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有感而发,有激情写,一气呵成

(2017-01-31 16:49:19) 下一个

有感而发,写有激情,一气呵成:

如何撰写专栏文章 精选

已有 6989 次阅读 2016-10-3 18:50 |个人分类:读书偶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专栏 撰写    推荐到群组

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简称CCCF)专栏主编三年多以来,在专栏编委的共同努力下,CCCF专栏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专栏文章,受到了读者的肯定。但是也遇到了很多刊物遇到的共同问题,高质量稿源的严重不足。除了很多非技术因素之外,不少编委反应对于专栏文章的写法还不够了解,应编辑部的邀请,我做了点功课,结合我写过的一点点经验,以及读过的优秀文章的感受,起草了一个如何撰写专栏文章的报告,总结出来供同仁们参考,并欢迎提出改正意见。

 对于CCCF的专栏文章定位,李国杰院士和杜子德秘书长都有精确的描述,所谓专栏文章是描述技术思想的文章,是用哲学的眼光看技术。对于科研人,大概技术内容一般都不是问题,毕竟常年进行一线的科学研究,对于所研究的领域的技术内容都应该比较了解,难就难在用哲学的方法对技术进行解剖分析,这种方法并非我等理工类出身的强项。关于这个话题,早就有人做了相对系统而完整的描述,可以参考《哲学概论》(沃尔夫著,(附录,如何撰写哲学论文))。下面是我个人的浅见。

一、            文章的亮点

 一篇文章是否是好文章,取决于能否让读者接受并喜爱。读者对一篇文章的期待是什么呢?梁漱溟在他的《我的自学小史》中描述阅读的精要是“贵在得要”。这里所说的“要”就是文章的亮点,“得要”就是抓住文章的关键,并有所启发。因此一篇文章能够成为好文章,一定有其可取之处,就是所谓的亮点。

个人以为,一篇文章的亮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种之一。1、一个核心观点;这里所所说的观点必须具有新颖性,普遍性和震撼性等特点,如果听起来与尝试相违背则根据有杀伤力。2、一个好问题;文章讨论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3、一种情怀。很多文章并没有深入的观点,但是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文章传递了一种情怀,在感情上获得了新的体验。4、一种科学技巧;文章通过解剖麻雀,从微不足道的实例开始讨论,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一种科学观察问题的技巧,同样很迷人。5、好的语言;很多文章未必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思想和观点,但是依然能够打动人,是因为文章的语言美。

下面分别就上述亮点引述近期科学网的博客进行举例说明。

     一个核心观点的文章。一篇老文章“不要把欲望当作志气”(梁漱溟,《朝话,人生的醒悟》),初步估计该文迄今阅读量超过1000000人次,我当初读到这句话就非常有感触。因为很多年轻人分不清欲望和志气的关系。我的博客科研生活:不要把运气当做实力是一篇模仿梁的文章,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另一篇博客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阅读超过60000次),则讨论了绝大多数读博同志的所体验的共同问题,能够得到共鸣似乎也是可以理解了。

      一个好问题的文章。我的博客科研生活:如何避免碌碌无为的感觉、 如何拥有好的思考能力科研生活:如何善待自己的精力什么样的年轻人可以承担重任等文章都讨论了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些文章所讨论的问题是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严格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给读者一些新的答案,也会让读者有所收获。

     一种情怀的文章。昨夜无(程代展,阅读量260000次)并没有新的观点,但是作为老师的拳拳之心让人感动,阅读量为科学网之冠就可以理解。当然赞赏和反对都有,这并不掩盖文章本身的成功。学界的老炮儿(贾伟)、世纪图灵纪念(包云岗) 等都展示了对科学的一种情怀,类似的文章在科学网上还是很多的,很多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种技巧的文章。树上有只大公鸡(贾伟)、喝茶(贾伟)等文章从普通的现象展开讨论,联想到其他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观察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的产生都来自于类似的联想思考。

