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解读纳税人的钱 1

(2015-10-19 09:47:33) 下一个

施一公在屠呦呦座谈会上的言外、言下、言内之意

已有 5591 次阅读2015-10-18 14:09|个人分类:书归正传|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屠呦呦得奖后,官方举行了一次级别很高的座谈会,很多人说了话,虽然之前关于青蒿素贡献方面有争议,可是大多数与会者表达了真诚的祝福。而那位本来今年CCTV说应该得诺贝尔奖的施一公教授(最后的得奖人名单瑞典人弄错了?)却在装作“祝贺”之余发了山西老陈醋般的言。

  除了酸醋的味道外,坊间皆曰其发言其实臭不可闻,可是大家也不去揭穿这样的真面孔,所以居然也有人这来自清华大学的祝贺很真诚。

  完全谬矣!这里试着做一言外之意的解读,还望大家笑纳。施的原文在【】中。

 

  解读施的第一层意思:

  屠老太太当年做出的工作似乎也不太容易,而今天我们的条件好多了,我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就买了N多昂贵的美国仪器、美国试剂,而且领导也发给我很多经费(主要是直接拨款,我的项目不需要进行同行评议),我的手下工资也在清华里高高在上,所以他们肯定能做出更好的工作。不过,屠老太太当年以身试药的傻事儿我们是绝对不会干的——条件不同了嘛。其实,屠老太太四十年前做的事情,早过时了。现在的评价标准是看naturescience上的论文,这个我们不缺,而说实话,屠老太太这些方面比我们差远了,连我学生的学生发表的零头都不如。她干了四十多年才混了这么个奖,挺可怜的,我们肯定不用等那么久。我的非常多的学生正拿着高额经费和高工资坐板凳呢,且我的人屁股下面的板凳都是温的,我本人的板凳当然更舒服些,副校长、院士嘛!坐冷板凳怕是屠老太太这样的傻子才会去干的事情。

 

  施的原文:一,屠老师获奖的工作是在40多年前完成的,在当年的环境下,科研条件一定是极其艰苦,科学家甚至亲身试药,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今天的情况与当年大相径庭,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埋头专业、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

 

  施的第二层意思:

  本来CCTV10月3日新闻联播就我的科研给播了4分51秒,预告我能得奖,我才应该成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下稍微有点尴尬,老太太的光亮似乎要把我的给遮住了,尽管她要官衔没官衔,要经费没经费,可是居然有个不开眼的“诺贝尔”。

  但,中国的科研评价标准绝不能因为这老太太四十年前的成果得了奖就改了,就不看naturescience了,光看实际价值和效果那可不行!我们的大论文,在高级期刊发表其实更适合今天的中国,有些人说因为屠老太太诺贝尔了,以后就不要再SCI了,我绝不允许,我们整个团队还要靠这个糊弄高层领导呢。

  集体攻关在老太太以前的时代可以,今天清华大学也给我配有一个巨大团队,有大楼有大项目,可是我们就做基础研究,也要弄一堆人集体做工程一般地解析各类蛋白结构!我的人还要占据中国生命科学的制高点呢,我可不能让一句“基础研究不需要大团队”就遣散他们,这一点上我难得的和老太太保持一致,她筛药要一堆人,我写论文也要更大的一堆。

  我做的研究其实比弄出解救万民于水火的青蒿素类药物还重要,至少一样重要,不能因为屠老太太得奖了,就消减我们的经费,屠老太太这辈子好像只得过外部的一个13万元的项目,我这里则有几十个亿,这些经费当然是我应得的,而且不能给一次就拉倒,要连续不断地给我,哪年少了都不行!!

  屠老太太的贡献可以用药效来衡量,我们就用论文,这一点要有所区别。评价我不能用屠老太太的模式,如果要用屠老太太的标准评价我们写论文的人,我和我的人就都完了。

 

  施讲的原文为:二,听到这个消息,既激动,又担心。一方面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大家过度解读获奖、走极端。中国是个大国,应该实事求是地允许多种科技评价标准存在,不能一刀切,不能从一个单一模式走到另外一个单一模式。

  青蒿素这样的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课题是集体攻关,过去适合,也许到现在还适合,这和基础研究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领域,不能要求以SCI文章或影响因子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就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板指标去评价,这事实上是在束缚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中国今年获得了药物开发的诺贝尔奖,就立即出现论调认为中国的基础研究不重要了,如果是这样,就叫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中国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以我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中国要允许多种科研评价并存,要实事求是,要根据不同的领域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

 

  施的第三层意思:

  屠老太太是得了诺贝尔奖,可是不已经老了嘛,我还年轻,来日方长,以后中国生命科学还是我说了算。我一定会把更多的经费花出去,我手下的人年薪100万早就不够了,我再招人就得年薪300万了,希望国家给我更多更大的权力和经费,得让我够花。

  你们别觉得屠老太太得了个本来应该我得的诺贝尔奖就心安了,我不得,中国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就不算有,我一定要得、一定会得,虽然也可能40年以后。即便我不得,国家也会继续支持我。中国崛起真的要靠我呢,你们都给我记牢喽。

