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习近平的反腐败应学习清教徒运动

(2016-01-17 13:26:00) 下一个

中国习近平的反腐败应学习清教徒运动: 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

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運動(Puritan movement)

清教徒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清教徒運動雖然已經遠去,但由清教徒精神所凝成的現代文化,其許多重要方面,仍是當今社會的基礎。尤其是美國的共和政体制度,美國文化精神,都深受清教徒運動的影響。可以說,沒有清教徒,美國今天不會是這樣的社會面貌。羅斯福總統在紀念五月花號清教徒的演說上說:“三百年前到達此地的五月花清教徒,改變了這一塊土地的命運,也因而改變了這一個世界的命運。”

清教徒在旅途中所定的《五月花號公約》,奠定了美國憲政的基石。他們為了神之榮耀而立約,決心以推廣信仰為名,用更美善之秩序,籌建公民政体。

建立賓夕法尼亞州的清教徒維廉?賓爵士(他自英王查理二世手中得到賓州的土地權),作過如下論述:“全能神的榮耀和人類的美善,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政府是神所設定令人尊敬的組織……基于此,引入最佳保護基督徒和公民自由的律法,以防止所有放縱的和不公義的作為,使得神有神的權利,政府有政府的權利,人民有人民的權利。”

美國憲法中的各項基本原則,都体現了清教徒對聖經的理解。例如關于人權與自由,均源于神。人權之不容剝奪,乃因人的權來自神。自由的基礎亦在于神,《加拉太書》5:1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可見,基督的救贖,是人們尋求自由的策動力。

美國初期的迅速發展,直接得益于清教徒的信仰情操。社會學家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充分展示了清教徒嚴謹而高尚的情操,如何轉化並体現為一個國家立國的傳統和遺產。美國早期領袖的人格特質,都能見證清教徒新移民專誠、感恩、嚴格律己、敬天愛人。

清教徒工作倫理觀是以孜孜不倦的熱忱和信仰,用榮耀神的態度來完成每一件差事。“職業(Vocation)”這一概念,即發端于清教徒精神,Vocation含有宗教意義“召喚、神召”。在清教徒看來,職業亦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也是職業一詞的最初定義,因此每個人要努力盡個人的本分。

在經商營利活動中,清教徒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人有義務使財富增值。他們要求取之有道,聚集財富一定要符合公義原則,要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

他們以奉獻精神向社區回饋,創辦了哈佛等長春藤名校,以及無數私立學校、醫院、養老院、救濟院。今天的美國基金會林立,到處可以招募到義工、志工,這些都是以此種奉獻精神為基礎的。

美國的政壇人物,較少感染腐敗,這除了嚴格的法律與新聞自由的監督外,“服務的領導性”也是源于先賢的傳統。基金會精神與志工精神,更是值得普世效仿的公民社會的典範。

清教徒深信勤儉致富乃上帝嘉許的美德,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金錢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因此,在美國初期,不是聚斂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充滿熱忱,具有排除萬難爭取成功的非凡勇氣和信心,他們敢于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

英國著名的清教徒佈置道家約翰?衛斯理,精闢概括了清教徒的生活態度為:“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捐錢。”

*********************************************************

在教會的機構組成上,他們持加爾文的觀點,“教會乃由一切上帝所揀選的人所組成”。所有屬靈的職份都是平等的。

清教徒在長期的壓制下,看到改革無望,另謀出路。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船駛向美洲,前往新大陸尋找宗教生活的自由。十七世紀後,英國的清教徒運動漸趨衰微。

清教徒這個名稱,在1567年首次出現,原是個綽號,形容過分謹慎、無可指摘不作任何妥協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稱謂也算恰如其分。因為清教徒渴望完全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順服聖經的教導。

一,在教會組織上,清教徒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每個個体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職人員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二,在敬拜方式上,清教徒渴望一個簡樸、符合聖經的敬拜,以聖經代替己意來規範敬拜。

三,在教義上,清教徒將焦點放在人的重生和悔改上。重生帶來悔改,悔改使人遠離罪。這是聖靈恩典的作為,因信靠十字架稱義的應許稱基督為主。沒有這個過程,誠實的委身是不可能的。