     一种语言美的文章。老马系列1-40)(王云才)总的阅读量估计超过50万,历来受到科学网读者的好评,这种长篇连载式的文章体现了作者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夫,可以称之为科研社会现形记。国科大:不在...中爆发、就在...回家(邢志忠)、导师的鞭子(邢志忠)等文章体现了刑捕头一贯的幽默而深刻的作风。这些没有很好的写作功夫是拿不出来的。他们的语言把握能力超过很多专业作家,这个评价似乎并不过分。

二、            文章的要素

一篇文章能够有亮点,是需要许多要素共同完成的。总的来说,一篇好文章至少在下面六个要素上都会做的不错才会成为好文章。标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讨论以及语言。下面分别讨论这六个要素。

标题,首先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必须新颖和紧凑。其实不管是专栏文章,还是科学论文,文章的标题都是点睛之笔。在当今微信和微博等短文流行的年代,巴不得标题就是文章的全部,人们对于标题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即便如此,一个好标题还是需要下功夫的。最近我们的一篇较长的论文基本写完了,但是还是缺一个好标题。作为名人一般可以不理会标题,因为读者总会读下去,但是作为普通作者,还是需要一个能够抓住眼球的题目。意即“名人可以平淡,新人必须吸睛”,酒香也怕巷子深。

提出问题。文章往往需要告诉读者要说什么问题,大概就三种方式可以使用。

一种是最常见,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从一种现象开,然后引出问题。这里所说的现象最好是人所共知的,读者更容易将自己代入。最喜欢使用这种方式的人大概是费孝通,他的《乡土中国》讨论问题往往都是从最常见的日常习惯开始展开,既让人好奇,也让人感觉这才是科学。比如,他谈到中国是熟人社会这个结论以前,先描述了一种现象。中国人敲门,往往回答一个字“我”,在没有来电显示的年代,打电话也回答一个字“我”,与欧美的回答“我是XXX”很不相同。这个现象我们可能天天还在重现,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个习惯。这种从现象引出问题甚至结论的方法,在哲学上属于现象学,从个人角度感觉,这种方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种方式是从经典文献开始引出问题,这是大多数科学论文常用的方法,尤其是讨论一个并不陌生的话题,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文字,同时由于引用了经典文献或者名人的断言,容易建立问题的权威性。

第三种方式是论证式,就是采用国家自然基金标书的撰写方法,先写问题的背景和国内外进展,然后确立要讨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让读者读下去的最复杂的办法。如果前两种模式没有办法使用,那也只能采用第三种了。

分析问题。文章提出了问题,就要分析问题。这是对问题的一种全面的剖析,以便于最后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也让读者对于问题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包括,问题产生的机理,问题的特点等,一般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体现分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总要给出若干个说法,不能浅尝辄止。并且对问题分析得到的结论需要有新颖性。

解决问题。根据已经分析出来的问题,逐个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从整体上给出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同时在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还要分析这些方法或者方案本身潜在的风险,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这个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套路,也是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套路。

总结讨论。对文章有个好的总结也很关键。一般请款下,要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凝练重组,以便读者抓住要点,并给出可能的拓展和漏洞。非常类似于一般科学论文最后的discussion。

语言:构成文章主题的还是语言,因此作为主要的表现者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不是诗歌和散文,专栏文章对语言的要求大概可以归纳为:严谨、简练、明确、自洽、平实、语气恰当。避免使用口语。文章语言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写作功底,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和指导,有一种情况可以弥补语言上的问题,就是尽量有感而发,写的时候富有激情,最好一气呵成。这样语言就相对流畅,从而更具有感染力,读者可能就对语言的小毛病不大有感觉了。

三、不好的文章

总的来讲好文章都有其妙处,但是坏文章往往有其共性。作为专栏文章,下面几种风格需要避免。知识罗列,缺少观点;自相矛盾;没有深度;没有系统性;没有新意;过于专业,类似专业论文。

衷心希望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之余,将所思所想的东西写成专栏文章,并投稿到CCCF。

silong.peng@ia.ac.cn

2016.10.04

 