 

  施讲的原文为:三,屠老师1930年出生,今年85岁高龄,您代表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对世界、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接力棒已经到了年轻一代人的手上。我相信,中国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不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厚望。

  尽管如此——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中国的崛起真正到了居安思危的时候。即我们再拿几个诺贝尔奖、再取得几个大的科技突破、再出现几个重大新药创制,即便到了那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民族来讲,也都是应该的。我们目前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们做得更好。

 

  屠呦呦在讲话中提到:“一直到现在,抗疟的机理也并没有弄清楚,清华大学有一位周兵同志,他也很努力的在做。我获拉斯卡奖回来以后,他也开了会,组织很多单位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够获得经费支持来继续工作,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今天院长在这里,周兵同志还是很努力的,你回去之后再考虑考虑。

 

  施在三段话中未说到的一层意思:屠老太太还提什么我们学校的周兵,想张嘴给他要一些研究青蒿素的经费,我呸!老太太虽然明点了我的头衔,让我支持青蒿素研究,我却连理都不会理,一分钱都不给,到底我是校长还是你屠老太太是校长?你不过是得了个发错了的诺贝尔奖而已,还是我说了算。我自己的人还要做更重要的工作,发更多的SCI论文,继续naturescience,你们做所谓青蒿素的机理算啥?比起我的工作来,那就是高阶无穷小了,一边待着凉快去吧。

 

  我们这高薪高地位引进的算是什么人呀!

 

  屠呦呦的发言原文:

  2015年的诺贝尔奖是属于中国的荣誉,同时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和认同,这是一个较高的认可。因为去年“十一”(编者注:此处系口误,实际是今年101日哈佛医学院授予屠呦呦阿尔伯特奖),美国的大学要给(我)一个奖,我是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没有去。(今年)一下子公布了(诺奖)这个消息,所以对我来说也是比较突然的。

  这个工作,回忆当年,中医研究院的团队为发现青蒿素所做的艰苦奋斗,是令人感动的,因为那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全部的研发团队大协作,努力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生产和临床(试验),解决了当时国内外大量的工作没有得到结果的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抗疟研究为人类健康贡献了来自中国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研究而来)的青蒿素,这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

  由于(疟疾)产生了耐药性,尤其是在越南战争的时候,这个病的死亡率远远胜过战死的数目,所以当时美国也好、越南也好,对这个问题(都感到)非常着急。

  美国当然出大力来做工作。越南和我们是兄弟,所以他们总理就提出来,希望我们(中国)帮助他们。(当时)军科院牵的头,后来有七个省市联合起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实际上中医药也做了工作,但是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是1969年接受的任务,那时候,我们中医研究院是全部搞文化大革命,全部工作都停止了。但是后来“523办公室”的领导跟我们领导说,这是一项重要的、时间很紧迫的军工项目,所以后来就接受了,让我负责组长的任务。

  当然,那时候在“文革”时期,大家都不敢试了,都整体“搞革命”,有这个政治的(科研)业务也是很幸运的。但难度是,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到底从何着手?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我考进北大去的时候是1951年,后来又变成北医的药学系,毕业以后,1955年中医研究院刚好兴建,我就到这个单位,后来又学了两年半的中医。

  这样一来,通过国家的培养,中西医学科能够有机会结合,我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基础来接受这项任务。但是,我当时(需要)考虑怎么做。(我决定)还是从中国的传统医学来找,还有人民来信、民间的方药,我大概找了200多个药,所以最后有2000多味中药。

  因为那时军科院为主的(研究团队)也搞了很多,后来得到了640味药为主的一个油印册子。我当时给“523办公室”汇报了,也请他们作为参考,因为当时他们已经觉得无药可做了。我们做也是难度很高,做出来不太理想。后来一直再反复研究,才(最终)通过。

  东晋时期,(也就是距今)一千多年前,有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青蒿一把,加水研磨一下,压出来的水喝下去。后来回想我们当时一般中药都是用水煎一煎,就考虑到为什么这么来处理这个药?我们就考虑,可能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一个提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成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一个品种的问题。

  菊科是个很大的科,蒿属是个很大的属。大概公元340年,(那时)我们的老前辈是不可能用植物来确定品种的,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确定了一个证明,那就叫Artemisia Annua,就这一种,到目前为止也只有这一种含有青蒿素。

  早期的青蒿、5月的青蒿根本没有青蒿素,因为从植物来说,它体内没有合成青蒿素,就是大量的青蒿酸,都有品种的问题,有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采收季节的问题,更多的是提取方法的问题。

  从这四个方面反复实践以后,(我们)最后才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部位,这个部位能够抗疟,有百分之一百的抑制率。其实青蒿一大部分都是杆,这个杆根本不含有青蒿素,只有很少的一点,叶子才含有青蒿素。

