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E8%AF%BB%E5%AE%8C%E5%A6%82%E4%BD%95%E6%9C%89%E6%95%88%E9%98%85%E8%AF%BB%E4%B8%80%E6%9C%AC%E4%B9%A6%E6%88%91%E7%9A%84%E9%98%85%E8%AF%BB%E6%93%8D%E4%BD%9C%E7%B3%BB%E7%BB%9F%E5%BE%97%E5%88%B0%E4%BA%86%E5%85%A8%E9%9D%A2%E5%8D%87%E7%BA%A7-%E6%B4%8B-%E4%BD%95/?originalSubdomain=cn我发出来的文章,以读书笔记居多,而很少有个人经验或感悟之类的文章。确实,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上,而读完书后,我也习惯整理要点,从而形成读书笔记。
不过,在读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读书笔记是有问题的:
- 多是摘抄书中的内容,很少有自己的评价或想法;
- 有些书,并不感兴趣或看了之后觉得没什么收获,却总还是强迫自己去写读书笔记,觉得不写的话就跟没看过一样;
- 很多时候,都是在电脑上写读书笔记,特比容易分心,从而导致效率极低。
-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阅读的那点事。
0、前言
我的成体系的阅读习惯应该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的。
那段时间为了保证自己每周都能写出来一篇好文章,就开始了大量的输入,从碎片化阅读到系统地阅读。
其中,《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就是在那个时候读的。
因为对知识管理和印象笔记情有独钟且有一定的经验,所以那本书看的特别认真,反反复复看了三遍,还写了一篇很长的读书笔记。
带来的收获就是,那篇读书笔记被原书作者看到了,还跟我有了互动;那篇文章是我在简书上截至目前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在豆瓣发表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在评论区排名第二。
后来的故事,就是我结合书中的方法,搭建了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此,再也不会因为碎片化信息而苦恼,把印象笔记打造成自己的第二大脑和个人资料库;我开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读书上,并且是有目的地主题阅读。
到了今天,我平均每月能看至少5本书,对于高质量的书,还会写读书笔记。
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训练,我总结出来,正确的阅读姿势应该这样:
- 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
- 有固定的时间,能够保持专注且不被打扰;
- 有合理的节奏,知道自己每天能看多少、每月能看几本;
- 有科学的方法,书应该怎么看,哪些书应该略读、哪些应该精读。
1、明确的目标:构建自己的书单体系
阅读最忌讳的就是盲目,没有自己的阅读方向,拿到什么书或听说什么书畅销,就读什么书。
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当我把自己能记起的已经读过的书全部列了出来时,自己都吓了一跳,几乎只有那么一二十本,这几乎就是我到目前为止的阅读量。(当然,这里边不包含我过去看过的很多励志类、自传类和技能类的畅销书,不过那些大都已经想不起来名字。)
而再看我这几个月的变化,每月都是5本左右的阅读量,有些书为了写读书笔记,还看了2遍,甚至3遍。
那如何确定的阅读方向以及书单呢?
