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

(2012-10-11 13:38:48) 下一个

代表作品:

《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莫 言: ” 我是 1955 年生,出生在山东一个很荒凉的农村,家里人口很多。我曾经说过,在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很贫困的情况下,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像小狗、小猫一样长大。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我不是一个安分的孩子,在学校跟人家造反,农村学校教室里没有玻璃,我们当时上房拆瓦,房顶上所谓的封建的雕刻全部拆光 ...... ”

“ 通过幻想和现实的混合物,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莫言创造了世界让人联想到其复杂性,在威廉 · 福克纳和加西亚 · 马尔克斯的著作,在相同的时间找到一个出发点,在旧中国文学在口头传统, ” 瑞典皇家科学院伴随着奖项说。

莫言( 1955 年 2 月 17 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 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 文学博士 青岛科技大学 客座教授。他自 1980 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 “ 怀乡 ” 以及 “ 怨乡 ”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 “ 寻根文学 ” 作家。其作品深受 魔幻现实主义 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 高密 东北乡的 “ 传奇 ”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 “ 先锋 ” 色彩。 2011 年 8 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 茅盾文学奖 。 2012 年 10 月 11 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处女作:

《春夜雨霏霏》


Beijing hails Nobel Prize win by 'China's Faulkner'

By Calum MacLeod USA TODAYShare

1 Comments

3:26PM EST October 11. 2012 - BEIJING – China's long wait for a Nobel Prize that it is permitted to celebrate is over.

The Swedish Academy announced Thursday in Stockholm that the 201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has been awarded to Chinese writer Mo Yan for the "hallucinatory realism" of his tales that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Previous Chinese Nobel winners have won for work that challeng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ictatorship; thus, the awards have received little acknowledgment in China, save for criticism and official anger.

In 2000, exiled Chinese writer Gao Xingjian, by then a French citizen, won the Nobel for literature for works that included criticisms of China's communist government. His works are banned in China.

In 2010, jailed dissident Liu Xiaobo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which is handed out by a separate Nobel committee in Norway. Liu, an outspoken critic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helped draft Charter 08, a manifesto signed by numerous Chinese intellectuals that calls for more freedoms and an end to one-party rule in China.

Liu was not allowed to receive his Nobel and is a jailed political prisoner in China.

The awards to Gao and Liu were only mentioned by state-controlled Chinese media and only in critical terms. But Mo's win was hailed by Chinese media.

The state-run Xinhua News Agency had published reports this week that the "globally prestigiou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could go to Mo, and the win has been splashed across its website.

"This prize may prove China, with its growing strength, does not have only dissidents who can be accepted by the West. China's mainstream cannot be kept out for long," Hu Xijin, editor of the nationalistic Global Times newspaper, wrote on his popular microblog, a Chinese version of Twitter.

The win also prompted widespread excitement, and some criticism, among ordinary Chinese on social media sites. Even Chinese who had never heard of the honored writer until Thursday appeared excited by the news.

"I haven't heard of Mo Yan, but I know the movie Red Sorghum," based on Mo's writing, said Zhu Kexin, a grocery store owner in Beijing's Chaoyang district.

"I am happy to hear that. China has so many good writers, I'm surprised the prize came so late. But it doesn't matter, our history is longer than the Nobel Prize," said Zhu, 35.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ll know more about China in the future as Chinese become stronger."

Some critics have blamed China's decades-long and ongoing censorship of the arts for the lack of earlier Nobel success. Although he has tackled sensitive topics, Mo and his award have renewed debate in China about artistic freedom of expression.

Mo is obedient to the party and "dances in chains," complained Hangzhou writer Yin Deyi last week. Mo told Phoenix TV after his win that "this is an era in which you can speak freely." Shanghai-based commentator Zhao Chu called him "shameless," as Mo lives in a nation that exiled or jailed previous Nobel laureates, and daily deletes many microblog posts and cancels accounts, Zhao wrote.

Han Haoyue, a columnist writing about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wrote on his microblog that an editor had canceled Han's comment piece as the media can publish only "reports," not "comments," on Mo's win.

None of this will affect plans to make Mo's work more wide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outside China.