  所以后来,我们用乙醚来提(青蒿素),因为乙醚的沸点比较低。但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用醚提出来的杂质还是比较多的。有酸性和中性两个部分,酸性部分是没效的而且有毒性,所以去掉酸性部分,留下来的中性部分,这才是达到100%的疗效。

  而且,时间一般是夏秋这个时候,在青蒿体内就产生了青蒿素、青蒿酸等等。经过反复试验,才把古人的话变成了我们的试验方案。

  因为很多年没做出来工作,大家就对鼠疟、猴疟能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的疗效有了怀疑。这个做出来以后,我们也都向“523办公室”汇报,那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停了,但这个项目要开展一些内部的会议,其他一些同志也都参加,也不保密。

  讲了以后,“523办公室”就下令,你们做的药比较好,今年必须到海南临床去看一看到底效果如何。

  可以说,(“文革”期间)所有的工作(都)停了,药厂也都停了,根本没有谁能配合你的工作。所以我们当时只能(用)土法,这个就不细讲了。

  (大家)加班加点,还有上临床也要做比较多的合作。对于病人的安全,那时候也有些不同的看法,因为毒性也没做到很细。

  假如说这一年不去临床,我们的工作就不好进行了,又耽误一年。这是军工项目,所以我给领导写报告,(说)我们愿意亲自试服,还有两个同志,有三个人到医院里来做临床方案,做一个探路(工作)。

  最后也证明,(这个药)没有什么毒性,而且我们三个人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第二,可能有增加药量的可能性,加大剂量,再做人的临床试服。所以,这一年我们就拿下了30例,疗效还是挺好的。这是第一次的专业问题,所以拉斯克奖提到,中医研究为什么三个第一?这就是说,谁先拿到百分之一百的抑制率,谁先上临床等等。从这些角度(来看),他们确实后来做了很多调查研究,所以这个事,我为什么这样来讲呢,因为平常没有机会来接触,可以让我发言,我衷心感谢大家为诺贝尔奖开了这么一个会,但是我也愿意把这个过程稍微的说明一下,让大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回来以后,我们就要汇报,每年都要汇报,上临床以后都要开会,我就报告30例的结果,很震撼,很多单位都想做这件事。那很好,大家都来做。比如说资源的问题,青蒿素,云南、山东有些资源。资源好了,条件也可以简化一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逐步解决)。

  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时候,我们回来以后,有30例的基础,心里比较踏实了。一方面要进行化学的工作,(研究)这到底是什么化合物?

  因为原来抗疟药不是没有,中药传统是用常山比较多,这个药不是没有效,但是它毒性比较大,吃下去要呕吐,没有办法派上用场。奎宁、氯喹等这一类都产生耐药性。所以我们就已经做了一些初步的化学结构,分子量、熔点啊、还有四大光谱等都做了一些分析。(另)一方面,就来分离提取有效成分,这个过程也是很艰苦的。后来,大家也都找到了一些固体。从海南岛回来以后,(大家)更努力的来做。

  后来就分离出青蒿素了,青蒿素其实(对)抗疟疗效是百分之一百的。青蒿素这里面也曾经出了一点问题,为什么呢?拿去以后,疗效不是很理想,这就是有问题的,所以就把海南岛带去的片子寄回来,看一下是什么问题。

  因为纯度是没有问题的,百分之一百的,问题在这里:片子用乳钵压都压不碎,因为这时候我们剂型室根本没有参与“523”的工作,他们就把这个拿给人家去做,可能这个时候就出了问题了,这个时候你要是再耽误就不行了,又是明年的临床时期了,所以我们后来马上就说,青蒿素结晶装到胶囊里面去,我们的副所长马上赶到海南,做了几例,确实疗效是百分之一百。那么这个化学也已经定性了,说明这就是青蒿素的结构。到了后面,整个“523”大集体,大家也做了很多,一直把这个药,最后做了上千例,我们自己单位就做了五百例。按现在新药评审不需要做那么多,后来大家做了几千例。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召开科学大会,我去领奖状,是因为我们的科技组——中医研究院里我的组得了这个奖,我作为组长就要上去,这个奖状现在还在那里。

  1982年,就领了一个发明奖,我们是第一单位,因为那时候写了六个单位,但是中医研究中药所是放在第一,我就去把这个发明证书领回来。

  所以一直到1981年,WHO也了解了这些情况,要求卫生部在中国召开首次的青蒿素国际会,他们来了7位专家,英国、美国、法国,我们就全部做了报告。他们确实还是很赞赏,说中国人能够用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找出来这么一个特色的抗疟新药,而且结构完全是新的,所以他们对我们表示祝贺,而且他们说青蒿素不是一般的,是增加了一个抗疟新药,它的化学结构还有作用方式都和以往的抗疟药不一样,这些专家就说这个药今后的发展前景都比较好,而且可以由此推出来新的抗疟药。

  1981年离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到现在,这次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今年的事。这个领域大家可能也都不太知道,我后来写了一本书,大家有兴趣可以看。