博客感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1006631.html

上一篇:重塑科研人员的心灵 ―李国杰院士撰写的《科研五色石》读后感

22 应行仁 沈律 钱家骏 周健 罗民 徐令予 占铃鹏 魏焱明 马臻 武夷山 黄永义 邱趖 Editage意得辑 王德华 王成玉 邱嘉文 杨学祥 李胜文 赵鹏 htli xlianggg qzw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6]张坤  2016-11-20 22:05
 
深刻!好文章.
[5]杨学祥  2016-10-13 17:54
 
  
[4]王成玉  2016-10-9 23:54
 
拜读了,好!
[3]黄永义  2016-10-4 05:38
 
好!
[2]马臻  2016-10-4 03:5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4&do=blog&id=1005650
[1]岳雷  2016-10-4 00:46
 
   涨知识!
 
科研生活:不要把运气当做实力 精选

已有 13864 次阅读 2014-6-27 16:31 |个人分类:空闲时光|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运气 实力 第二次贫穷    推荐到群组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机会,我们也曾经因为一些机会而得到发展,从而迅速改变。但是我们还会发现,曾经很运气的一些人尽管发展了,最终还是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最终不是归于贫穷,就是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所有我们遇到的运气中,最大的莫过于时代的运气。由于时代的发展阶段,总有一些重要的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总有一部分人因此获益。在某些短暂的时间内,这些获益的人一度以为自己的实力很强,所以才有了很好的发展。事实证明,大多数人的获得只不过是运气的结果,而非实至名归的实力导致。在我们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人为或者非人为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造就了一批人,也因为这些所谓的机遇让那些没有实力的人最终现原形。

  远的不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经历了几个很鲜明的发展运气多发阶段。如刚改革开放之初的商品交易高潮,那是因为之前的商品交易过度封闭不活跃,导致商品交易的需求。一些下海经商的,投机倒把(时代用语,实际就是做小生意),走私的,一时间是社会显贵。这种机会并不需要所谓的实力,总有一些人能够得到这个机会,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之后遇到了我们国家金融领域改革的大戏,一批炒股的人获得了发展机会,一时间某百万层出不穷。每个人都为百万而疯狂,但是股市至今低迷。90年代开始的对外贸易激发了创业潮和加工贸易潮。这是工业生产力不断释放的结果。东莞、温州等一系列加工基地因此获得了时代机遇。再往后,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能源泡沫等,都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不少人因此获得了人生的第N桶金。文革教育带来的断层也在过去若干年让很多人都获得很好的社会发展机遇,走上更高的平台。

  在所有这些潮流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迅速崛起者并不需要很高的专业知识,只需要一个东西,就是胆量,就可以相对轻松的获得很多的物质财富。可是曾经的百万有的已经负债累累,有的锒铛入狱,也有的进一步进入另外一个潮流。能走到今天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人也终将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走入历史,曾经的穷人因为时代的机遇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得到了丰富的物质回报,但是他们终将迎来第二次贫穷。第二次贫穷并不是绝对贫穷,也并不是绝症,而是整个中国社会涅槃重生的社会代价。社会发展终将走入一个靠理性和实力发展的社会,才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否则最终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繁荣之后的大乱。土豪们(包括金钱土豪和科研土豪)的第二次贫穷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这是一个必然,如下理由是一家之言。

一、盲目的冒险导致失败;

 很多掘了第N桶金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运气和实力的差别,由于缺少理性思考的时间、能力和空间,他们总以为自己的实力更为强大,总会去碰下一次更大的运气。非理性发展的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赌场,只要不离开赌场,最终都会是失败者。这种更大的冒险往往带来巨大的风险,能力上的欠缺最终体现出其本质的弱点,于是在某一天,擎天大厦轰然倒塌,一切现出本色。这样的故事到处都是,不用举例。在科研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个时代的机遇给了很多人机会,但是我们误以为这是我们实力应得,于是我们开始做超出自己能力的课题,失败是必然

二、奢侈浪费导致失败;

