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夫妻院士Brothers Father & son

(2019-01-28 10:01:57) 下一个
夫妻院士

David Baltimore (NAS) & Alice Huang (
黃詩厚)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Lily Jan
葉公杼, Yu-neng Jan (詹裕農
   
 NAS

George Palade and wife: NAS

Mu Ming Poo & Dan Yang  , NAS

Shanghai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Shanghai, China

Joan Steiz and Richard Steiz, NAS

王小凡 & 董新年, NAS

谢希德、曹天钦, CAS

林徽音 (?) & 梁思成


 

Brothers -
Richard & Roger Tsien (NAS)
梁思永 & 梁思成

Father & son

 


Lawrence Bragg & s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親屬關係[編輯]

父子同為院士
父女同為院士
兄弟同為院士
姊弟同為院士
堂兄弟同為院士
表兄弟同為院士
夫婦同為院士
岳父和女婿同為院士
  • 王世傑(第1屆人文及社會科學組)、艾世勛(第9屆生命科學組)
  • 陳省身(第1屆數理科學組)、朱經武(第17屆數理科學組)
  • 湯佩松(第1屆生命科學組)、沈元壤(第18屆數理科學組)[8]
  • 趙元任(第1屆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卞學鐄(第24屆數理科學組)
平輩姻親同為院士
  • 俞大紱(第1屆生命科學組)、傅斯年(第1屆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俞之妹夫)
  • 劉昉(第23屆生命科學組)、謝道時(第29屆生命科學組,劉之連襟)[9]

獎項[編輯]

 

____________ 

 

顧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字一樵,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教育家、科學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禪學家。顧毓琇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天津市人,中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畢業於南開中學、清華學校。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和清華大學校長。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熟讀史書,喜愛科學。初起研究電機工程,後轉為專攻物理。

牛滿江:

"I had a teacher that didn't like me and I didn't like him. At the end of the year he decided to fail me. The ironic thing is that the topic was chemistry. I have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only Chemistry Laureate who failed the topic in high school!" - Tomas Lindahl, 81 today!

 



  •     (Source: 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之大結局(四)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於1948年在中國大陸選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後.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代院長兼評議會議長朱家驊在南京主持召開了最後一輪院士選舉會。經過與會者五輪無記名投票,原定要選出的100名院士最後只有81人通過。這81人也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國民政府1948年3月選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後,到台灣的只有9位,占院士總數的11.9%;去美國的有13人,占院士總數的15%;而留在大陸有59人之多,占院士總數的74%。

    當時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之所以選擇留在大陸,以及後來大批留學歐美的科學家放棄舒適的環境和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其原因很多。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都滿懷著對這片苦難深重的土地無法自拔地愛,都懷抱著對國計民生地殷切關懷,或是深深眷戀著這片土地,或是對國民黨統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們留守大陸或是回國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相信了共產黨的宣傳,對共產黨的統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邊就是部分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大結局:

    30:湯用彤

    湯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學貫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學術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論稿》等。1918年湯用彤留學美國,並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期間,由於才學出眾,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1922年回國,執教於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後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東大學潮,轉任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哲學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自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參與合組的西南聯合大學哲學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1945年代理西南聯合大學文學院院長;1946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48年12月,蔣中正下令派飛機到北平搶救大陸學人,湯用彤在搶救名單上,但是他沒有選擇搭機南下;胡適離開後曾寫信勸其南下,並派人送來兩張機票,湯用彤依然不為所動。

     

    湯用彤的兒子湯一介表示:湯用彤的學術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後就沒有寫出過像樣的學術著作,只偶爾寫一些考證的小文章,更多的時間是在看書,查資料,寫讀書札記。1949年1月被推選為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10月後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直至1964年病逝。終年72歲。其子湯一介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文革時被打成黑幫,屢遭批鬥,經常關在樓裡檢討到凌晨。