  所以我就说,诺贝尔奖是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全面认可,是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这个奖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荣誉,是“523”当年大家共同工作的同志们的荣誉,所以我觉得这一次,我这样想,这个也说明了毛主席说的,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说明确实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用现代科学(进行研究)。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有很多新的手段,假如能够两者结合起来,还会找出来一些新的(药物)。创新的问题,肯定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觉得,这次诺贝尔奖也给我们一个新的激励,我们这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自己的优势,古为今用,所以我也在这里呼吁,这个单位很多领导我很感谢,大家多方面的支持,对医药有兴趣的,还可以(在)这方面做些努力。因为现在确实病比较多,健康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当然,也不是说只有搞中药才能为人类健康服务,因为疟疾是很严重的问题,假如说要是问题泛滥,确实是不得了的。那么现在来讲,因为有些东西很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WHO提出来,他们要联合用药,尽量不要产生耐药性。

  我现在年纪都已经大了,但是也会为这些事情担心,确实联合用药还是存在问题,联合用药并不是说随便加在一起就可以的,已经产生耐药性的药弄在一起更会有问题产生。

  青蒿素是一个全新结构的药物,而且它的优势是活性比较强、毒性比较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这些年并没有很好地组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一直到现在,抗疟的机理也并没有弄清楚,清华大学有一位周兵同志,他也很努力的在做。我获拉斯卡奖回来以后,他也开了会,组织很多单位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够获得经费支持来继续工作,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今天院长在这里,周兵同志还是很努力的,你回去之后再考虑考虑。

  一个新药只有将机理搞清楚了,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也还在做一些工作。因为自身免疫病也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协和(医院)追我追得很紧,我希望能够尽快做出来。

  一个代表性的是红斑狼疮。其实我也申请了专利,也做了一些工作,就快要上临床了。协和这几年还是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最后没有继续,因为经费成问题。

  我的专利也快要没几年了。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呼吁。清华的周兵,他也不是(做)医药的,但是他很努力。

  那么我这次得奖,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我们国家要深化体制改革等等,正好诺贝尔奖来了,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零的突破,很多年轻同志怎么发挥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实力,形成新的激励机制,这是我的心愿。

  我已经老了,新生力量是很重要的,不光是医药领域,各个领域都会有创新的。前天,北大——我的母校的校长带了好多年轻同志去看我,昨天晚上清华也去了。(其中)有一个可能是学生会主席,都是很年轻的(同学),他们根本都不是学医药的,毫不相干。可见,年轻人现在也是在(力争)图强,努力争创高峰。(我希望)咱们这个诺贝尔奖,成为一个新的激励机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EwNjY2MA==&mid=211085009&idx=2&sn=5d6d7351ccc490e7159500c6cbd10b1a&scene=1&srcid=1017XsbCMHFZ3YQkndBwQkfv&key=b410d3164f5f798e7a58115a54026b01e324ef83da0cebea4a193629d2aa58c16d9d62d06ad39f2789c18d43f997a155&ascene=1&uin=MjE1Nzg0ODkxMA%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2BywW0HP7Qjy64aUDVBzhiH6Lustt2ucfh%2BLhcbTUOJFo5YzPHkCDcNbdUpnaiNc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2920-929012.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燕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清华施一公校长: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明年必能再下一城

51周健蔡小宁吴飞鹏刘洋曹广福褚昭明汪晓军王又法李传亮杨正瓴蒋永华李学宽王涛侯成亚戴德昌张卫张能立张铁峰李永丹李毅伟董江红吴国清徐世文李东风石磊田义军赫荣乔刘学凯张叔勇陆俊茜元云芬范秀山刘艳红张忆文刘波赵美娣陈奂生wangqinlingzhouwangpubiofanshtlilianghongzewatercoldjunsonleeypxinhuaihain12345ychengweiN2N2yf9988qinzhong者仁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5 个评论)

[85]李学宽 2015-10-19 23:51
 
对评论的回复好像比博文本身还要精彩、锐利
[84]韩枫 2015-10-19 23:46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施一公屠呦呦座谈会发言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3906&do=blog&id=929407
[83]侯成亚 2015-10-19 23:24
 
关键是11公们赶快弄个诺奖。那样,什么都好说;不然怎么都不好说。
[82]zhongjieda 2015-10-19 23:15
 
你用媳妇揣摩婆婆的心态来解读施一公,是极具娱乐性滴。
[81]zhongjieda 2015-10-19 23:15
 
你用媳妇揣摩婆婆的心态来解读施一公,是极具娱乐性滴。
[80]者仁王 2015-10-19 22:59
 
哈哈哈哈

解读得尖锐,不愧是‘赵燕’。呵呵

屠和施的矛盾体现两种科研体制的对立,赞美屠的成功,就是质疑施自己的科研方式。让施说违心话,学者当就了官场日浅,脸子还是放不下,那话儿也就不是滋味。呵呵

哈哈哈哈哈
[79]郑坤灿 2015-10-19 22:47
 
对施一公目前处境担心是对的,但这种解读不知从何而来,如此浪漫的写法来评价一个人不太合适,希望换位思考,客观公正,少些偏见。
[78]minjialun 2015-10-19 21:39
 