Mo's two American publishers -- Penguin and Arcade -- said they are rushing to reprint six of Mo's sprawling novels that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rcade Executive Editor Cal Barksdale says its stock of five novels by Mo sold out within hours of the Nobel announcement.

Arcade, which first published Mo's The Republic of Wine, about debauchery in
post-Mao China, in 2000, is reprinting 10,000 to 20,000 copies of each title. Penguin, which released Mo's best-known novel, Red Sorghum, in 1994, about a young women's life working at a distillery, says it's reprinting an additional 15,000 copies.

Mo, 57, has acknowledged the influences of previous Nobel Prize winners, such as William Faulkner and Gabriel Garcia Marquez, on his writing style. He has been called "China's Faulkner" and has likened the setting of much of his work, Gaomi county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to Faulkner's fictional Mississippi county of Yoknapatawpha.

Jeannette Seaver, a consulting editor and co-founder of Arcade, says Mo "isn't a traditional storyteller," but "he's funny, in a wild and crazy and wonderful way."

He "writes a kind of fantasy and magical realism that's really hiding all the restriction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Chinese) regime," she says, "but it's never direct."

Seaver says Mo's writings were originally banned in China. He has since managed to avoid Chinese censorship and get along with the government, but "their relationship isn't a honeymoon."

Contributing: Sunny Yang in Beijing; Bob Minzesheimer in New York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TJKCB 回复 悄悄话 莫言讲座——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来源: 悟空孙 于 2012-10-12 15:10:57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193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莫言讲座——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精选


卢翔孟
本文是我2009年3月16日的一篇qq日志。现复制粘贴于此。(讲座是3月15日)





闲来无事,得知晚上是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节开幕式,邀请了莫言做演讲,题目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于是吃罢晚饭骑个车就过去了。


进去后发现偌大一个报告厅竟然坐满了人,看来清华的文学氛围还是不错的,不过也许来的都是像我这样工科的学生是来听个稀罕的。开幕式正式开始是7点,莫言大概在6:45就进了报告厅,一进门大家就自发鼓起了掌。莫言长的确实跟网上的照片一样,其貌不扬,有点秃顶,头皮泛着白光,穿了西服,裤子颜色却与上衣颜色不一样,穿了衬衣却没打领带,套了一个灰色毛衣,呵呵说实话很像我高中的地理老师。走在大街上没有人会注意到这是一个著名的作家。莫言刚刚落座,就有一堆人排队过去找他签名了。


7点开幕式正式开始,主持人是个清华的妹妹,是文学社的社长。首先展示了莫言为本次文学节的题词“朱自清文学节”。然后是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石(音,不知是否有误)致辞,刘石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是北京真正春天来临的第一天,相信同学们在来报告厅的路上都已经感受到了暖暖的春意,今天还是315消费节,相信同学们作为一个文学的消费者,莫言先生一定会让你们觉得不虚此行。大家都认为文学是和中文系有关系的,中文系的全称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有文学两字,因此中文系担当了这次文学节的组织者,但是这里有一个误区,其实文学家一般都不是中文系的,中文系里很少出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就不是中文系的,鲁迅也不是中文系的,曹禺也不是中文系的,钱钟书也不是中文系的,文学家更多的是出现在学其他专业的人当中,文学家出现在各行各业。刚才有位老师让我介绍一下莫言先生,我实在是难以担此重任,也不敢担此重任,我是搞文学史研究的,我们为历史上的作家做介绍,有的作家是占一章的,有的作家是占一节的,有的是好多个作家占一节的,像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是肯定要占章的。如果介绍当代作家,如果只有一个人要占一章,那也一定是莫言先生。好,下面请莫言先生为我们献上精彩演讲。”


莫言上台,主持人指挥搬上桌子椅子放在讲台中央,莫言已经站在了讲台侧面演讲台的位置说:“我还是站着讲吧,长的太胖了,坐着也很不舒服的。”下面起了一阵笑声。看来莫言这人不摆架子,也比较有幽默感。接下来莫言开始了演讲: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好多外国元首在这个讲台讲过话,我作为一个农民,今天站在这里感觉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惶恐。我的女儿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今天我来这里也算是谢谢贵校对我女儿的培养。刚才主持人展示了我的题词,我在家写了好多遍,自我感觉很好,可是经过装裱,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我才发现写的是那么难看!我不知道今天刘石老师也过来,刘石老师是启功先生的高徒,早知道他今天要过来,打死我也不敢题这个字了,我哪敢班门弄斧啊。”