明确阅读方向的方法有三个:一是根据自己工作(学习)需要,第二是根据自我提升和成长的目标,第三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比如,你的工作是做产品经理,那产品相关的书籍就应该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二位的应该是自我成长和提升类的书籍,比如知识管理、时间管理、思维方式和沟通表达相关的。第三,则是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比如健身、旅行和厨艺等。
有了方向后,你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储备自己的书单了。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总结的收集书单的方法如下:
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
- 报纸或杂志的书评
- 报纸或杂志上的“XX老师选择的是本书”和“想知道XX的人应该看的书”等栏目
- 帮自己找书的“枢纽书”——书里推荐的书:比如一本书中的参考文献、正文中的“作家XX老师所著的《XX》书中这样说”等
- 媒体定期推荐的畅销书或符合该媒体主题的书,如亚马逊的年度榜单等
- 类似“为XX准备的读书向导”这种书名的指导类图书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信息获取主要通过网络,收集书单变得更加方便、高效。在这里分享下我的方法:
- 推荐好书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来源于知乎日报、微信订阅号和简书(但是一定要注意筛选和过滤)
- 阅读的文章中引用或提到的书,我会将这些书名在印象笔记中打上一个专属标签,方便日后整理
- 读过的书中提到或推荐的书,以及书的封面上出版社打的广告,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推荐
- 经典或名著(前提是自己感兴趣)
2、固定的时间-有固定的不被打扰的阅读时间
说实话,已经工作三年多的我,在工作的前两年几乎没正儿八经看过书。至于原因,不说你也能猜到:没时间。
但你要问我2014年、2015年什么节目火,什么电视、电影好看,我都能回答正确。
没错,这才是真实的原因。那时候,每天下班后的时间不是用来看娱乐节目就是用来追剧、看电影,而周末也总是用睡懒觉、逛街、吃喝玩乐这样的方式虚度。
2016年,对我来说,养成的一个最重要的习惯就是:可以坚持每天早起一个小时用来看书、写晨间日志。
别看只有一个小时,但若是每天坚持,就会很有收获。我的已读书单中,很多都是利用早上的时间看完的。
这一个小时,大脑可以快速进入状态,并且还完全没有干扰,是最佳的阅读时间。
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找到固定时间呢?
因为晚上的时间往往不固定,如果有应酬或者加班之类的事情,就会造成干扰,所以往往无法养成习惯。
我最早尝试的晚上跑步一小时、读书一小时、写作一小时计划,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
不过,这倒也不至于让我沮丧。晚上即便不跑步,我也会在小区走上几圈,让自己今天的步数达到8000步;即便没有固定时间来写作,我也还是一有时间,就拿出笔记本,随便写点什么,有些东西就成了以后写文章的素材。
说了这么多,貌似有点偏题了,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聊聊关于习惯养成的方法。
3、合理的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
关于阅读节奏,以我自己为例,每月5本书最好,并且这5本书要涵盖实用类、理论类和文学类(或历史类)。
除了每天早起后的一小时,晚上睡觉前可以有半小时来读文学类书籍。周末的时间,可以拿出来一天来深入阅读实用类书籍(因为这些书籍中讲述的方法大多需要实践,比如关于PPT技能等操作类的书籍)。
我们经常会被一些所谓的读书达人所迷惑,他们总是声称自己每年会读100本以上的书,有些甚至是每天一本书。
这些言论,我们听听就算了,千万别拿自己去比较,或产生自卑感。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自制能力都千差万别,甚至,我们读书的目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大多数人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读书来实现自我提升、扩充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
所以,书不见得一定要读的多。要记住读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想要找到适合自己阅读节奏,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尝试:
- 通过复盘一周内每天的时间(建议把工作日和周末分开),看自己每天能拿出来多少时间来读书;
- 找一本或几本自己感兴趣且能读进去的书,来测试下自己的阅读速度;
- 按照这个速度制定月度计划,并严格实施。
4、科学的方法-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笔记方法
理解和吃透一本书的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笔记。关于如何做笔记,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是这样建议的:
首先,要学会做记号。具体方法如下:
- 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 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好,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页折起来;
- 标记:再重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入过第三次阅读后仍然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其次,要学会做标记。可以用以下不同的画线方式对标记对象区分:
- 普通直线:用于“重要”、“客观上重要”和“暂时先画出”的情况;
- 波浪线:用于“非常重要”、“主观觉得值得重视”和“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利用”的情况;
- 圈圈:用来圈出重要的专有名次、关键词和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最后,要学会做读书笔记。推荐使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 在笔记本的顶部记录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
- 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并用“O”标记;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标上“☆”,以此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
- 根据对作品的重视程度改变笔记的写法,比如像“文件整理技巧”一类的纯使用技巧书,可以只标记“☆”并总结要点。如果是小说等休闲读物,可以直接分条书写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
- 摘抄时只摘抄让自己感动或心动的段落,通过严选文章来减少摘抄量。
当然,并非每一本书都值得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阅读。我自己就曾经入过这样的坑。
过去,我总抱着一种心态,认为书既然买了,就必须认真看、仔细看,每一本书都要认真写读书笔记。
但随着读的书多了,我发现,有些书,你看过一遍还会再想看第二遍、第三遍,而有些书是真的连一遍都看不进去。
而这些看不进去的书,如果不看,是不是就有点浪费了?也或者,你看不进去,只是你没努力而已,并非书真的不好。
其实这样的纠结是没用的,与其纠结这个问题,还不如把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书上。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是这样给我们解答的:
“如果某些内容你实在理解不了,或者没有兴趣,就没必要写在笔记里了,只要略读一下就好,不要钻牛角尖。积极地‘跳读’和‘略读’,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好书的精华内容上。”
不过,仍有不少人会说,我只对网络小说、科幻小说或武侠小说感兴趣,其他的书我都读不进去,怎么办?
