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 托尔斯泰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一个巨人如何面对死亡 | 一个伟大作家的遗愿:托尔斯泰如何在死亡中寻找意义?
托尔斯泰临终前的那场“出走”,到底逃避了什么? 这是他一生的最终反抗,是对死亡的凝视,也是对意义的追问。从《伊凡·伊里奇之死》到他写给世界的绝笔,我们看到一个伟大作家如何挣脱名声、金钱、家庭的束缚,只为追求一场“干净”的死亡。 本期播客从托尔斯泰之死讲起,带你深入理解他晚年对生命、自由、爱与死亡的思考。托尔斯泰不是圣人,也不是渣男——他只是一个想做“好人”的人。
为什么越靠近死亡,托尔斯泰越执着于诚实?
《伊凡·伊里奇之死》中隐藏的生死真相又是什么?
死亡,到底是终点,还是觉醒? 00:00:00 开场介绍 00:06:34 托尔斯泰童年:两岁开始理解死亡 00:12:32 我们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00:19:14 托尔斯泰的1858年私密日记 00:25:58 病痛与失去推动他写作的深度 00:32:32 粉丝变朋友:与保罗的忘年交情 00:39:27 老友的不解:托尔斯泰变了? 00:45:58 社会动荡背景下的精神之路 #蒋方舟 #托尔斯泰 #Tolstoy #伊凡伊里奇之死 #死亡教育 #播客 #脱口秀播客 #文学解读 #生死观 #苏格拉底 #忏悔录 #终极关怀 #三毛 #契诃夫 #文学的力量 #意义感 #死亡不是终点也是年轻时读的战争与和平,当时真的很震撼,所以后来遇到你最喜欢的书的是什么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战争与和平。当然如果说出来很多人会觉有些装模作样的。当真觉得战争与和平是紧紧排在中国四大名著之后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但是对托尔斯泰本人没有深入研究,现在听方舟的讲课真的感觉托尔斯泰真的是个睿智,有头脑,开诚,有爱心和成功的作家。人非圣贤,一个人能够做到如托尔斯泰这地步,夫复何求。作家的创作都是要受到本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影响的,知道战争与和平是这样的人写出来的,真是一种安慰。
Vera Wang (cousin by marriage)@孔乙己.卡夫卡
11 days ago
留言(插眼):
5:43 死亡經驗
10:18 契科夫
13:58 「命運」在門邊
15:00 不是默默的、而是突然的(斷裂的)
19:22 很愉快。決定了,應當愛、應當勞動!就這樣。
20:35 鋪墊(死亡符號的消解)
27:00 死亡的「意義感」賦予
28:00 will/if
30:16 八卦與背後複雜的事件
38:27 精神危機
44:44 三毛
48:22 死亡的欲望的某個進化型(昇華型態)
51:07 終極審判(讓我想起盧梭的懺悔錄,某種末世信仰>>對死欲力的崇拜,想像界與實在界的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