诺贝尔奖不过是一个对单个科研工作的表彰而已,把它上升成一个指导一个学校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的如马列主义般的意识形态或者终极目标就太过了。而政府为了一个可能获诺贝尔奖的个体科学家最终拿到诺贝尔奖,不惜投入数以亿计的科研经费,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同一个政府在过去十年为了所谓的GDP所创造的空前绝后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本该在过去十年完成所谓转型升级的制造业因为缺乏资金和人才投入导致裹足不前甚至被一步步掏空,致使十年之后整个宏观经济面临无解的可能长达几十年的下行甚至萧条。不知道最近几年为了诺贝尔奖而制造的科研经费泡沫会不会也造成类似后果:一些本该发展的基础研究项目以及本土的研究人员因为拿不到钱而停滞不前,从而导致中国的基础研究水平发展在未来的某一时点陷入停顿甚至后退。
[77]samuelwatch 2015-10-19 21:33
 
如此解读,呜呼哀哉,稀里哗啦,去他妈的
[76]吴飞鹏 2015-10-19 20:01
 
热闹了!
看着有这么多热衷于崇拜的脑残粉居然混在科学界,我的确一阵阵发冷:会崇拜的人是不该做科研的,当个红卫兵小将合适,当那东西只要脑残的忠于和捍卫,然后是大打出手就是英雄。
博主回复(2015-10-19 20:21)看着这群弱智崇拜的模样,我是既高兴又担心
[75]laoshui 2015-10-19 19:52
 
所谓当今生命学,已成强弩之末,没什么了不起!
[74]马中良 2015-10-19 18:42
 
just 看评论的。
[73]杨正瓴 2015-10-19 18:34
 
博主挨骂了。哈哈哈
[72]pwr 2015-10-19 17:41
 
屠老无疑砸其饭碗,遮其光辉。
赵感受真切,仗义敢言。
一妇人怒而蹦出,扒光其衣服,大吼:别耍流氓了!
妇人有些强暴,却让人过瘾。
[71]杨易 2015-10-19 17:23
 
科研行业也需要仲裁,评价还是要客观公正,施在结构生物学做的算好的了,但是谨防名誉利益过多带来的危害,做大学校长是否够格存疑,如果候选人学术好当然是锦上添花,大学校长是服务及管理型岗位,需要候选人具有宽广的视野,文理兼通,能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客观公正,但是把学生当作劳力来使用这一点使人感到困惑,这样对待学生的做法更像是企业行为而不是一个导师所为
[70]张小洵 2015-10-19 16:47
 
看来不是施一公的发言酸,是博主的醋坛子倒了,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内心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如此······
[69]JacobChou 2015-10-19 16:42
 
解读的什么J8玩意儿
[68]biofans 2015-10-19 16:31
 
如此解读施一公言论让人担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929259.html
[67]ydeng 2015-10-19 16:30
 
说的都是场面上的话,中规中矩。不过,日久见人心。屠的工作几十年后被炸药奖评委所肯定,施的工作几十年后估计也就烟消云散了。
[66]元云芬 2015-10-19 16:10
 
好文
[65]赵岩 2015-10-19 15:38
 
我的语文功底太浅薄,没从施的谈话中读出那么多酸来。
博主回复(2015-10-19 20:22)笨蛋总是很多,但是让人忧心的是这些人居然也在科学界混
[64]danuoyi 2015-10-19 15:36
 
施的发言,不过就是个中国常有的场面发言,没什么实质意义,也没什么实质恶意,就这么一回事。
博主这次解读过了,已经趋向于恶意歪曲解读。
以前看你的博文,还以为你是少有的明白人。
岂知原来也不过如此。
[63]张鹏举 2015-10-19 15:35
 
其实,你说出了我早想说得话,万一施一公得了诺奖,诺奖委员会肯定有问题。。。

美国XX大学也很有问题,当年给11公一个楼做实验室,且经费过亿,我真担心,美国这样糊弄着搞科研,过度集中科研经费给11公,美国以及世界科研危在旦夕。

还有nature,cell等杂志社,他们都有问题,每次都帮助11公发文章,应该查一下他们的账目?

