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今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他因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三本写帝王的书,而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
知名作家、历史学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今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他因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三本写帝王的书,而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2006年有机构评选作家富豪榜,他因为版税收入达到1200万而排在第二名,足以看出他持续的影响力。
这三本书被称为“落霞系列”,从这个命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清王朝的看法。落霞当然是美的,但它又是“正在消失的”。他以恢弘的气势,为这个王朝写下了挽歌。“落霞系列”达到惊人的500万字,从1984年写到1996年,创作的辛苦,难免透支着他的身体。
和当今流行的历史题材小说或者电视剧的戏说、虚构不同,二月河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小说创作。
他曾经入伍十年,从热爱《红楼梦》到熟读清史,下过十多年的苦功。金庸曾在一个场合说过,他对清史的了解远远不如二月河。事实上,80年代开始,二月河最先的打算是从事学术研究,他曾在红学研究的会刊上发表过几篇论文,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正是这种状态,决定了他对待历史小说的态度。他希望能够写出心中这三位帝王的“真实形象”。在此之前,受一些小说和民间传说的影响,人们对清代这三位皇帝评价不高,比如雍正,就以残忍著名。
二月河几乎靠一己之力重塑了三位帝王在普通读者中的形象:尽管宫内也有残酷的权力斗争,但是皇帝仍然是可以有理想、有抱负的雄豪。在他的笔下,雍正变成了一个勤奋的皇帝,这更符合历史真实。
当然,站在现在的观点来看,二月河的观念有传统的一面。他对皇帝故事的偏爱,对历史上权力斗争的着迷,思想深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观。一个好的皇帝,往往能给帝国带来荣光,所以人们一直希望有明君。但是,整个三部曲,也道出了帝国不可挽回的败局,即便连续拥有三个出色的皇帝,到了乾隆末期,中国却被西方甩在了身后。
二月河是真正的“时代作家”,这不仅是因为他关注特定的历史时代,而是因为他本人所处的改革开放大时代。他历史观的核心,就是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结合在一起,重视个人(对他来说当然是皇帝)努力对历史的影响,这是改革开放赋予他的创作气质。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他非但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甚至都没机会走上创作道路。
正是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时代精神的结合,让他那一代作家具有了独特的使命感。不管是关注农村现实的路遥,还是关注历史的二月河,都想通过自己创作上的努力,来解读、介入时代,他们钟爱大题材,钟爱鸿篇巨制,钟爱夜以继日耗费自己的工作方式,这是80年代作家特有的激情。当他们在创作上取得成就时,个人也获得了时代给予的综合性的褒奖。
二月河之后,或许会有对历史更有研究的人来写历史小说,在电脑时代写500万字也不算什么奇迹,但是那一代作家的激情和使命感很难再有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为了写作等待十年,甚至是拿生命做赌注,只为在历史上为自己留下一笔。
张丰(文化评论人)
http://blog.sina.com.cn/redbadget [
《康熙大帝》四卷、《雍正皇帝》三卷、《乾隆皇帝》六卷,是二月河构建的“帝王系列”作品(书封面的介绍里如是介绍,并不能考证是否作者的原来构想。康熙、雍正、乾隆是三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清朝期间三位颇受后人赞扬的皇帝。今天谈谈这三部作品。
一、
《康熙大帝》的最后一卷《乱起萧墙》中的故事和《雍正皇帝》第一卷《九王夺嫡》的故事相似,都说的是康熙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的明争暗斗。两相比较,《雍正皇帝》的写作胜过《康熙大帝》,并且在《九王夺嫡》中康熙这一人物并不逊色于雍正的写作。如果连贯地看下来,显得《康熙大帝》最后一卷《乱起萧墙》有败笔的意味。