“今天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其实也可以这么来讲:文学能给我们什么,文学有什么功能。一个人可以没看过小说,没读过诗歌,不懂天文地理,没上过学,但他并不一定就没有文学素养。我回老家的时候与老人聊天,经常惊叹那些老人不识一个字说起话来是那么的幽默,别人嘴里说起来索然无味的故事经他一说立刻鲜活起来。其实只要你说话,就要有点文学修养才好,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文学在你谈恋爱的时候很有用处。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大家都看过,阿Q对于美好的爱情是有向往和追求的,曾经在一个‘月上柳梢头’的夜晚,双膝跪地向小寡妇吴妈求爱——‘我和你困觉。’众所周知,这段爱情最终被封建制度下的阶级压迫所断送,本来这完全可以是一个革命者追求纯洁爱情的勇敢之举,却因为表达得过于裸露和直白,而被认定为性骚扰,除了公开向吴妈道歉,还典当了棉被来赔偿吴妈等的精神损失。从此,也受到了未庄老少娘们的唾弃,阿Q心目中美好的初恋就这样被活生生地扼杀了。究其根源,阿Q形象差一点是事实,但阿Q泡吴妈,最根本还是吃亏在不懂文学。假如换了徐志摩,他就会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那该是多么浪漫温馨的一个场面哦,吴妈肯定会感动得眼泪鼻涕一大把,瘫软在啊Q怀里紧紧握住阿Q的手,温柔地唱道:‘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文学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审美需求,可以让我们有幸福感。我现在还常常想起我小时候在老家乡下放牛的情景:天上飞着婉转的鸟儿,花上有蝴蝶飞舞,草丛里有各种的昆虫,牛儿不时的低哞几声,现在尽管我在北京市中心有了一套房子,郊区还有一套房子专门供我写作,但是我仍旧找不回儿时的那种幸福感了。去年我曾到湘西土家自治州采风,两个土家的小伙子非要抬着我上山,我说不能让你们抬,你们抬着我我就觉得自己是刘文彩了,他们说‘刘文彩是个大好人啊’,因为我让他们抬了他们才能赚钱,于是我只好答应了,当他们累的气喘嘘嘘把170多斤肥肉抬上山,我把170元钱给了他们,他们竟然高兴的唱了起来。那歌声是如此的动听高昂,我想他们那刻心中的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后来我思考了一下他们为什么唱的这么好听,原来他们的担子太重了,以致于把脖子拉长了,因此气流从脖子里出来时就特别的动听,这也让我觉得有一个能培养出帕瓦罗蒂那样高音的办法:在脖子上带个一百斤的枷锁把脖子拉长!”


“文学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情感需求,为什么现在人写不出像古人那么有感情的离别诗、家书?因为地球越来越小了,古人的一次告别很可能就是永别,而现代人没有这种感觉了,我昨天刚刚从美国飞回来。离家的人也有电话可以联系,有视频可以见面。因此现代人的感情其实是没有古人细腻了,因此难以有好的作品出现……
……


另外莫言的一些观点总结归纳如下:(包括演讲中的观点和回答提问中的观点)


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时代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学形式,当今社会最适应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是电视剧。当然要是那些精心拍摄有思想深度的电视剧,不能是那些无聊的戏说。


2.净土文化,现代人很难找到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了,要求你们去体会我放牛的快乐也是不讲道理的。现在的有钱人过的都是以前穷人的生活,现在的穷人过的都是以前有钱人的生活,我小时候的生活现在只有最有钱的人才能过起,以前的富人大吃猪肥肉,现在的富人喜欢吃野菜。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找到那片净土,那就是读一些好书。


3.网络文化,现在的网络文化使得全民作家成为了可能,以前你只能像出版社或者报社投稿,期盼一个伯乐编辑能够发现你。现在只要你喜欢就可以随时把写的东西放网上,写的再烂的东西也会有几个粉丝的。