因为篇幅限制,这个问题还是留作以后再展开来说吧。
后记
11月我读过的书有如下几本:
-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 《把时间当朋友》
-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 《商业模式新生代》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 《PPT设计思维》(临时加的)
11月份提前了一周多把这些书看完,其中《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做了读书笔记,《把时间当朋友》第二遍也看了一大半,《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和《商业模式新生代》仅仅看了一遍,读起来有点生硬,只是把书中的核心要点记住了。
除此之外,《PPT设计思维》是PPT大神邵云蛟11月新出的书,买回来后花了两个晚上就看完了,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他的公众号看过。(稍微有些后悔买这本书,不过权当一种支持和鼓励吧)
在11月底又订阅了李笑来老师的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所以花了几天时间把前边已发出来的17篇文章精读了一遍(相当于读了一本书)。
12月我的读书计划是:
- 《精要主义》
-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 《精益创业》
- 《斯通纳》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 《动物庄园》(汉英双版)
- 《幸福散论》
文末,告诉爱读书的读者们一个好消息:
最近几天,亚马逊的电子书在做活动,有很多便宜的电子书。另外,Kindle Unilimited也在促销,如果刚好你手中有一本kindle阅读器,不妨这个时候尝试订阅一年的KU服务,来给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做一次升级。
最后,再送给大家两段我特别喜欢的文字:
“请找到那本能够成就自己的书。失落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时候,那本书会成为自己的心灵支柱。”——法国哲学家阿兰的《幸福散论》
“我们需要一些能与自己长期共处的书,比如旅行时想读的书、难过时想读的书,而寻找它们正是我们平时读书的目的。”
作者简介:何洋(简书ID杨何),活跃于简书、知乎和豆瓣的写作爱好者。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金融公司产品经理/知识管理专家/PPT设计师/时间管理达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小He才露尖尖角(imyounghe)
王贞义
yonyu - QA Technician
买书如山倒,读书似坐牢。
Hilary Nie
遇见 - 新媒体运营+海报设计
买了的书,我们可以不全部读完,但是只要能学会里面的一段或者一些,我觉得就值了!
Joseph Hao
Sr. Geologist at Zhenhua Oil
书也分很多种,未必都是汲取知识,都定了框架或者目标来强迫自己有所斩获也是无趣。有些书是功用型的,像贴主这么操作就比较高效;有些书是闲散型的,本没有什么精义,强自总结也没有必要;有些书是滋润型的,越是反复品其中味道才越觉醇厚绵长。 学日语的时候有篇课文记忆很深,某女问一位老者:XX书可读过?老者笑答:未读。女曰:都上榜三周了耶。老者笑答:《神曲》已经出版六百多年了,你可读过。课文接着说,在日本有人每年反复读莎翁某剧,还定期举办研讨会。 在这个书比知识多、知识比领悟多的时代,与其被书单淹没,倒不如反过来看看自己。不是需要着什么,而是思考着什么。很少人明白“自己对自己”不如“自己对客户”热心的道理,就是不自观、不自修。
沈馨蓉
自由 - 自由
我好久没看书了。
zhu bin
Student a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能在忙碌中静下心来看书值得学习????
Alan Xiong
PMD
这需要看另一本书,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