二、
三部作品中的三位君王太过雷同,都是日夜勤勉,爱民体物,后宫戏不少,关心臣子,体察民情。三个人通观比较,好像一个人。尽管作者用大臣的看法做了侧面描写,比如借张廷玉的眼中写出雍正相对乾隆比较躁急,借乾隆内心的独白反应出康熙更为具有雄才大略,更为“身先士卒”(康熙多次御驾亲征,乾隆多处情节表现出对此颇为神往)。又借乾隆表达出乾隆相对于雍正来讲更多地自己出巡或微服出巡。借康熙的眼中写出雍正是一个深沉、能办事的阿哥等。但这些细节上试图体现的不同,并不能掩盖三个皇帝在小说情节中的雷同。由于情节设置的雷同,让三个皇帝在形象上也基本雷同了。虽然康熙有御驾亲征,乾隆有南巡,雍正有深宫的朝政戏,但是作者只是交代了背景不同,而人物在其中的表现和故事安排,却是大同小异,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三本比较看来,不算太成功。如果读过了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再看乾隆皇帝就会觉得全无新意。
四、
读至《雍正皇帝》处觉得凡此小说多读下去,凭增了许多陈旧的规矩和安守本分的老气,皆因书中处处讲城府,句句不离皇家规矩臣子礼节。待读至《乾隆皇帝》时深觉此等书给现时的人读得多了,并无丝毫助益,只是让人变得观念更为陈旧,但并不旧得如何规矩,又极有可能让人变得无法新鲜,不新鲜得让人讨厌。有些作品不新鲜得让人觉得可爱,比如《聊斋志异》,人物和景事虽旧,处处念想透着新鲜。有些作品让人陈旧但觉得文明,比如《阅微草堂笔记》,虽说讲了老规矩,但辞藻上是部佳作。
五、
于敏中是三部小说中写得最为出色的人物,虽然着墨比张廷玉少得多,又只出现在《乾隆皇帝》中,但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让此人的彻骨寒意瞬间跃然心中,其形象虽然模糊,但读后细思,给人的感觉宛若在空气中。或许正因为着墨不多,二月河才把握得这样好,正面侧面描写的比例掌握得恰如其分。似张廷玉在三部书里都有出现,着墨虽多,但并不如何出彩,当然了,若是给一些官场的人作为奏对楷模或者示范倒是有点儿价值,但奏对的格局和程式说实话也并不如何高明,若张廷玉真是如此奏对,大可以说这天下的官让没大见识的人做了。
六、
《雍正皇帝》和《康熙大帝》现在分别有电视剧的播放,《雍正王朝》电视剧里的八阿哥允祀和《康熙大帝》中的明珠,都是表演出色的人物,和小说的内容一对照,就发现比小说的人物读起来更有立体感。而作为主角的皇帝,陈道明扮演的康熙不如唐国强的雍正,不如在眼神和作派,焦晃的康熙胜过唐国强的雍正,胜在整体感觉怎么看焦晃都确实更像个皇帝像个父亲,陈道明的康熙胜过焦晃的康熙,胜在毕竟年轻些好多戏只能陈道明演。
七、
“阿玛说的话,处事光明正大,不能以我之好恶决人之生死,那就是昏了。为臣是昏聩,为君,是昏君。”
“人若改常不病即亡,所以你不能变得太快。”
“伍次友老先生有诗‘君子搏小人,如同赤手搏龙象’”
三部小说还颇多这类警句,时不时让人略能有所思考。相对于康熙、雍正、乾隆来讲,三部小说结尾的嘉庆皇帝倒是写得相对出彩,因为不必像主角一样光辉四射,所以多少有些暗地里小心思的描写。虽然三位主角作者也写他们的小心思,但前后文都大有回护之意。这种主角光环让我们不得不觉得康熙、雍正、乾隆的形象是高大伟岸的,而实际上,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总结三部小说之中的情节:
比如康熙除鳌拜、平三藩、打葛尔丹、收台湾,三藩之战、葛尔丹之战、台湾之战几乎让中华子民在初定之后连续二十余年裹挟在战火之中。不受兵灾,也受供应战争的负担。
雍正虽然在位十三年,头四年朝廷都在为了西北战事而耗费物力财力,百姓自然也在复旦之中。
至于乾隆在位的六十年大修圆明园耗费了国库的巨额财富,也因此让和珅得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成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乾隆朝吏治败坏,官吏鱼肉百姓,与傅恒、讷亲、刘统勋、阿桂、纪昀、刘墉、和珅组成的军机处相比,天下其他官员几乎全是贪官,在小说中山西通省贪污,山东通省贪污,福建因为台湾一战也暴露出官吏的腐败无能,虽说作者依然在极力维护乾隆高大聪察的形象,但其实也暗含着一曲盛世悲歌。乾隆一直是聪察的,刘墉、纪昀一直是神思清明的,相比之下小说的题目确是哀婉的,从《乾隆皇帝》的第二卷开始各卷的名字依次是夕照空山、日落长河、天步艰难、云暗凤阙、秋声紫苑,作者自己似乎是希望用小说的内容激励读者,因为毕竟处在中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年代,不太好过多叙说“走下坡路”的情节,而作者一定也知晓其实所谓康熙、雍正、乾隆盛世,一直都有战火硝烟、饿殍不断、洪涝贪污的存在,而且这些事实以后也会越发在信息社会里为人知晓,总不能掩饰,故而在潇洒地赞美了三位帝王之后,终于还是隐约地展示了这下坡路,而在我个人觉得,其实这下坡路才是那个王朝乃至中国封建帝王们的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