4.写作方式,我现在放弃了用电脑写作,重新拿起笔来写作了。因为我自制力很差,我打开电脑就想:先浏览一下网页吧,看看新闻吧,看着看着一上午就过去了,什么也没干成。很浪费时间。


5.文学边缘化、商业化。文学边缘化是个好事,虽然喜欢文学的量人可能少了,但是质提高了,我觉得这是个好现象。商业化是个不可避免的事情,要出书就得和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就要运作,既出好书又挣大钱当然是两全齐美。一个作家的底线就是不能为了多挣钱而写书,要坚持一些自己的东西。商业化不是写不出好作品的理由。



当然莫言也有一些观点我觉得有待商榷:


莫言认为当今社会人的许多需求其实是被物欲这个看不见的手驱赶的,其实许多东西没有必要,电脑内存越来越大有什么用?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有什么用?几百个功能你能用几个?要那么先进有什么用。他甚至认为金融危机是个好事,持续个10年才好。让人类好好反省一下。


我认为科学家有种天然的动力追究理论上的完善,工程师有种天然的动力追究技术上的进步。这正是人类社会滚滚进步的原因之一。拿我的学习经历以及我身边的事情来说,研究钢铁的人总希望它抗拉强度更高、韧性更好、更耐腐蚀,研究磁记录的人总希望做出的材料存储密度更高、稳定性更好……这其实与文学家追求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有相通之处的。莫言先生的这些观点让我觉得这也许是莫言作为一个“文科”人与理工科人的不同吧,就好比一个搞理工的人感叹:三国演义写那么多干什么?有这个必要吗?不就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吗?

TJKCB 回复 悄悄话 作家莫言饥饿寂寞中建立文学王国

发布者 guzheng 在 07-08-04 08:00

 请您惠顾赞助商

鼓励其长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CND Amazon

Cameras, Books...

                张洁平

经历过中国的荒诞年代,从小靠阅读社会大书成长的作家莫言,建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童年的记忆,乡村的经验,家族、左邻右舍每一个人,堂而皇之地走进他的王国。

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中国这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远比任何小说都匪夷所思。或许因这个缘故,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无论是作家、导演还是艺术家,他们不仅在重要作品中留下了这一时代的烙印,有些人更终其一生,都背负这个时代的情结。

当作家莫言在高大华丽的香港会展中心讲述自己直到十八岁才第一次吃饱、穿暖的乡村经历,当遥远的山东高密在平静的叙述中复活,当香港观众似乎真切地看到破旧的农村课堂上,老师和饥饿的孩子争相啃噬煤炭的情景,也许你才能理解这一代作家的艰辛和独特。

二零零七年香港书展,莫言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文学之路,开篇便讲自己去台湾参加交流的经历。他说台湾的作家五岁开始读《红楼梦》,而自己十五岁还是光屁股的农村放牛娃。但莫言从不以此为难堪,「我想我认输的话,也对不起大陆这么一块广大的国土」,他说,在中国荒诞的年代里,「当你们用眼睛阅读的时候,我在用耳朵阅读。当你们阅读经典,我在听我们的乡亲们讲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听我的祖父、祖母讲家族的传奇,在集市上听艺人说书,听盲人唱歌。我们这一代作家读的是社会这本大书」。

莫言出生农村,由于家庭在划分阶级成分时被定为「富裕中农」,因此便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莫言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回家放牛、放羊。「许多孩子可以去上学,我被甩到这个群体之外,非常孤独。有时候在田野里,一天都见不到一个大人。整整一天,只能跟牛羊交流,一抬头,看见碧蓝的天空上一群群小鸟,非常婉转也非常凄?地叫两声。寂寞得不行,我就跟牛说话。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感觉牛可以听懂我说话,田野里的树木,地上的青草,都是可以跟我交流的 」。

孤独而漫长的童年时代,在莫言的作品里,留下深刻的影子。莫言说:「童年时代长时间的孤独,培养了我和大自然之间非常密切的感情。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植物、动物的感情比对人的感情还要深厚」。「后来写作,我写田野风景的时候常常会流连忘返,忘记写人。本来想写一对男女的恋爱,站在一棵树下,结果我写树去了,把男女忘掉了。回头一看,写了好几千字后,爱情只有两百字」。

