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谁能阻挡梁启超发表著述的步伐?谁又能迫得陈寅恪著作能身?
已有 619 次阅读2015-8-30 19:42|个人分类:天南地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推荐到群组
一
很多人说,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本来就很懒,所以应该用一系列的指标去评价和考核他们——这些普通人总要做点啥、不能就这么闲着吧。
还有很多人说,不要拿天才来要求所有人,总举爱因斯坦的例子有啥意思?全天下不就那么一个爱因斯坦吗?
二
谬矣!
其实,我们国家只要冒出若干(上千万科研人员里面只出几个都行)科学研究的天才就足够了,哪怕你到不了爱因斯坦的档次,可是,再之下一点、两点呢?比如朗道,比如就近一点、我们都熟悉的杨李,也行啊,这可是在大陆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中国人。最近微信群里又在传巫宁坤和李政道的比较,里面有几个结论看着让人沮丧。
科学研究领域,永远是只要一个或几个王或后,然后有一大群工蜂追随就行了,大家也都知道工蜂们决定不了研究的档次和水准,可是,我们总要给大家成为蜂后的空间与可能性,而不是逼着让工蜂们全变成比之前大2%的工蜂而已。
科学界,从来不需要逼迫工蜂们长大那2%,而是要直接培养出几个蜂后才可以。哪怕到了今天这个革命性的创新越来越难的时代,我们依然要最优秀者冒出来,而非大家共同优秀一点点。
三
再说所谓的兴趣,现在的人都在努力,但是似乎真有兴趣的还是不多,当然,难得会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居然培养出自称的兴趣来,也不知道这样声称的兴趣是真是假,是习惯还是因为无处可去。我们看到那些天才的科学家,多数都是一直对某事保持持续的兴趣,而不是进入之后路径依赖才被迫留下喜欢的。
我们有两个特别极端对比的例子,甚至俩人都算不得自然科学界的人,那就是梁启超和陈寅恪。
梁是著作能身的人,以前在日本和革命党办报纸论战,革命党据说是二、三十个年轻人一起写文章批驳梁启超,而梁则靠自己的一支健笔和这些人“一对多”的打群架,而且从来都是不落下风——其强悍如斯。
梁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没有他老人家不涉及的,而且一写就是一大串,恨不得穷尽这个话题。《饮冰室合集》几乎是面面俱到,加上后来的补遗,千万字的篇幅是有的,那个时代可没有电脑,都不是打字而是一笔一划地写字哎。
四
另外一个大人才是陈寅恪。
和梁的百科全书相比,陈的文字可谓极其精炼。他的出版物里,就一本《柳如是别传》是我们熟知的,算是比较有名些,生前出版的其他专著都是繁体竖排,无法和梁老比厚度,而论文发表的也非常少。
但是,在西南联大(清华园),陈好像被称为“教授的教授”,只要听过陈的课或讲演,没有不佩服的。
而陈之所以能够在没有几篇论文的前提下去清华当教授,那个故事也是人尽皆知的,就是梁用自己的声望担保的,认为自己等身的著作也不如陈的几百字有价值。在岳南的《南渡北归》里面,这一节被写作弱势的清华大学校长被强势的梁等人胁迫聘任了陈寅恪。
梁和陈两个极端,后者完全靠同行评议找到了存在感,而前者,著作等身。但是估计H指数高不了哪里去,因为他有大量的0引用作品。
五
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兴趣所致。就如揭露国人的劣根性,今天的人都只是在重复鲁迅而已,因为鲁迅有兴趣把中国人人性中的最本质部分说透彻;类似地,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今人很多就是在重复梁启超,而且是简陋地重复,谈不上什么超越。
也所以,我在题目里说,你想让梁闭嘴都不可能,他的兴趣就在不断发表。
无论有没有评价,有没有指标,他永远停不下自己创作的脚步。
而陈呢?这么有学问的人,人人只要听过他的课就会佩服的五体投地,会因为他发表极少,市面上就那本关于妓女的小书而降低对他的评价吗?
六
学术和学问上的评价,只要设计得能鼓励那些最顶尖的高手冒出来,就足够了。
我们当然事先不需要定义好这群人是谁?就让大家自动冒即可。
就如一所大学,有十个(或以内)知名教授其学问能够在全国领袖群伦,还不够吗?还需要让每个人都有项目、经费、论文吗?他们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其中的一项做到自己满意,足矣!
知识分子都是要脸的人,这当然是个讨论的假设前提。
如果有个把真不要的,同行共弃之,亦可。
如果很多人一起不要,那就要看制度设计了,怎么把一群本应该要脸的人弄成这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