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2025 (13)
而人类天生害怕“损失”,所以用损失措辞来表达的时候,吸引力就小多了。
所以,改变问题的措辞,就能干扰甚至反转我们的决策结果,这就是框架效应。
References:
怎么正确理解「辩证法」?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如果你问女朋友:“如果我想你了,能不能边和朋友玩边想你?”她会怎么回答?
她肯定会摇头:“不许你在想我的时候分心,你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想我”。
可是,如果你换一种问法:“我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能不能想你?”这样她肯定乐了:“当然可以,你要随时随地想我。”
这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但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最近,有篇文章用“框架效应”解释了这个现象。
什么是框架效应呢?就是说,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用两种措辞来表达,一个是“收益”措辞,强调你会得到什么;另一个是“损失”措辞,强调你会失去什么。
而人类天生害怕“损失”,所以用损失措辞来表达的时候,吸引力就小多了。
所以,改变问题的措辞,就能干扰甚至反转我们的决策结果,这就是框架效应。
比如上面的例子,你想你女朋友的时候不够专心致志,对你女朋友来说,这就是一种“损失”,所以她不喜欢。
你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还分出一部分心给女朋友,这听起来就是一种“收益”,她当然心花怒放。
这个道理不复杂,你可能很快就明白了。不过,你想过没有,除了我们人类之外,动物有没有可能落入框架效应的陷阱中?你可能会觉得,应该不会吧,因为损失啊收益啊这些算计,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完成啊?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在猴子身上做过一个实验。
科学家们找了6只卷尾猴,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教会了他们买东西。科学家们每天会给猴子发钱,猴子们慢慢就学会了花钱。
科学家们每人拿一个托盘,上面如果放两颗葡萄,猴子就知道,花一个硬币就能买到。如果托盘上放一根玉米,猴子就知道,要花2个硬币才能买到。科学家和猴子组成了一个可以自由贸易的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科学家发现,猴子的消费行为和我们人类的价格理论完全吻合。
比如,物价涨了,猴子会抱怨,一个硬币本来能买到两颗葡萄,如果科学家只给了一颗,猴子们就不高兴;
如果某个科学家在某个时间段打折,一个硬币给3颗葡萄,猴子们就会蜂拥而至,跑来抢购。这说明猴子们对损失和收益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让猴子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概念后,有一天,科学家突然改变了交易规则。比如,科学家A的托盘里放有两片苹果,如果猴子和他交易,科学家有50%的可能会收走一片苹果,只留给猴子一片;
当然,另外50%的可能就是把两片苹果都给猴子。而在科学家B的托盘上,只有一片苹果,如果猴子和他交易,科学家B会有50%的可能额外赠送1片,这样猴子就会得到2片苹果;可另外50%的可能,猴子还是只得到1片苹果。
也就是说,猴子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眼前有2片苹果,但有50%几率失去1片;另一种是,眼前有1片苹果,但有50%几率增加1片。
这两种办法能得到的苹果其实是一样多的,但结果很出人意料,科学家B的生意明显红火得多,大部分猴子都用50%几率增加1片的买法。
原因当然就是框架效应在起作用啦,50%的概率失去一片,是用“损失”措辞来表述,而50%的概率多得一片,就是一种“收益”的语境。
看起来猴子很幼稚,但人类也高明不到哪去。想想平时逛商场,你是愿意买“含瘦肉70%的肉”还是“含肥肉30%的肉”?
如果一个抽奖活动的失败率是80%你不想参与,那换成“中奖率20%”呢?我们大部分人都犯过和猴子一样幼稚的错误。
当然,关于猴子的实验还没结束,后来,这群科学家还把人类股市的场景用到了猴子身上。股市上的散户经常面临“要不要赌一把”的考验。
想象一下,在股市上你面临两个选择题:第一道题是,你损失了1千块,如果你接受这个损失,就此退出,那你总共就损失一千块。
但如果你可以冒险赌一把,赌一把的话,你有50%的可能一分不损失,也有50%的可能损失会扩大到2千块。
第二道题是,你盈利了1千块,这时候你可以选择落袋为安,收了这1千块,然后不玩了,也可以选择冒险赌一把,赌的话,你有50%的可能赔掉这1千块利润,也有50%的可能把利润翻倍,挣2千块。
这两种选择,你赌还是不赌?如果在第一个选择中,你的想法是,反正已经亏1千了,索性赌一把碰碰运气,万一还能回本呢。
而在第二个选择中,你想的是,既然挣到钱了,那还是着见好就收吧,别弄的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恭喜你:猴子也是这么想的。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猴子中不仅存在框架效应,而且不同的框架会影响猴子们的风险偏好,这和我们人类完全一致。
面对第一个选择,就是“损失”措辞的时候,猴子们不愿意接受已经确定的损失,这时候它们喜欢冒险,想要“撞撞运气”。
你想想,这像不像股市的散户,股票大跌了,就是不愿意割肉离场,总想着赌一把,撞撞“逆市上扬”的运气。
面对第二个选择,也就是“收益”措辞的时候,猴子们却多数选择了规避风险,它们更喜欢确定收益,讨厌冒险。
股票大涨的时候,散户也是这样的,总觉得落袋为安,错过了更好的上涨机会。
“卖涨不卖跌”,多么熟悉的画面,这不正是千千万普通股民的日常操作吗?自以为理性的人类,在投资上不见得会比猴子高明多少,难怪经济学家凯恩斯会把市场比喻成“充满动物精神的市场”。
所以呢,人类和猴子一样,都是喜欢表达“收益”的措辞,不喜欢表达“损失”的措辞。
这种框架效应让我们明白,人类在金融市场中的种种失误,不是制度不健全、策略有缺陷等等因素引起的,事实可能是,我们生来就带有这些缺点。
所以以后跟人沟通说话的时候可以从收益的措辞说给别人听,同样的问题别人就会感觉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