二十一岁时,莫言终于逃离农村生活,加入解放军。用他的话说,部队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有两个,一是终于可以吃饱了,二是终于穿暖了。

「我在农村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一直是半饥半饱。到部队的第一顿饭,我吃了八个馒头,我旁边一个小老乡,吃了十二个馒头」。「在农村,十五岁以前,没有穿过衣服。不是我们有暴露身体的癖好,而是没有衣服可穿。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从城里下来的师范毕业的女老师,捂着眼睛跑掉了,跟校长哭着说我们耍流氓。校长说他们没有衣服,所以他们不穿衣服,你要是不能教就离开吧。后来这个老师留下来了,也渐渐习惯了。她发现这些孩子虽然不穿衣服,但是灵魂都很干净 」。

一九八一年,吃饱、穿暖了的莫言发表了自己的文学处女作,一部名为《离婚》的六幕话剧。受革命文艺影响,当时的莫言认为小说应该是党宣传的工具,应该配合国家、政府的政治任务。比如要搞计划生育了,小说就应该立刻写计划生育;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了,就该为政策塑造典型人物。「我当时最大的困惑就是没有素材可以写作,挖空心思地编故事」。

一九八四年,莫言考进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高潮也在这时到来,大量西方文学被翻译出版。卡夫卡、海明威、卡尔维诺、马尔克斯,闪亮的名字一夜之间出现在大陆文学青年面前,「大陆的作家在那几年是恶补,像一个长期饥饿的人,突然端上来一桌美食,鸡鸭鱼肉,不知道该吃什么好」。莫言疯狂地读了两年书,受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影响尤大。

许多人评价莫言是中国的马尔克斯。莫言自己也承认,撰写了不朽名著《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对自己的影响是启蒙式的。

「一九八五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翻开《百年孤独》。读了第一页,就把书合上,拍案而起!第一,我非常遗憾,为什么我没有早想到,这样的故事也能写成小说!第二,感到非常不服气,这样的小说我也能写!他描写的东西在我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过去我认为这是不可以写成小说的,老百姓坐在一块儿吹牛、胡编乱造的故事,听着哈哈一笑而已,怎么可以变成神圣的小说素材呢?读了一页《百年孤独》我才明白,小说可以这样写」。

二零零八年二月,莫言与马尔克斯即将在东京会面,而其实,从第一天翻开《百年孤独》,心里的文学世界被开启之后,直到今年七月三十日,莫言才真正完全读完这本书。有人问,见到马尔克斯会说什么。莫言风趣地说:「我会说,你可把我们害苦了!你在中国有一大堆子孙,可惜种下的是龙种,生出的却是跳蚤。」

由《百年孤独》的阅读经历开始,莫言抛弃了政治宣传话语。哪里还用编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已刻在生命里。他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童年的记忆,乡村的经验,家族、左邻右舍每一个人,堂而皇之地走进他的王国。他说:「我在这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饥饥与食物,是我小说里最重要的关键词」。刻骨铭心的记忆,莫言把它们留在自己的王国里。「一九六零年我五岁,正是中国大陆最饥饿的年代,童年印象里最深刻的,除了孤独之外,就是饥饿。饭桌上摆着现在连猪狗都不吃的食物,草根、树皮这一类的。村子里所有树的皮都被剥光了。我还记得有一次学校拉来一些煤炭,亮晶晶的,比较轻,有时能看到一些植物的化石,一个同学开始啃煤炭,还说很好吃,然后所有的孩子都开始吃。老师来了,问好吃么,我们说好吃,结果老师也跟着吃。有一节课,老师带头,和学生一块儿,每人拿着煤在啃」。莫言说,这样的细节让很多人觉得是胡编乱造,但这确实是真实的事情,「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找块煤炭尝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吃,而是越嚼越香。」

读过莫言小说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说很残酷,但是永远带着幽默。和他的讲座一样,话题很沉重,但是作者语言轻松,言辞之间充满黑色幽默,让人听完了笑,笑完了又心酸。

「幽默是农民的天性。苦中作乐是中国农民在艰难环境下的生存方式。累得动不了的时候,有人讲笑话,饿得动不了的时候,也有人讲笑话」。莫言做了二十年的农民,也真正懂得了中国农民的生活。他常常强调,希望自己能「作为百姓写作」,而不是「为百姓写作」,希望「在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之后,还能够从低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总之,不要忘本,不要刚扔掉要饭棍,就痛打叫化子。」

莫言说,自己已经到了一个开始回忆前半生的年龄,他也打算用文学的方式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清算、忏悔。有人问莫言,会不会像王蒙一样写回忆录,莫言一听笑了:「他是高官,今天大会堂明天中南海,发生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今天高粱地明天养猪场,写回忆录谁看啊」?