    31:馮友蘭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1920年1月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師從杜威。1923年夏論文答辯通過。次年博士論文出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馮友蘭其人學術上頗有建樹,但人品不敢恭維。其在政治上屬於首鼠兩端的人物。1949年之前,馮友蘭曾兩次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高層往來密切。1942年起數次前往重慶為國民黨幹部授課。1943年以西南聯大黨部名義,致函蔣介石望其「收拾人心」,蔣閱信「為之動容淚下」。1945年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馮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但隨著國共內戰中國民黨的失敗,馮友蘭也迅速轉向,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10月5日馮友蘭即致信毛澤東自稱「過去講封建哲學,幫了國民黨的忙,現在我決心改造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

    面對馮友蘭的「低眉順眼的認錯態度」,毛澤東毫不留面,除了在回信認定了馮「過去犯過錯誤」,並告誡其「總以採取老實態度為宜」,這已然是近乎直白的警告了。此後,馮多次檢討自己歷史問題,在國內外數次公開表示自己的新理學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敵」,是「反人民」,是「要人一心一意擁護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和國民黨政權」,「我過去的著作都是沒有價值的」,並「對40年代所寫的幾本書懺悔」。並經常做出配合政治形勢的舉動,如「尋找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詞句,努力運用」而相繼寫出了《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1955年參加批判胡適和梁漱溟的政治活動;1962年第三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後向毛澤東獻詩「懷仁堂後百花香,浩蕩春風感眾芳」。

    但他的「反省」與「獻媚」並沒有為他的命運帶來轉機。1966年「文革」開始,馮被抄家關入「牛棚」,直至1968年方才脫離。1973年批林批孔運動中,馮友蘭出任四人幫掌握的「梁效」寫作班子顧問,「從舊營壘裡衝殺出來,給了孔丘一個回馬槍」,相繼發表《對於孔子的批判和對於我過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復古與反覆古是兩條路線的鬥爭》等文章,均得《光明日報》全文轉載。後又著《論孔丘》一書,為江青集團效力。這些書文中,馮稱自己1949年以前的尊孔思想是「為大地主大資產家,特別是為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服務的」,1949年以後則是「為劉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服務的」,認為自己能參加批孔運動是一種「更大的幸福」,馮積極向江青靠攏,然1976年四人幫失勢,梁效寫作班子遭徹底清算,馮亦遭長時間關押審查。1990年11月26日,馮友蘭死於北京,96歲。

     

    32:楊樹達

    楊樹達(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中國語言文字學家。1897年考入梁啟超等舉辦的時務學堂。1905年官費赴日本留學。1911年回國,先後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等任教。1920年再度北上,先後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國文系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等職。1937年返回長沙,任湖南大學教授,直至1956年逝世。主要從事古代漢語語法學、訓詁學、文字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古書疑義舉例續補》《詞詮》《高等國文法》《中國修辭學》《古書句讀釋例》《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論語疏證》《積微居小學述林》《漢書窺管》等。論著彙編為《楊樹達文集》。1952年,因中國高校院系調整,楊樹達轉入湖南師範學院任教授,後兼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長。1950年代初開始,楊樹達遭到郭沫若的排斥和壓制,他的學術成果都要由「專人」審查。1956年2月14日楊樹達逝世,終年71歲。第二年「反右」期間,他的六個兒子兩個女兒中,三個兒子成為右派,兩個女婿則成為右派兼反革命。

    33:陳垣

    陳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中國宗教史研究巨匠,歷任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首任社長。與錢穆、呂思勉、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陳垣於1913年當選國會眾議員,1919年在北京缸瓦市教堂受洗加入基督新教,1921年出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次長,創建北京平民中學(今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學)。1926至1952年,任輔仁大學校長;1952至1971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49年,他還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陳垣與陳寅恪同為國學大師,但史學界對二陳的評價卻截然不同:陳寅恪重志節而陳垣識時務。此話一語中的。

