫战,曾获国民党军委会嘉奖。1939年11月率部在广西昆仑关对日军开展攻坚战,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后与二〇〇师会师收复昆仑关,获得政府颁发云麾勋章。
1941年任国民党二〇〇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五九八团团长。1941年奉命入缅协同英、印盟军对日作战,曾在同古城和日军浴血奋战11个昼夜,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后又奉命攻击棠吉,并夺回棠吉。后来由于英、印军在缅甸全无作用,我军再没有盟军协调,变成孤军独战,乃奉命撤退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损失惨重,师长重伤,两位团长阵亡。后剩下官兵四千余人在郑的指挥下,安抵云南。
1942年到重庆军官训练团受训,受到嘉奖。
1943年任国民党第五集团军机械化四十八师师长。抗日胜利后改任国民党云南机场守备司令。1946年入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二期受训,毕业后任国民党东北新编第六军副军长兼一六九师、八十九师师长,1948年升任国民党四十九军中将军长。当时锦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危如垒卵,郑奉命由沈阳出发,趋解锦州之围,在辽西平原一带被俘。经11年改造学习及劳动生产,1959年12月获特赦。
1960年后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专员,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被选为民革六届中央委员会顾问,1987年被选为民革中央监委员会委员。1988年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
1996年于北京去世。 [2-3]
郑庭笈父郑兰香,母王氏。兄弟四人,郑庭笈居次。兄郑庭均。三弟郑庭筊,曾任国民党陆军少将,1981年病故于台湾。四弟郑庭铭,清华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内燃机厂总工程师。 [7]
妻子冯莉娟,郑庭笈被俘改造后,二人离婚。后来在周恩来的进一步关怀下,郑庭笈夫妇终于重新恢复家庭关系。 [8]儿子郑心校。 [9]小儿子郑心穗。 [10]
冯莉娟,民革党员,2023年3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11]
1983年,郑庭笈夫妇与儿子郑心校(右一)及小孙子在景山公园
[9]
郑庭笈独著的《辽西兵团的覆灭》《黄埔五期“清党”回忆》《忻口战役回顾》、《国民党军队屠杀广州暴动群众目击记》等,与人合著的《蒋介石消灭十九路军战役的经过》、《第二〇〇师入缅抗战经过》、《昆仑关攻坚战亲历记》等,为抗日战争史、国民党党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史料。 [4]
郑庭笈故居
[5]
郑庭笈将军故居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美竹村。门前一块大石篆刻着“郑氏祖居”四个大字,书写者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显示着主人不一般的经历。一片古老苍翠的原始林木,将故居笼罩住。 故居坐西南朝东北,风格颇为独特,有宏阔之气势。占地4000平方米的两栋大屋被围在红墙之内,围墙内的六间正室,外加两侧整齐划一的两栋横屋,一共24间房子,宽敞通透。1937年建成的祖居,正门题“书带草堂”,门联为“美创陶公业,竹得君子居”,表明主人的清高和意趣。 在文昌市开展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郑庭笈故居被列为普通文物予以保护。 [5]
2021年7月16日下午,民革海南省委会副主委、海口市委会主委林青带队来到民革先辈纪念堂馆——郑庭笈故居开展“学党史、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对现场一件件史料、书籍和图片的学习,海口民革一行对民革党史、多党合作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切身感受到民革前辈追求进步、追求和平、心系祖国统一、崇尚真理的高尚风范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增强了作为民革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民革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在实践中增强参政议政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内容,强化自身建设,以时不我待、积极进取的全新面貌投入到海南自贸港建设当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