世界其他大学,学会就不说了,有什么相关领域的会议,都恬不知耻,请11公作报告,他们沆瀣一气,一丘之貉。。。
[62]张叔勇 2015-10-19 15:29
 
看来,施的城府还浅了点
[61]张能立 2015-10-19 15:08
 
中国 知识 分子 需要 改造 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929249.html
[60]ganggang96 2015-10-19 14:35
 
[10]htli 2015-10-18 18:01 当年发现光行差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詹姆斯.布拉德莱在女王视察天文台并要给这些收入很低的可怜虫涨工资时说的话:“陛下,千万别涨工资,如果这里的工资很高,在这里工作的一定不是科学家,我们也就不会有在这里工作的机会”。令人敬佩的台长!
=================
奇葩逻辑。
[59]赫荣乔 2015-10-19 14:06
 
花了巨多的经费(多少亿?),不拿诺奖,已经说不过去了。。。

相比之下,
屠老师没有花几个钱,
发表中文期刊文章,
支持中文刊物的发展,
获得了诺奖!
[58]zhouwangpu 2015-10-19 13:32
 
[55]舒灿伟 2015-10-19 12:04
希望11公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此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
这句话对周徐郭说也合适。
[57]zhouwangpu 2015-10-19 13:13
 
[54]whatsoever 2015-10-19 11:59
饶益 施一公,领导面前是专家,专家面前是领导。
他们批评科研制度,但他们拿项目绝不手软;
他们批评院士制度,但他们申报院士绝不落后;
他们呼吁去行政化,但他们当官从不推辞。
想起了中国有句什么和牌坊有关的话来着。
=============================
既当婊子,又立牌坊。

躺着发财,在尽情享受中致富。
博主回复(2015-10-19 13:22)这就是超诺奖待遇
[56]sirudao 2015-10-19 13:11
 
我说施一公不好,那就是不好。谁说他好,那就是什么什么。
这种口气说话真的好吗?
博主回复(2015-10-19 13:21)这么点简单的事儿如果有人看不出来,智力不足以与论,还是省省吧
[55]舒灿伟 2015-10-19 12:04
 
希望11公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此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54]whatsoever 2015-10-19 11:59
 
饶益 施一公,领导面前是专家,专家面前是领导。
他们批评科研制度,但他们拿项目绝不手软;
他们批评院士制度,但他们申报院士绝不落后;
他们呼吁去行政化,但他们当官从不推辞。
想起了中国有句什么和牌坊有关的话来着。
[53]张朝宝 2015-10-19 11:42
 
新形势下的文革。知识分子的悲哀!
博主回复(2015-10-19 11:46)和智商低于5的人没法讲道理
[52]huaihain12345 2015-10-19 11:18
 
[33]huaihain12345 2015-10-19 08:41 前几天, CCTV播放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 出席的有各民主党派负责人,11G 也出席了。人说,40岁以后人的面象由心生(相由心生)。看看与会者所有人的面象, 大概可以估计这些人是如何获得高位的了。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1):一脸奸臣相
=================
中国官员的面相,普遍缺乏正气和傲气, 少有慈眉善眼的, 更少见学者的风度。 这点,应该引起中央组织部门的关注的。
[51]柏涛 2015-10-19 10:54
 
博主跟施一公仇太深。。。。不过我是顶施一公的!
博主回复(2015-10-19 11:04)为什么上帝给中国降下这么多猪头,咋啦?
[50]柳竹浠 2015-10-19 10:48
 
博主跟施一公是有多大仇?
博主回复(2015-10-19 11:05)还真没有
[49]任千予 2015-10-19 10:47
 
科学网竟然还有这样的愤青,请问你对施一公先生的工作有几许了解?在这里发个评述性文章。
没这本事就不要在这里给人乱扣帽子。
博主回复(2015-10-19 11:04)CCTV都暗示他应该得今年的奖了,我也认可今年发给老太太是发错了
[48]任千予 2015-10-19 10:43
 
楼主,我觉得你真的有妄想迫害症。
你如何能从施一公先生的话里解读出这么多内容?请把你的逻辑讲一讲。
博主回复(2015-10-19 11:05)你有医疗诊断吗?
没有的话怎么推断出这样的结论来?
请把你的逻辑讲一讲
[47]yunpeng3 2015-10-19 10:38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2):能专门写篇文章解读俺的文章吗?越长越好

·············
你这篇文章没法解读,你的思维逻辑太神奇了,我看不出其中的正常逻辑推论。
博主回复(2015-10-19 11:03)继续
[46]Happychase 2015-10-19 10:35
 
1g的人不了解。但博主的解读是否确实太过主观?仔细看看1g的讲话,条条说的在理:基础研究确实很重要啊?确实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啊!
[45]ypxin 2015-10-19 10:31
 
在国内,谁能获大奖,一些知名人士料事如神,但对国际大奖,他们时时失算着。
[44]yunpeng3 2015-10-19 10:19
 
更搞笑的是,赵燕的读心之术表现得如此高潮:
“施在三段话中未说到的一层意思:屠老太太还提什么我们学校的周兵,想张嘴给他要一些研究青蒿素的经费,我呸!老太太虽然明点了我的头衔,让我支持青蒿素研究,我却连理都不会理,一分钱都不给,到底我是校长还是你屠老太太是校长?你不过是得了个发错了的诺贝尔奖而已,还是我说了算。我自己的人还要做更重要的工作,发更多的SCI论文,继续nature,science,你们做所谓青蒿素的机理算啥?比起我的工作来,那就是高阶无穷小了,一边待着凉快去吧。”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2)欢迎继续传播和引用
[43]yunpeng3 2015-10-19 10:14
 
施一公:“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埋头专业、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
赵燕又是怎么推出来“坐冷板凳怕是屠老太太这样的傻子才会去干的事情”?