□ 《亚洲周刊》二〇〇七年第三十
TJKCB 回复 悄悄话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国际上享有声望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福冈亚洲文化奖肯定了莫言对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成就,认为莫言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据悉,莫言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红高粱家族》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等;《丰乳肥臀》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等。
TJKCB 回复 悄悄话 莫言的争议代表作品《丰乳肥臀》重见天日(图)
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 于 2012-10-11 10:24:1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20585 次)

 “这两年年纪大了,脾气也大了。”上周末,著名作家莫言做客东莞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开讲“文学照进人生”,一向平和的莫言在演讲开始就表达了对“中国的马尔克斯”这样一个尊称的“不高兴”,在回答读者提问的时候,又言辞犀利地批判高考作文判卷有“草菅人命”之嫌,这一番话引起了台下观众的热烈反响。

  不过,在一顿猛批之后,莫言又把话兜了回来,“高考真是一个坏东西,但是没有高考更坏。所以有才华的孩子还是克制一些,老子先混进大学再说。”说完,莫言自己带头笑了起来。

  正名:“我就是莫言,为何要说我是中国的马尔克斯?”

  在中国的作家里,莫言是被公认学马尔克斯学得最像的,没有之一,就连莫言自己也说,写《红高粱》时,开篇第一句话写来写去都像是《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前不久,在《百年孤独》中文版首发式上,莫言说当他第一次读到这本书,他被震撼了:“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如果早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没准《百年孤独》我可以写了。因为戏法一旦捅破以后就很简单。”

  即便是“简单的戏法”,马尔克斯也足以让像莫言这样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们着迷。莫言说:“马尔克斯也好,福克纳也好,就好像两个高炉一样,焕发了灼人的力量,我们自己是冰块,我们一旦靠近了就会被蒸发掉,什么也剩不下,因此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的小说来,每一个作家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占据文学的一席之地,就要远远的绕开这两个人,我想这几十年来我就一直在千方百计地逃离他们。”

  但2005年在写作《生死疲劳》时,莫言决定不再躲避马尔克斯,“这个时候我彻底地放开了,我觉得躲他这么多年,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都没写进去,我把脑子里面积累多年的魔幻的资源写进去了,但用了东方的情节。”到《蛙》的时候,莫言干脆老老实实地塑造人物,回归到了读《百年孤独》之前的状态。“我搏斗了20年,终于可以离开它了,但是我觉得我现在也终于可以靠近他了,因为我觉得我把中国的魔幻素材处理得和他不一样,这个过程是如此的痛苦也如此的漫长。”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马尔克斯曾经的“私塾弟子”莫言看着满街悬挂着的“中国的马尔克斯——— 莫言”这样的横幅时,第一次说出自己的“不高兴”:“我就是中国的莫言,为什么要说我是中国的马尔克斯,当年大家这么说我,我很得意的,这两年年龄大了,脾气也大了。”

  自白:“我把自己当成罪人写,就像治病一样把疮疤切开”

  回顾20多年的写作生涯,莫言说自己只干了两件事: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从《红高粱》开始,莫言笔下的人物多少都有些反叛的意味,打鬼子的土匪、执行酷刑的刽子手,到最近的小说《蛙》时,一生坚持“计划生育”的妇产科医生却遭到村里人唾弃。在莫言的小说中,对与错、好与坏的界限是模煳的。