四,在讀經解經上,清教徒採納了馬丁?路德的解經法,以基督為聖經的中心,認為聖經到處都是宣講基督。他們接受聖經字面的意思,以經解經,來認識聖經的一致性。他們不斷地、持之以恒地讀經,根據聖經的教導查驗教義的正誤。

同時,他們注重讀經與實踐相一致,因而清教徒具有很高的道德性。他們忠于神的話語,過與聖經教導相稱的生活。可以說,清教徒運動也是一個讀經的運動。

五,在敬虔態度上,清教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非常注重察驗個人的良知,強調培育屬天的心志,謹守敬虔之心。

很多清教徒用日記的方法在神面前記賬,認真地在神面前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清教徒努力活出持守律法,自我省察,有謙卑的信心和盼望、忍耐、悔罪、 禱告的個人生活。

六,在講道上,清教徒非常注重講道,深信聖靈的工作與權威,強調原文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這一位聖靈亦向我們啟示,教導人藉著聖靈的光照讀聖經。

方法上,最典型的是在講道與寫作中將內容系統化,通常每個題目有四大點,每大點有分題,分題下有小題,小題可能還會再分下去,好像一棵樹有無數的分枝。清教徒留下了大量的著述,許多是神學上最純正的靈修書籍。例如湯姆?華森的《系統神學》,幾乎每一頁都充滿了寶貴的屬靈真理,每一個段落都帶領我們與聖經裡的神面對面,可以說確是一部把信仰教義植入人心的傑作。

