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学报编辑编委感言十诫”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经历二十九亿美元产品退稿***
引子
鲍海飞“文献是前人心血铸就, 文献就是武功秘籍!”(Reference#1)得到我的共鸣。我想补充这一点:一个好的文献作品是艺术,通过作者和编辑(编辑加审稿人)一起合作创建。
目的
我担任几个国际规模英语学报期刊的编辑编委,特别在一百四十多岁的学会(1869年创建)学报任编委多年,我知道一些资深学者的编委和编辑。资深学者审稿人的敬业科研精神: 渊博深厚、求实索真的治学态度、清晰、敏锐深刻的洞见、注重细节的心态、真心、体贴、善良、慷慨、追求卓越的科学风范都深深地感染着我。许多学者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此文目的是抛砖引玉,呼引高人高论。
经验
您的稿件的命运常挂在一至三位评审手中。如果你幸运地找到一种审阅审稿人,你得到有一些建设性的批评,帮助你修改。如果不是幸运,你得到审稿人一挫伤拒绝信, 雪上加霜。一些审稿人评论拒绝您的稿件, 他得到优势,他自己抢先发表。
我的稿件得到过一些审稿人评论,如”似乎高中学生写的”;“我试过,不可能!我不相信这研究和实验,拒稿。”
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脱离论文的细节泛泛而谈。我怀疑这些审稿人的评论,他们知道如何定义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许一些高中学生写作远远优于这些审稿人的写作水平。
我很生气:”什么我试过,什么不可能” -他没读细节,论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依据的。他是刻板印象,靠个人经验说话-他试过,但没有透露他的参考文章,不知道他到底谈什么。他没有客观的就文论文的具体想法,只有主观的尖叫!这样的审查意见,我不知道如何修改稿件。
幸运的是,不会是一位评审决定稿件生死。存在一些科学的判断标准。
其一,“研究课题的开创性和潜力: 实验真的是可重复吗?不同的实验室可严格重复验证?”
后来,我们发表了系列文章,被不同的实验室引用三千多次,被认为是该领域系统模型创始文章之一。
其二,“研究成果真的可应用的吗?”
多年后,一家公司发展我们的相关研究其实际用途应用于生产产生经济价值,成交二十九亿美元。
后来自认, 那位审稿人是老诺贝尔奖获得者。还开玩笑说,“不仅写的似高中生;你看起来也像高中生。”
令人哭笑不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笑话一个稿件的辛勤工作。
当我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一个学徒时,我感谢我的科研启蒙导师给我审别人的手稿的机会。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仔细阅读,一行行,一个字一个字,阅读相关文献,彻底消化,然后写我的评论意见。我很自豪地看到,我的导师采纳我的意见。
目前为止,我还是一直在做我为一个学徒的审稿方式,恭恭敬敬地读,于细微处见真实,试图以建设性的,具体的,体贴的语言写我的审稿意见。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人们天生拥有不等量的资源。例如,非以英语为母语,英语写作的阻碍。即使你是一个英语为母语,你可能不擅长写作。即使你擅长英语写作,你可能无法拿出一个科学的逻辑故事,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见过一个老普利策奖得主编辑的科学文章, 并没有任何意义)
我的许多同事不想担任编辑编委,因为它需要你的很多时间 (Ref. #2, #3)。有时候,我很难想象一个同事阅读我自己在时间压力下写得不好的稿子版本。
有时审稿, 你能感觉到作者用自己的灵魂和心灵写作。它触及你的心,强制搜索你科学精神的灵魂。给你一个鞭策。
Great authors:
"What really knocks me out is a book that, when you're all done reading it, you wish the author that wrote it was a terrific friend of yours and you could call him up on the phone whenever you felt like it. That doesn't happen much, though."(Jerome David Salinger “TheCatcher in the Rye” 1951 novel)
一个良好的科学手稿应该是清晰的逻辑。如果你有逻辑,读者可以看到通过你的数据集(图和表)的顺序而读你的文字。当我拿起一份手稿,我第一次扫描的图和表, 于细微处见真实。细微处经得起推敲,综论整合有高度 (是否夸大其词, 小头戴个大帽子)。
十诫
这些年来,我得到了许多有关同行评审的准则。首席主编大卫·德鲁斌十诫 (神在西奈山Mount Sinai给摩西十诫), 完整,平衡。我张贴在这里要提醒自己,如下:
第一诫:不带偏见, 客观审查, 让数据说话
第二诫: 及时审查稿件(在要求审阅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评论)
第三诫: 了解你的角色 (作为一个审稿人评论家,你是一个专业知识的顾问,监控,编辑。你的工作是评估的严谨性和原创性,科学和写作的清晰度。两个或三个审稿的意见的基础上,监测的编辑再决定是否应接受手稿,作者修订,或拒绝。)
第四诫: 承认作者的努力,识别工作的优点和手稿的问题 (手稿的评论应该以积极的声明开始,试图不伤害作者的感情, 尊重承认作者试图完成的努力)
第五诫: 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如何沟通其结果更清晰)
第六诫: 建议额外工作要明智 (提出没有必要的额外的研究和实验,以支持该研究的主要结论,或建议接受提供足够前人的文献来证明手稿作者的结论)
第七诫: 留给子孙后代判断手稿的影响 (很少有可能预测手稿的未来,评审应注重的问题“是不是新的,是真的吗?”)