 从过度的贫穷到相对过度的富裕,并不能直接带来人的素质的提高,很多土豪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奇怪,就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为自己得到的物质准备好相应的素质。他们不断的挑战人类奢侈的极限,甚至道德的底线。花钱容易,挣钱难。很多陷入赌博、吸毒等不法行业,最终将辛辛苦苦挣来的有限的物质挥霍一空。这样的故事遍地都是。我们很少听说一个暴发户重新进入课堂学习,很少看到暴发户去真心的做慈善和社会公益。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目标可能并不是值得推崇的目标,他们只有一种心态,炫耀自己的成功。这种炫富的心理的普遍性为中国所独有。他们之所以炫富,也来自于社会对于物质有一种集体的获得焦虑症,很多人羡慕,给了富人炫富的社会心理土壤。当然,这种炫富的结果一般都不会很好。

三、官商勾结导致失败;

 很多社会机遇需要奋斗才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这是个辛苦的过程,很多人吃不了那个苦,于是最便捷的路线就是权利和金钱的结合。最近反腐败的成果已经让我们看到很多人的所谓财富积累神话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类似神话的现实翻版。这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发展历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当其所以来的权力倒下的时候,就是财富开始消失的时候。这是一种虚假的成功,不是靠实力真正获得的结果。

四、团队的溃散导致失败;

 偶尔的胜利并不能带来最终的胜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可以同甘,不能共苦。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永远一帆风顺,当一个没有精神灵魂的企业遇到短暂的风浪之后,整个不团结的团队就会树倒猢狲散,一个个曾经歃血为盟的战友不断地走人,并且不断挖墙脚,直到所有的财富消耗殆尽。一个急功近利的团队不可能是一个能够抵抗风险的团队,也不会是一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团队,他们的信条中就是快,就是多,没有诚信,没有信仰,最终只有失败。

五、社会发展阶段的变更导致失败。

 社会不会停留在一个阶段上永远发展,发展有其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但是土豪们并没有足够的历史眼光来提前做好准备,当社会变革的暴风雨突然来临的时候,他们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应对这些变化,于是他们也不断地挣扎,但是对于历史发展的车轮来说,要淘汰的必将被淘汰,小小的挣扎只不过是螳臂当车,不会因为挣扎而活下去,最终就是失败。

六、二代的教育失败导致失败。

 非实力发展带来的最大失败是二代教育的失败。由于一切来得太快,土豪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更好的接班人,而是沉溺于物质的享受中。这种物质享受是人性的弱点,小孩子更没有能力去抵抗。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失败的二代的主要原因是失败的父母。而同样肯定的是,失败的二代教育终将毁掉辛苦所得

其实,不管是赶上了过去的机遇,还是未来即将赶上机遇,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机会,但是机会带来的永远都不仅仅是好事,这些机会可以看做是一场场的人性考试。我们是否能够经过这种考试,就看我们是否是在认真的发展,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让自己的实力与自己的拥有具有起码的等值地位,如果做不到,还不如没有遇到这种所谓的机遇。但是我们不能说必然失败的结局就一定是坏的结局,从历史来看,第二次贫穷是一个国家从盲目非理性走向理性成熟的必由之路。总有一些人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只要社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足够长的时间,人类才能学会从更长远来思考问题,不至于限于局部的焦虑。也许我们的下一代,甚至更下一代能够更加理性的生活,但是现在,我们依然处于非理性的疯狂中,但是非理性终归不是健康的,运气永远替代不了实力。

后记:文章里省略了事例若干,以免对号入座。

silong.peng@ia.ac.cn

2014.06.2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807255.html

上一篇:科研生活:重视稀缺再平衡
下一篇:科研:努力成为先驱而非先烈

57 魏武 武夷山 方唯硕 沈律 周健 陈楷翰 吕喆 李宇斌 赵斌 曹俊兴 黄永义 杨正瓴 张强 高建国 徐耀 刘四义 李万峰 李本先 张磊 许方杰 徐晓 张文增 文峰 闵应骅 马耀基 王伟 汪晓军 石锋 李伟钢 梅钢 孙杨 刘敏 赵帅飞 徐满才 郭宝奎 文双春 蔡正才 陈理 王荣林 王善勇 杨晓慧 彭真明 强涛 周高峰 唐小卿 wangqinling truth21ct louiexp JIANHUN zhouxingrong DJF510630 biofans jiareng ryshuiyb ybyb3929 Vetaren11 zhouguanghui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21]Happychase  2014-6-28 19:15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培养基,筛选出不同表型。但作为个人,需明白自己到底该追求什么。有时坚守就是一种胜利
博主回复(2014-6-28 23:34)说的好
hidden
[20]用户名  2014-6-28 18:10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19]陈志飞  2014-6-28 14:18
 