英國本土有組織的清教徒運動,在十七世紀消失。然而清教徒的著作卻長期地影響後代,並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偉大的基督教學者與傳道人。他們承先啟後,傳講同一真理。如十八世紀美國的愛德華滋,十九世紀中期的萊爾主教,以及近代英國的司布真和鍾馬田。

~~~~~~~~~~~~~~~~~~~~~~~~~~~~~~~~~~~~~~~~~~~~~~~~~~~~~~~~~~

清教徒運動及其影響

 

 

  
            文/嚴 行  
  引言:清教徒運動本質上是一場教會革新運動,是一場熱烈的、回歸聖經的運動。

 

 

 

 

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中,清教徒運動是一筆重要的歷史遺產,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總結與繼承。清教徒運動雖然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了,但這一運動所形成的文化精神,對後來的歷史發展影響至深,並使我們今天仍然受益。現在,當人類已經被時代趨勢推向後現代階段,社會的形態、思想、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革的時候,追溯清教徒當年的清正與熱忱,也許恰是我們今天諸多問題的一副解毒劑。

清教徒運動始末

正如錯綜複雜的歷史,起初似乎雜亂無章,而過後回溯卻發現,一切跡象都朝著歷史的走向發展一樣,清教徒運動,也是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醞釀與形成的一股時代潮流。

如果說印刷術的通行,英語聖經的出版,為清教徒運動提供了客觀條件,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為清教徒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麼,亨利八世因私人離婚要求被拒而與羅馬教廷決裂、開啟了英國宗教改革,則為清教徒運動揭開序幕。

在十六世紀出現宗教改革以前,羅馬天主教會嚴格控制著對聖經的詮釋權。古老的拉丁文是教堂做禮拜與誦讀聖經的唯一語言,民眾只能仰仗主教和教士的鼻息過宗教生活。1524年,丁道爾把新約聖經翻譯成英文,打破了天主教會對聖經的壟斷。丁道爾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位清教徒(Puritan)。

當普通人可以閱讀新約聖經之後,人們對照聖經的話語,發現了教宗和主教的佈道,同耶穌基督原來的聖訓大不相同,且教宗的權威與宗教儀式的繁複,沒有聖經根據。于是,一批教徒起來倡導教會改革,要求淨化(Purify)教會。他們對教會抱有一種清肅之志願,故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

英王亨利八世之後,瑪麗女王當權。她極力推動英國回歸天主教,並大肆殺戮宗教改革者,在歷史上留下了“血腥瑪麗”之名。大批宗教改革領袖逃亡至歐洲大陸,因而有機會與加爾文及其他歐洲之宗教改革領袖接觸。

伊莉莎白女王登基後,這些具有加爾文思想的流亡者重返英國,開始了清教徒的運動。他們主張合乎聖經的敬拜,力求教會的純潔,重視敬虔生活,反對沒有聖經依據的宗教儀式。

在教會的機構組成上,他們持加爾文的觀點,“教會乃由一切上帝所揀選的人所組成”。所有屬靈的職份都是平等的。

伊莉莎白女王提出了教會統一條例,即英國只能有一個教會——聖公會,清教徒亦只能在此教會內活動。這招致抱有宗教改革願望的清教徒不滿。而伊莉莎白所規定的聖禮儀式及教士袍服等事項,也引起了清教徒的激烈反對。1563年,清教徒力圖藉英國教會的立法機關,來通過改革計劃。但在二百多人投票決定中,清教徒以一票之差失敗了。

這期間,清教徒之中也產生了分裂,一部分主張留在聖公會內,以漸進的方式推行改革;另一部分則持激進態度,要求立即建立一個合乎聖經真理的教會,這些人被稱為分離派。其後由此產生了新教的一些宗派,如浸信會、長老會、公理會等。

伊莉莎白以高壓手段,禁止脫離聖公會的清教徒進行活動。1593年,國會通過法令,信徒不得私自聚集,一經查出,立即驅除出境。大批清教徒再度流亡歐洲大陸。他們在宗教環境較為寬鬆的荷蘭立足,並且發展迅速。

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位,清教徒向他呈上訴求,希望改革教會。但翌年召開的聖公會與清教徒會議,除了准許新譯聖經外,其它改革條款全部拒絕。清教徒的政治生涯不斷受挫,任何抗議都被否決,被英國歷任的君王迫害約一個世紀之久。

清教徒在長期的壓制下,看到改革無望,另謀出路。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船駛向美洲,前往新大陸尋找宗教生活的自由。十七世紀後,英國的清教徒運動漸趨衰微。

清教徒精神及歷史意義

清教徒運動本質上是一場教會革新運動,是一場熱烈的、回歸聖經的運動。推動這一運動的清教徒,是一批清心愛主的人。

清教徒是對信徒的一種統稱,而不是一種派別,体現的是一種共同的態度,共同價值觀。

清教徒這個名稱,在1567年首次出現,原是個綽號,形容過分謹慎、無可指摘不作任何妥協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稱謂也算恰如其分。因為清教徒渴望完全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順服聖經的教導。

一,在教會組織上,清教徒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每個個体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職人員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二,在敬拜方式上,清教徒渴望一個簡樸、符合聖經的敬拜,以聖經代替己意來規範敬拜。