施一公:“在这样的领域,不能要求以SCI文章或影响因子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就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板指标去评价”
赵燕又是怎么推出来“有些人说因为屠老太太诺贝尔了,以后就不要再SCI了,我绝不允许,我们整个团队还要靠这个糊弄高层领导呢”的?

施一公:“现在,接力棒已经到了年轻一代人的手上。我相信,中国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
赵燕又是怎么推出来“我还年轻,来日方长,以后中国生命科学还是我说了算”的?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2)能专门写篇文章解读俺的文章吗?越长越好
[42]yunpeng3 2015-10-19 10:03
 
博主回复(2015-10-19 09:42):呵呵,你对那文体很熟悉?写过很多?
======================
对那类文体,算不上熟悉,但知道其有这么几个特点:指鹿为马、臆造栽赃、正话逆解。
[41]蒋永华 2015-10-19 09:58
 
其实,这一篇应当精选甚至置顶,需要深度解析。这对于科研进步是有益的。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2)马屁精们可不允许
[40]yunpeng3 2015-10-19 09:25
 
博主颇得文革时期写大批判文章那些人的真传。
博主回复(2015-10-19 09:42)呵呵,你对那文体很熟悉?写过很多?
[39]范丁丁 2015-10-19 09:16
 
靠言外之意,诛心只说。还有这么多人推荐。。。
博主回复(2015-10-19 09:41)就知道有人要完全正能量地解读,那就也出来解吧
[38]张珑 2015-10-19 09:15
 
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解读也是一种游戏吧。
[37]张昭 2015-10-19 09:09
 
花这么大心思解读,有点恐怖啊。不如写点科普之类的。
博主回复(2015-10-19 09:42)写了很多啊,你何曾读过?
[36]Zjinney 2015-10-19 09:06
 
好文
 
[35]侯成亚 2015-10-19 09:02
 
重赏之下的“武夫”们,应该拿哪怕是半个诺奖让大家瞧瞧,不然,纳税人的钱是小事,众心不服啊!
[34]minjialun 2015-10-19 08:52
 
基础研究变成了奥运会,诺贝尔奖变成了奥运金牌,屠呦呦变成了许海峰。
真可怕。
博主回复(2015-10-19 09:43)人家回来就是奔着超超诺贝尔待遇来的
[33]huaihain12345 2015-10-19 08:41
 
前几天, CCTV播放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 出席的有各民主党派负责人,11G 也出席了。人说,40岁以后人的面象由心生(相由心生)。看看与会者所有人的面象, 大概可以估计这些人是如何获得高位的了。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1)一脸奸臣相
[32]聂广 2015-10-19 08:32
 
这样解读,可能有的人觉得过瘾,但实际上是件令人恐怖的事情。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3)你的言论反应了个人的水平
[31]伍国华 2015-10-19 08:12
 
解读过了吧。
[30]杨华磊 2015-10-19 07:53
 
花这么多闲时间写这,不如写点专业方面知识,中国就是你们这些闲人太多,才容易出事情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9)参加诺贝尔奖研讨会的人是闲人不??你来写评论是手贱不?怎么不把这个时间去好好读书去啊
[29]caozexian 2015-10-19 07:46
 
名牌大学校长位置上那么多靠造假起家的,或者就是财迷官迷,看得都有点麻木了。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4)官迷到这种程度,还是不多见的,在国外没当过官,回来好好过瘾吧
[28]吴国清 2015-10-19 07:36
 
过度解读获奖、走极端,是他们最最担心的。


犀利!!!
[27]孙博华 2015-10-19 03:10
 
屠老师厉害,水平高出她同时代甚至后代。
都说她是科研群体的一员,那个科研不是这样,但是,她有3个第一!其他同事没有。
比如,足球比赛有好几个球员,但她是第一个射门得球的。
把屠老师为射门手非常恰当也好理解她为什么重要,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争的了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9)金靴奖一般不会给中场助攻的球员
[26]lianghongze 2015-10-19 02:10
 
想起来一句话,不知道哪里看到过,“有些人真是西方派回来的卧底,用来彻底摧毁中国科研教育体制的。”
[25]吴胜平 2015-10-19 00:28
 
施的官瘾很大,说不定老家还有他要整的人.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5)在他父亲的问题上,他发过誓的,不过应该已经忘记了誓言
[24]余昕 2015-10-18 23:56
 
为一诺奖组织一高官座谈会也是中国特色,还真是各种成色的酱油都齐了。
博主回复(2015-10-19 10:24)我们需要把酱油打了吗?
[23]张修夫 2015-10-18 23:12
 
中国人劣根性表现,有什么好斗的?我建作者改变心态,会更加幸福
[22]张能立 2015-10-18 23:01
 
皇后 与 皇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929096.html
[21]马中良 2015-10-18 22:48
 