    1949年後,陳垣迅速轉向,1950年12月8日陳垣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美國從來就是我們的敵人》以積極響應所謂的「三視教育運動」(博主注:因朝鮮戰爭爆發,中共為肅清社會上存在的「親美、崇美、恐美」思想,面向全國展開的以「仇視」、「蔑視」及「鄙視」「美帝國主義」的政治思想教育。簡稱「三視教育運動」——。文章指出:「社會上還有些人有『崇美』『恐美』心理」,「凡是『崇美』的,是因為沒有民族的自尊心。凡是『恐美』的,是沒有民族的自信心。」不僅如此,陳垣還以基督徒身分於1959年加入中共。不過,所有這些「努力」並未取得良好效果。文革期間,陳垣幾次被抄家,差點因為和劉少奇的合影而被定罪,並且被逼寫了幾次檢討悔過書張貼於北師大,而後遭到軟禁。1971年6月21日,陳垣去世,終年91歲。

     

    34: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民國(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之學,《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為其代表作。關於陳寅恪生平,現已家喻戶曉,故無須贅言。文革期間,陳寅恪幾次被抄家,和妻子屢屢遭毆打,陳家中甚至身體上都貼滿大字報,紅衛兵故意把幾隻大型的高音喇叭吊至他的屋後,以至使患嚴重失眠症與心臟病的他,一聽見喇叭聲就嚇得尿褲子,造反派卻還不甘心,進而將高音喇叭乾脆綁到其床頭,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氣脈已竭的陳寅恪,再次被迫向當權者作口頭交代。陳寅恪有「我現在譬如在死囚牢中」之語,終至淚盡泣血,口不能言方休。10月7日晨5時30分,心力衰竭的陳寅恪溘然長逝,終年80歲。應了其「共產之鬼」的預言。一個月後的11月21日,陳寅恪妻子唐篔亦撒手人寰,追隨丈夫而去。

    35:顧頡剛

    顧頡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中國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之一。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雲南大學、蘭州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蘭州大學歷史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後任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等職。顧頡剛在《古史辨》中提出的最著名的十個論點: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禹是動物,是神,與夏無關;堯舜禪讓說是戰國時代墨家所編造;孔子作《春秋》說是儒家所偽造;《老子》成書在秦漢之際;《尚書》中的《禹貢》作於戰國,《堯典》寫定於漢武帝時;《周禮》是劉歆偽造,《左傳》為劉歆重編;「炎帝神農氏」等古史人物名為劉歆所編造;夏「少康中興」的歷史是東漢人所編造;《孔子家語》是王肅偽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顧頡剛作為「反動學術權威」,戴高帽,受批判,每天到歷史所勞動,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脫。1971年開始,擔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總校工作,1977年完成,先後由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12月25日,顧頡剛因病逝世,終年88歲。

    36: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其父梁啟超,其妻林徽因。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在《建築五宗師》書中與呂彥直、劉敦楨、童寯、楊廷寶合稱「建築五宗師」。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未畢業)。回國後在瀋陽東北大學(張學良時任校長)任教,在那裡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同時成立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造了東北大學主樓,並測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築,當時就試圖保護瀋陽鐘鼓樓,但不被當地政府採納,終於被拆毀。梁思成於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梁思成入營造學社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1945年日本投降後,回北平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1946年10月至1947年應邀作為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並獲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被指名作為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諮詢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代表。

    1949年後,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主持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和國徽的設計。1950年和陳占祥發表《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梁陳方案)。他堅決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他的遠見不能為那時代的人理解,這些建議沒有被採納。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彼時擔任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毀於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之後,在文化部舉辦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也與吳晗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衝突。之後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如果他的所有建議都被採納,北京古城會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築博物館,北京城的發展也可以避免現在的極度集中與擁擠。他所考察發現的許多古建築,現在都成為當地引為自豪的文化古蹟。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為「復古」的典型而被批判並抄家,其所收藏的全部圖書資料都被沒收。抄家者在其家中發現屬於其早已去世的,林徽因的胞弟林桓的中正式軍刀上刻有「中正贈」,這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狀。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在貧病中去世,終年71歲。).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A4%AE%E7%A0%94%E7%A9%B6%E9%99%A2%E9%99%A2%E5%A3%AB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