三,在教義上,清教徒將焦點放在人的重生和悔改上。重生帶來悔改,悔改使人遠離罪。這是聖靈恩典的作為,因信靠十字架稱義的應許稱基督為主。沒有這個過程,誠實的委身是不可能的。

四,在讀經解經上,清教徒採納了馬丁?路德的解經法,以基督為聖經的中心,認為聖經到處都是宣講基督。他們接受聖經字面的意思,以經解經,來認識聖經的一致性。他們不斷地、持之以恒地讀經,根據聖經的教導查驗教義的正誤。

同時,他們注重讀經與實踐相一致,因而清教徒具有很高的道德性。他們忠于神的話語,過與聖經教導相稱的生活。可以說,清教徒運動也是一個讀經的運動。

五,在敬虔態度上,清教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非常注重察驗個人的良知,強調培育屬天的心志,謹守敬虔之心。

很多清教徒用日記的方法在神面前記賬,認真地在神面前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清教徒努力活出持守律法,自我省察,有謙卑的信心和盼望、忍耐、悔罪、 禱告的個人生活。

六,在講道上,清教徒非常注重講道,深信聖靈的工作與權威,強調原文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這一位聖靈亦向我們啟示,教導人藉著聖靈的光照讀聖經。

方法上,最典型的是在講道與寫作中將內容系統化,通常每個題目有四大點,每大點有分題,分題下有小題,小題可能還會再分下去,好像一棵樹有無數的分枝。清教徒留下了大量的著述,許多是神學上最純正的靈修書籍。例如湯姆?華森的《系統神學》,幾乎每一頁都充滿了寶貴的屬靈真理,每一個段落都帶領我們與聖經裡的神面對面,可以說確是一部把信仰教義植入人心的傑作。

英國本土有組織的清教徒運動,在十七世紀消失。然而清教徒的著作卻長期地影響後代,並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偉大的基督教學者與傳道人。他們承先啟後,傳講同一真理。如十八世紀美國的愛德華滋,十九世紀中期的萊爾主教,以及近代英國的司布真和鍾馬田。

清教徒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清教徒運動雖然已經遠去,但由清教徒精神所凝成的現代文化,其許多重要方面,仍是當今社會的基礎。尤其是美國的共和政体制度,美國文化精神,都深受清教徒運動的影響。可以說,沒有清教徒,美國今天不會是這樣的社會面貌。羅斯福總統在紀念五月花號清教徒的演說上說:“三百年前到達此地的五月花清教徒,改變了這一塊土地的命運,也因而改變了這一個世界的命運。”

清教徒在旅途中所定的《五月花號公約》,奠定了美國憲政的基石。他們為了神之榮耀而立約,決心以推廣信仰為名,用更美善之秩序,籌建公民政体。

建立賓夕法尼亞州的清教徒維廉?賓爵士(他自英王查理二世手中得到賓州的土地權),作過如下論述:“全能神的榮耀和人類的美善,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政府是神所設定令人尊敬的組織……基于此,引入最佳保護基督徒和公民自由的律法,以防止所有放縱的和不公義的作為,使得神有神的權利,政府有政府的權利,人民有人民的權利。”

美國憲法中的各項基本原則,都体現了清教徒對聖經的理解。例如關于人權與自由,均源于神。人權之不容剝奪,乃因人的權來自神。自由的基礎亦在于神,《加拉太書》5:1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可見,基督的救贖,是人們尋求自由的策動力。

美國初期的迅速發展,直接得益于清教徒的信仰情操。社會學家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充分展示了清教徒嚴謹而高尚的情操,如何轉化並体現為一個國家立國的傳統和遺產。美國早期領袖的人格特質,都能見證清教徒新移民專誠、感恩、嚴格律己、敬天愛人。

清教徒工作倫理觀是以孜孜不倦的熱忱和信仰,用榮耀神的態度來完成每一件差事。“職業(Vocation)”這一概念,即發端于清教徒精神,Vocation含有宗教意義“召喚、神召”。在清教徒看來,職業亦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也是職業一詞的最初定義,因此每個人要努力盡個人的本分。

在經商營利活動中,清教徒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人有義務使財富增值。他們要求取之有道,聚集財富一定要符合公義原則,要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

他們以奉獻精神向社區回饋,創辦了哈佛等長春藤名校,以及無數私立學校、醫院、養老院、救濟院。今天的美國基金會林立,到處可以招募到義工、志工,這些都是以此種奉獻精神為基礎的。

美國的政壇人物,較少感染腐敗,這除了嚴格的法律與新聞自由的監督外,“服務的領導性”也是源于先賢的傳統。基金會精神與志工精神,更是值得普世效仿的公民社會的典範。

清教徒深信勤儉致富乃上帝嘉許的美德,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金錢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因此,在美國初期,不是聚斂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充滿熱忱,具有排除萬難爭取成功的非凡勇氣和信心,他們敢于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

英國著名的清教徒佈置道家約翰?衛斯理,精闢概括了清教徒的生活態度為:“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捐錢。”

從美國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神大大地賜福給清教徒及他們的世代。

今天的社會,物慾橫流,功利型個人主義泛濫,傳統日漸衰微,教會及信徒極需清教徒精神來匡正。清教徒所留下的大量著作,是現今黑暗混亂中的明燈。向清教徒回歸--清心愛主,高舉聖經,嚴謹生活,火熱事奉,不計代價──這已成為今日所迫切之事。□