建议题目中把“科研生活”去掉,因为它跟内容关系不大。
[18]王晴  2014-6-28 05:29
 
顶一下!
[17]田圃  2014-6-28 04:18
 
很有道理。基本上所有的赌徒开始赢了几把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水平高,是赌神。最后的结局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疑问。
[16]梅钢  2014-6-28 04:13
 
运气确实不能算实力。
我记得有位博主介绍其课题组招人的时候看对方的科研成果,说1篇好的1区文章可能是运气好碰到好的导师、好的环境才发出来的,没有2篇或更多篇差点的2区文章有说服力。
[15]王孝强  2014-6-28 02:06
 
赞!
[14]汪晓军  2014-6-28 01:52
 
运气不是实力,但成功的要素中,机遇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结构越稳定,对运气的依赖就会少一点,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首先还是要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呢!
博主回复(2014-6-28 02:06)确实重要
[13]kingfield  2014-6-28 01:16
 
太对了
[12]cpcevilaxis  2014-6-28 00:03
 
这是历史的大势!!! 但终究会有一些个例!!!
博主回复(2014-6-28 02:13)一定会有。但很少
[11]文峰  2014-6-27 23:23
 
写的很好。昨天我也写了军事方面的帖子。第一批人靠胆量和冒险,但是成果很可能被第二批人给夺去了。
[10]jiareng  2014-6-27 23:12
 
说得非常好。国内的一些政策造就了这样或那样的机会,让运气降临到其实没有多少实力的人的头上。
反过来,也有不少有实力但没有运气的案例。博主对这样的事情,有何看法?
[9]赵涛  2014-6-27 22:42
 
从历史来看,第二次贫穷是一个国家从盲目非理性走向理性成熟的必由之路。每个人都努力让自己有第二次贫穷的机会,这个社会或许也会有进步。如若一直贫穷,大家都不奋斗,也必不是博主想要结果。
[8]bjpdoc  2014-6-27 21:37
 
整个国家都在人为制造少数人、少数地区的运气掩盖整体贫弱的实力,这就是各个领域大跃进的本质。
[7]徐耀  2014-6-27 21:04
 
总结得太好了。我单位的前任所长就是一个典型,抓住人才断层造成的机会迅速上位,政治野心和科研野心迅速膨胀,无视组织原则提拔任用干部,玩弄人才、盲目涉足新科研领域,现在已经快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了。
[6]youhoen  2014-6-27 20:00
 
加几个实例,证明一下吧。
.
[5]蔡新安  2014-6-27 19:32
 
如你所说,这些都是市场在自我完善调整的一个过程,我们目前就处于美国的60-70年代时期,未来的发展新的经济时代,经济围绕着科技转,中国现在市场上已经拥有了沸腾的资金,出口就是寻找创新的科技,风水轮流转,科技人员的春天来临了,我们也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博主回复(2014-6-27 19:47)有点这个意思
[4]明波  2014-6-27 19:32
 
运气要把握,实力要提升!
[3]陈波  2014-6-27 19:16
 
呵呵,大家水平其实都差不多,有几个有实力呢?
[2]cm903  2014-6-27 18:36
 
能抓住机会也是实力
博主回复(2014-6-27 18:46)当然
[1]方唯硕  2014-6-27 17:19
 
博主说得挺好。不过我认为能抓住机遇也算实力,不应该算运气,只有自己浑然不觉落到头上的机会才是运气。当然抓住机会不一定就能成功。
博主回复(2014-6-27 17:20)大多数算不上抓住,只是掉在了头上。真正抓住算是好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