屠呦呦先生很像何泽慧先生,钱三强的夫人。
[20]李毅伟 2015-10-18 21:42
 
本来是以屠获奖为中心话题,讲一讲其中的历史,这非常好。到了施这里,似乎没有围绕这个中心话题,而是落脚到“希望我们做的更好”。还说什么“即我们再拿几个诺贝尔奖。。。也都是应该的”,有淡化屠获奖的意义的嫌疑。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他们没有机会做的“更好”了,就算他们得了,在屠老太们面前也是黯然失色了!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5)本次留言有点长哎,不符合老李你过去的风格
[19]董江红 2015-10-18 21:03
 
解读的好,仔细一读,11gong酸溜溜的,屠老木钱做研究很无奈,特别是提免疫性疾病那段。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4)有钱的其实都不是科学家,是生意人,会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但仅此而已
[18]李俊 2015-10-18 20:51
 
老陈醋软化血管,防老年痴呆
[17]icgwang 2015-10-18 20:45
 
高级捉刀,别样翻译!
贴心的阴谋论代言者!
[16]ronard 2015-10-18 20:38
 
豆比,何以有资格对别人说三道四?!
[15]张铁峰 2015-10-18 20:35
 
显然施担心屠老一席话使自己的努力前功尽弃。
当然一些有潜在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几乎断炊,该投经费的地方没有投也是个大问题。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4)屠老太太挺可怜的,现在还是提经费,人家施校长早就开始愁怎么把经费花完的反问题了
[14]pppoe201 2015-10-18 19:12
 
没必要这样说吧!毕竟时代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施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为屠先生捧场,尊重老人,值得称道!
[13]lrx 2015-10-18 18:58
 
仔细看了一下,屠老太太提的国内的那个发明奖,不知道是19781981还是1982年的.
[12]侯成亚 2015-10-18 18:58
 
解读得好!
[11]余洪波 2015-10-18 18:18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10]htli 2015-10-18 18:01
 
当年发现光行差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詹姆斯.布拉德莱在女王视察天文台并要给这些收入很低的可怜虫涨工资时说的话:“陛下,千万别涨工资,如果这里的工资很高,在这里工作的一定不是科学家,我们也就不会有在这里工作的机会”。令人敬佩的台长!
[9]pwr 2015-10-18 17:15
 
屠老太不易,后辈当敬之。
天天高唱诺奖,就有政客之嫌。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3)到新闻联播上露脸,真够不要脸的
[8]zhouwangpu 2015-10-18 16:29
 
赵燕大侠好样的!
[7]吴飞鹏 2015-10-18 16:24
 
施一公说基础研究是培养人才的机制,彻底露了他根本不懂教育也不懂创造性科研真谛的底裤,不管是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用发现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大家,还是居里夫人抑或站在他面前的屠呦呦先生这样的用发现改善人类生活的科学巨匠,哪一个是用什么机制培养出来的?
睁着眼睛说瞎话,那是天朝官场的本事和真谛,我看他对这官场的秘诀倒是轻车熟路。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2)副校长了,懂教育;院士了,懂科研,你才是不懂!
[6]曹广福 2015-10-18 16:23
 
死磕上了?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2)活磕
[5]wangqinling 2015-10-18 15:50
 
11公的发言无非两点心虚:一是众人将屠老研究条件与当代相比较,而11公恰巧是当代成千万上亿研究经费的典型,于是公发话:现代研究已经不同了,需要高投入才能高产出!二是担心自己这样标杆人物没得诺奖会没面子,于是言下之意今天的诺奖是40年前的,我的研究或许会40年后才被授奖,即使不得奖,科学贡献不能以诺奖作为衡量标准嘛。其他话嘛,官话场面话实诚话都有,无关紧要。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2)也是一个说法
[4]吴飞鹏 2015-10-18 15:41
 
燕老师的图书馆工作做得不错,解读也颇为到位,精准。
校长大人的讲话让我想起当年发现光行差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詹姆斯.布拉德莱在女王视察天文台并要给这些收入很低的可怜虫涨工资时说的话:“陛下,千万别涨工资,如果这里的工资很高,在这里工作的一定不是科学家,我们也就不会有在这里工作的机会”。以此为镜,也以最近十多年那些获奖日本人为镜,清晰的映衬出施校长的讲话不仅充满山西味,更充满邵阳味,流气十足。
当然,最近在科学网上类似施校长的言论不少,基本都是科研没入门的货,以为科学家不当八哥就不是好矿工。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1)拿着远超同事的百万年薪,当着官员,弄着不用评审的科研经费,这日子,美国肯定不会回去了
[3]好象 2015-10-18 15:38
 
按这样解读正确的话,11公确实有酸溜溜的味道。最后,文章确实象陈安体!
[2]王振亭 2015-10-18 15:03
 
还有别人的发言呢,继续解读
博主回复(2015-10-18 22:20)这个格外无耻些,就解读了
[1]蔡小宁 2015-10-18 14:2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