http://www.oc.org/big5_txt/bh0018/theimpactofpuritanism-yanxing.htm

作者來自中國,長期從事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工作,目前在多倫多華人福音堂事奉。□

**********************

清教运动

  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

清教运动简介

清教运动
清教运动
  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取消主教制,采用长老制,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教区独立,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教徒主张人人去读圣经,直接领悟上帝的“启示”,实际上反应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愿。因此,他们要求废除国教实行的主教制度,取消主教从中干预教徒与上帝的“交流”。  清教明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张,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封建斗争的现成的思想武器。

请教运动的起始与结束

  在中国和苏联史学界,一般都认为,英国清教运动起于16世纪中期,清教思想远于加尔文主义。23 因为“清教徒实质上就是英国的加尔文教徒”。24 西方学术界也有许多学者持此观点。  但是,由于人们对清教概念的理解不同,所赋予清教徒的内涵不同,兴起的时间和思想渊源也不同。有人认为,早在加尔文主义传入之前,清教主义已经在英国存在并发展起来,因为15世纪末英格兰就出现一个要求改革天主教会的团体,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的决裂推动新教进入英格兰,16世纪中期加尔文主义快速传播开来,到1570年已相当流行。清教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了。25 另有人认为,“英国清教主义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始于亨利八世的16世纪30年代”26。最初,国教徒和清教徒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二者都来自加尔文主义。 “但是,当清教徒反对那些呆板的仪式而国教徒却坚持之时,他们心中正在发展的自由主义思想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结果:双方都开始摆脱加尔文主义那十分僵化的思想和宿命论。”27 他认为,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与14世纪威克里夫的思想不无联系,“虽然我们不能说前者源于后者,但我们可以认为,那已经觉醒的古老信念将激励人们去推翻劳德和查理一世”。28 上述说法都属把清教与宗教改革联系在一起的观点。  也有人认为清教思想主要不是源于宗教改革。他们认为,“清教徒并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宗教改革团体”,他们不是理性的发明者,清教思想与文艺复兴的联系比与宗教改革的联系更紧密。29 这种观点认为,正是基督教人文主义对16-17世纪的清教思想产生了影响,其特征之一就是17世纪的清教徒思想仍保留着伊拉斯莫斯(按:伊拉斯谟)信徒的理想和方法。30 他们认为,后来被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清教徒”理论的思想正是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清教徒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高举改革的旗帜在内战和大空位时期(按:查理一世被处死到查理二世上台之间的时期被称为“空位时期”,即Interregnum)为所欲为。31 有人考证清教徒起源的时间时认为,清教起源“虽然要远溯到14世纪的威克里夫时代,但Puritan一名词的正式出现史册却晚到16世纪的后半叶。据16 世纪英国史家J. A. 弗劳德所着的16世纪之‘英国水手’一书中说,‘余最初见Puritan这一名称,系于1558年之文献中’……”32  由此看来,清教思想源于宗教改革还是文艺复兴是分歧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欧洲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二者都视反对封建神学和神权为己任。但二者毕竟有差异。比如,在宗教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主张回到传统的原始宗教去,而宗教改革各派却提出了新的宗教伦理。当然,人文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英国确有相当影响,尤其在大学课程和教育学中较突出。33 但人文主义的某些思想已渗入某些宗教改革理论之中,因此,应该说清教的主要思想源流是宗教改革。

清教徒神学有八大特色