第八诫: 试图在你的研究领域中倡导创建一个正反馈审稿回路 (请记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人在他或她的手稿已经收到了不公平的评论更可能同样对待别人。因此,如果您想您的论文审查收到一个公正的方式,按照黄金法则: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第九诫: 请记住,这是不是你的论文 (审查稿件时,你的工作是让手稿更加严谨,完整,并且清楚地呈现。手稿是否符合期刊的质量标准,材料如何进行介绍和解释,作者应该最有发言权。这是他们的论文,不是你的。)
第十诫: 争取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与您的学生和博士后审稿, 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机会。然而,要知道,那个年轻的学生和博士科学家可以有点太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手稿的故障,而不是它的强项。请记住,如果你的学生之一审阅的手稿,由你来确保的意见准确地反映你的意见,因为是你提交审查。)
自勉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Jerome David Salinger “TheCatcher in the Rye” 1951 novel)。
“任何傻瓜都可以破坏一个谷仓,但它需要一个好木匠建立一个谷仓。” (美国国会议员和议长萨姆·雷伯恩)。
同样地,一个蠢驴可以把手稿丟進垃圾,但它需要一个好的学者作者和审稿人全心全意构建写成好的论文。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人在他或她的手稿已经收到了不公平的评论更可能同样对待别人。"Do not judge; so that you won't be judged. For with the judgment you use, you will be judged, and with the measure you use, it will be measured to you." (Matthew 7:1,2)
"从个人来讲,一个人内在的力量最为强大,只由心而发的热爱,才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内心没有愿望,那么无论外界的刺激有多大,都很难取得成就,不要迎合社会,要摒弃功名利禄,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崔琦--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98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学术人的传统美德讲骨气,讲傲气,讲面子,讲名声,总而言之,都讲虚的。大凡虚的东西,上去了就下不来,下来了那都是没办法的办法。一定要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凡事没有对错和好坏,皆因立场和心态之不同 (文双春) (Ref. #8)。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人们天生拥有不等量的资源 (Ref.#4)。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应该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发挥特长。为您组织中的天才撑起一片天空:“创新的产生从下往上,由有才华的个人自我组织的团队”(哈佛研究创新是基层草根的努力而不是权威专家从前面领先的结果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22667.html ))
了解不同的作者个人的角度 (Ref. #5, Ref. #6, #7, #8),可能会帮助作者和审稿人彼此建立良好的默契 (Ref. #6)。写得不好的稿件, 你知道”雪中送炭”。写得精美的稿件, 你知道”锦上添花”。
***题注
谨以此文向科学网志愿者(作者、读者、编辑)致衷心感谢和敬意!此文目的是抛砖引玉,呼引高人高论。我是科学网成员仅仅几个月,我意识到不能涵盖所有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如果你发现任何相关文章, 我希望你加入到我的参考文章清单--我将结合你的思路和参考材料修改我自己的博客。
”有所谓事在人为则甘苦自知,言为心声则人所共鸣,思出肺腑则悦逢知己,期待您分享这一路上的洞明练达,得失荣辱。让我们一起努力,创建一个具有理性、建设性的科学主体交往平台,构筑新的科学生活社会。”(科学网常务副总编辑李晓明)
科学网博大精深, 卧虎藏龙。我的目的是通过参加科学网向别人学习。我从阅读别人的博客文章学到很多东西,这促使我贡献我自己的博客文章。基于科学网是志愿者的平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尝试贡献自己的博客文章,帮助别人最终帮助自己。
Reproducibility: The risks of the replication drive
careful, meticulous scientists, says Mina Bissell.