  1.清教徒运动首先是一个宗教运动。尽管清教徒运动影响到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每个清教徒而言,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我们当怎样行,才能得救?清教徒首要的目标就是按照圣经净化教会,消除英格兰专制君主对教会的干预和控制,使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圣经和良心自由地敬拜上帝。因此,清教徒在教义和释经方面都有大量的神学着述,成为后来基督教的瑰宝。  2.清教徒运动是一个道德运动。清教徒具有极强的道德意识,他们把何谓善,何谓恶视为最重要的问题,把生命视为持续不断的善与恶之间的争战,人或者是站在上帝这一边,或者是站在撒但这一边,绝无中间立场。克伦威尔深信,国家的伟大在于国民的敬虔。“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清教徒注重婚姻和家庭,特别强调淫乱的罪恶性。清教徒强调勤劳和节俭,自立和自尊。清教徒男人以敬虔、诚实、持重、勇敢而着称,清教徒妇女则是以虔诚、贞洁、贤淑、简朴而着称。  3.清教徒运动是一场改革运动。清教徒绝不因循守旧,他们根据上帝的圣言不断地改革自身,他们呼吁作家长的要不断改革家庭,作牧者的要不断改革教会,从政的要不断改革国家。他们呼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首先使自己成为实现上帝旨意的器皿,然后致力于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积极行善,消除不义。因此,教会的每次复兴和改革,都具有清教徒的色彩。  4.清教徒运动也是一场国际运动。英国清教徒领袖多数都曾游历欧洲大陆各国,清教徒不仅有来自圣经的崇高的异象,他们也有广泛的视野,突破了民族、国家、地域、历史的疆界,博采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清教徒神学也是入世的。  5.清教徒运动一直是少数派运动。很多时候遭受迫害。有一段时期,清教徒领袖进出监狱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精神上的魅力、道德上的卓越和学术上的精湛,使他们在社会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也不怕孤军奋战。上帝的工作是从少数敬虔的人开始,甚至是从一个人开始。圣经中甚至明确地说:“你们当在耶路撒冷的街上跑来跑去,在宽阔处寻找,看看有一人行公义、求诚实没有?若有,我就赦免这城”。因此,清教徒经常感叹的并不是教会和社会的败坏,而是时时省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软弱,定意从自身做起,寻求上帝的怜悯,自觉担任教会和国家的守望者。  6.清教徒运动也是一场平信徒的运动。清教徒牧者绝没有把自己禁锢在学术的象牙塔内,没有以宗教精英自居,他们最大的热情就是向民众教导上帝公义的律法,传讲恩惠的福音。他们每周都深入探访教区的各个家庭,帮助、督促家长带领家庭敬拜和教理问答,使平信徒在文化、道德和宗教上不断精进,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基督的精兵。因此,清教徒运动就是一场敬虔的大学教授所带领的运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既是英格兰清教徒的摇篮,更因为清教徒在学术上的追求开始超越欧洲大陆更古老的大学,成为国际性的着名学府。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是移民北美的清教徒创建的。北美一位清教徒向马撒诸塞殖民地的总督写信说:“假如大学消失了,教会也不会存续很久。”对于清教徒而言,要把自己还没有辨别力的孩子送给不信主的人去教育,乃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清教徒无论到哪里去,都兴办基督徒学校,想方设法使后代接受合乎圣经的敬虔教育。  7.清教徒运动是一场圣经运动。对于清教徒而言,圣经之外,别无所爱;圣经之外,别无所恨;圣经之外,别无所为。“ 牧师的讲道非常投入,常常是汗流浃背,讲道完之后不得不更换衬衫。他们立志以圣经为绝对的客观的超验的至高标准来规范自己,改变自己,而这与当今那些对圣经似懂非懂,却动辄就要怀疑圣经、批判圣经的所谓的基督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8.清教徒运动也是政治和经济运动。当时英格兰教会处于专制国王的辖制之下,清教徒对教会的改革自然涉及到政治的变革。并且,清教徒神学注重公义和自由,清教徒神学本身就是基督教在残酷的政治逼迫下所流露出的芳香四溢的橄榄油,给全世界一切热爱真理的人带来鼓励和滋养。清教徒神学也是在政治和宗教逼迫的烈火中和铁锤下锻炼出来的利剑,他们绝不会像当今某些自诩敬虔的教会人士那样,把政治与宗教截然分开。  没有政治上的自由,怎能有宗教上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假如一般公民都没有聚会的自由,基督徒怎能享有聚会敬拜的自由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因此,他们不仅在宗教领域,为教义、敬拜和治理的纯正而迫切祷告,百折不挠;同时也为了政治上的自由揭竿而起,艰苦奋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把肆行专制的君王推上了断头台。因此,清教主义被称为是”圣徒与英雄“的宗教。  清教徒注重公义和自由。尤其是个人良心的自由。不管是国王,还是教会,都不得辖制个人的良心。每个基督徒都应当是神学家,也应当是政治家。因此,在清教徒所设计的课程中,法律和政治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会和大学应当为社会培养富有正义精神的法官和政治人才。如果那些敬畏上帝的人不去关心公众之事,就会任凭那些邪恶之人横行霸道,独断专行。更为宝贵的是,清教徒神学家深入农村宣教牧会,很多着名的清教徒传道人几乎终生在偏远的乡村传道牧会。因此,历史学家指出,”若是没有清教主义,英国农民始终还在异教的黑暗之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