************************************************************************
Photo description: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Jerome David Salinger “TheCatcher in the Rye” 1951 novel)。
Scholars care greatly about the sources of your insights and your information. You must tell your reader where the raw material came from! Your facts are only as good as the place where you got them and your conclusionsonly as good as the facts they’re based on. (学者们最为关心您的见解和你的信息来源。你必须告诉你的读者的原料来自哪里!)
Reference#1: 鲍海飞: “为什么要紧盯着文献不放?”已有 16870 次阅读 2013-10-20 20:15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734681.html )
Ref. #2).孟津-“SCI期刊审稿的私房话” 精选.已有 7688 次阅读2013-10-26 06:33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736163.html
Ref. #3).曾泳春: “一个秋天收到的审稿意见,”已有 12497 次阅读 2013-10-18 22:21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734202.html
Ref. #4: 哈佛研究创新是基层草根的努力而不是权威专家从前面领先的结果.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22667.html
Ref. #5: 武夷山三要素与徐晓三要素与情意芋头.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28976.html
Ref. #6: 赵斌 “科技论文写作中容易忽略却重要的那些事儿” 精选.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736825.html
赵斌(说得透彻!比我到位!引用到此!我以为引用是对作者最大的敬意!)
“文章修改中对待审稿意见应该不亢不卑。首先,我们是应该尊重那些审稿人的,SCI的审稿几乎都是免费的,要人家静下心来认真拜读您那可能水平并不高的论文,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你的文章出版之前,甚至出版之后,没有几个人会像审稿人那样仔细体会和分析你的文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首先是应该充满感激的,也认真思考和领会他们所提出的每一条意见,甚至是近乎苛刻的意见,这是前提,这就是我说的“不亢”。当然,这一点儿大多数人还是能做到的,毕竟人家还局部决定着你文章的生死权。
然而,许多学生在对待审稿意见时要表现出“不卑”,似乎更难一些。由于编辑在邮件中总是站在审稿者的角度的,因此不敢对审稿者的任何意见造次,哪怕是一些误解或者错误的建议,也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去附和审稿者的意见。显然,这样的态度也是不对的。
SCI杂志审稿采用的是同行评议(peer review),也就是投稿人和审稿人是同行,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水平相当,国内喜欢翻译成“专家审稿”似乎是一种误导!如果一些作者的工作集中在比较新的领域,他们钻研三年都应该能这方面的专家,至少比他人在自己的这个领域应该更懂一些,因此这些作者自己才是这方面真正的专家,这也是一个前提。
由此可见,在进行修改和回复审稿人的问题时,应该是同行或者说是专家之间讨论问题的口吻,而不是下属回答上司的问题那样唯唯诺诺,信心很重要!在抱有感激之情的前提下,与审稿者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这是我们对待审稿意见应有的态度。”(Ref. #6)(alsoRef. #7)
Ref. #7: 李东风审稿人的责任心
已有 79 次阅读 2013-11-207: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审稿责任心
稿件评审是学术审查的重要一环。审稿人对刊物质量把关,对作者工作肩负重要的责任。
对于稿件,应该认真对待。无论接受或拒绝,都应该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这是对作者劳动的起码尊重。
比较国内外期刊,明显感到这方面的差距。国外投稿,审稿人意见很具体,明确,往往写出几页的意见,从学术性,严谨性到文字表达,都给出详实的意见。而国内某些审稿人,往往根据个人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作者名气,‘好恶”来评判。这就造成某些刊物对稿件的来源偏爱,甚至成为"私家"刊物。拒稿的理由往往匆匆批2句,含糊笼统,好似不愿与你理论一样。这一定程度反映出评审人对稿件的忽视,对投稿人的蔑视心态。还有的“大牛”以工作忙为理由,一拖很长时间,审查也是敷衍了事。这样的评审人不具备资格!
拒稿要慎重,要有具体理由。要指出文章的问题,以利于作者改进提高。好的评审让作者心悦诚服,“坏”的评审让作者看不起你甚至对刊物信誉产生怀疑。
当然,投稿人更要认真,不能把一份未经深思熟虑的稿件随便投寄。这也是对自己,对刊物的不负责。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738210.html
Ref. #8: 文双春:牛刊投稿有“玄机”——越热越易中 精选
已有 7296 次阅读 2013-8-1017:55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博客新闻|关键词:天气论文
投过稿的论文作者都有体会,一篇论文稿件能否投中,除了它内在的水平和质量外,外在的运气成分不能说没有。例如,一篇论文稿件交由哪位编辑处理、特别是最后送到了哪位(些)审稿人手上,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这篇论文的命运。另外,结婚、乔迁、开张、竣工等庆典都要择黄道吉日,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做出成果写成论文后,总希望在牛刊上发表,那么向牛刊投稿难道就没黄道吉日吗?(老文前几天到南岳衡山“心愿之旅”后特别相信“黄道吉日”了!)
黄道吉日或许太具随机性,从更长远的方向提问:人类的多数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或波动性,如农民种地有季节性、经商挣钱有淡旺季,科研人员向刊物投稿相当于推销自己的“产品”,这种“产品”的销路是否也有淡旺季呢?
理论上,科研人员论文的“销路”应当与“推销”时间无关,不应有淡旺季。因为,一方面,刊物特别是牛刊,一年365天,天天“营业”,天天“收购”,天天童叟无欺;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最枯燥、最单调,不分季节、不分寒冬腊月和酷暑烈日,日日做研究、月月写论文。但是,俗话说,来的早不如来的巧;投稿作为一种登门“推销”的行为,应当也有“来的早”和“来的巧”的问题。
国外有研究者研究了心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一些牛刊(top journals)的论文投稿和录用率(acceptance rates)问题,发现论文投稿和录用的确有“巧”,表现在有所谓的季节性偏差(seasonal bias)现象。“巧”发现者并由此给科研人员提供投稿“窍门”,如:
Write when hot - submit whennot. 热时写,不热时投。
Write when you can and submitwhen you are ready. 能写就写,择机而投。
You should write when you like,but submit in July. 想写就写,投在七月。
多数这类研究表明,科研人员投稿有类似中国乡村的“赶集”(湖南大多叫“赶墟”)现象,最火爆的“集市”大多在炎炎夏日(submissions peak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其中针对《欧洲物理快报》(Europhysics Letters)和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Letters)两份物理学杂志的研究表明,向它们投稿的高峰均在7月份。(Thereis considerable seasonal variation in submissions within each year, with Julybeing typically the month of most submissions.)
当然,投稿最重要的是投中。去年一篇对《欧洲物理快报》杂志的研究表明,该杂志稿件录用率最高的月份与投稿量一样,都是7月!最近,在美国物理学会主编Gene Sprouse的鼓励下,《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的一位高级助理编辑Manolis Antonoyiannakis研究了该杂志论文录用率的季节性偏差问题。对从1990年1月至2012年9月之间的273个月的190,106篇投稿论文的统计分析表明,每年的12个月当中,8月份的月均论文录用率(the monthly average acceptance rates)最高,其次是7月份。总之,天气最热的月份,不仅投稿最多,而且录用率最高!
这样看来,科研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在炎热夏季扎堆投稿,原来不是巧合,而是暗藏“玄机”。国际上的牛刊主要被老外占据,现在看来主要是老外比我们先掌握投稿“玄机”,或掌握了更多的投稿“玄机”。老文也是到南岳衡山拜了菩萨后才领悟到这个“玄机”的,虽为时不晚,但毕竟稀里糊涂了多年。迫切希望我们国家尽快资助一支专门研究投稿“玄机”的队伍!
不过,老文仔细研究这些“玄机”后,发现一些牛刊的稿件录用率虽然的确如庄稼地里的果蔬一样有一定的季节性,但这种季节性偏差非常小,正如《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编辑所说,月稿件录用率没有明显的统计意义上的偏差(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monthly acceptance rates)。也就是说,从统计意义上说投稿时机对论文录用率几乎没有影响。
不管怎样,在此几十年一遇的酷热难耐的暑期,老文向各位仍在科研战场战天斗地的同志们知晓这种“玄机”,对安慰心灵、安抚情绪、鼓舞斗志,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牛刊录稿究竟有否玄机?此时此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References
ManolisAntonoyiannakis,Acceptance rates i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o seasonal bias,arXiv:1308.1552 [physics.soc-ph],and references therein.
1990-2012年间PRL杂志的月均论文录用率(8月最高)
本文引用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412323-71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