  “所谓的革命现实主义是虚假的,真正的现实生活是存在于老百姓的记忆里面的,真正的历史是在民间的。”当莫言说出这句话时,全场观众鼓掌。在莫言看来,“一面倒”和“高大全”都是很“笨”的写法,“在巨大的历史变迁中,每个人就像一片落到大江大河里面的枯叶一样,你不知道自己会被哪一朵浪花卷到哪里去。”莫言说,“现在写土匪抗战没有问题,写妓女抗战也没有问题,写国民党抗战也没有问题了”,但莫言之所以成为作品被翻译到国外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与此不无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莫言说作家应更多地将目光由世界转向自身,“一个作家假如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物,这个作家必须首先认识自己,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剖析,只有把自己分解明白了,才具备了描写别人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对笔下的人物宽容,“就像为自己治病一样,把疮疤切开,多想想自己不光彩的事情。”

  批判:“高考这个庙里面年年有怨死的鬼,这也没有办法”

  莫言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斗士,他是平和的,没有“笔墨当刀枪”的辛辣,甚至连叛逆也带着一丝狡黠的意味。但莫言说,“现实生活当中不断发现新的事件依然在刺激着我,也经常让我怒发冲冠,经常让我咬牙发狠,有的时候也让我悲痛欲绝,生活里面发生了种种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一个作家的神经,这些都是写作的动力。”

  在东莞的这次讲座中,当有观众提及高考作文的问题时,莫言“破例”辛辣了一回:“我对判零分的同学表示深深的同情,也对判卷的老师表示巨大的愤慨,因为你没有必要这么过度,如果我是判卷的老师,我肯定会给分数的,绝对不是零分。”莫言说,过去总认为判卷的老师是饱学鸿儒,都是有经验的,后来才发现自己的硕士生会被租去做判卷人员,“他们的认识比高考的孩子高不到哪里去,所以在高考这个庙里面年年有怨死的鬼,这也没有办法。”莫言在演讲最后还劝有才华的孩子们在高考的时候克制一些,“你可以用甲骨文做一个作品,否则的话就克制一些,老子混进大学再说,别冒这个险。”

  ○对话

  现在写不出《丰乳肥臀》了

  南方日报:您的《蛙》入围了本届茅盾文学奖,对这部作品获奖有信心吗?

  莫言:《檀香刑》和《四拾壹炮》都入围过,《蛙》我就无所谓了,因为对作者来说,能否得奖是一件无法控制的事情,只能顺其自然。得了奖也未必说明写得比以前好,你所有的作品只有这个写得最好所以得了奖?这个未必。你得了奖说明你比别的作家写得好?这也未必。真的不要过度关注。

  南方日报:现在的创作状态和以前有何不同?

  莫言:当年确实是有一股狂气,敢于无视、蔑视读者,我不管读者愿不愿意看,也不管批评家怎么说,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写。现在写的时候瞻前顾后,会想这样写是不是句子不通顺、不优美、不典雅,这个细节是不是过分刺激、有点丑陋,没有年轻时那么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再也写不出像《丰乳肥臀》、《红高粱》那个时期那样的作品。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现在还很难说。坏的方面就是写作的勇气少了,没有写作的创新精神了;好的方面肯定会写得更加规范,毛病更少。但一部小说如果没有毛病,很可能就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有很多了不起的作品是有毛病的,并且毛病很多。这没有办法,只能顺其自然了。(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

  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内容简介  

  小说中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小说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于将这个似简单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母亲率领儿女们的顽强的求生保种的生命过程中。

  那么生命的创造者--母亲无疑要受到尊敬与赞美。母亲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对母亲由衷的尊敬与感恩,也表明了人们对生命的终极崇拜和热爱。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的母性意识或说女性意识在小说中起着主导作用。创造社会历史的可能是男性为主,创造生命历史的,或说人类历史的却是母亲生命源初的女性。这里似乎既体现了作家的心灵深沉着的恋母情结,而上官金童,作为作家思想意识的化身,他对母乳的依恋--恋乳症,在这里也找到了情感的回答,它源出于作家本人的一种情结。

  莫言小说的女性建构——《丰乳肥臀》读解

 


  莫言是新时期一位风格独异、卓有建树的小说家,纵观他的小说,以其灵活多变的叙事、开放自如的结构、杂糅多样的语言、奇异超凡的感觉显示其个性化的风格。他建构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他所建构的女性形象,是对于传统的女性形象的颠覆,他通过自己所描绘的女性世界,重新叙述了历史,言说了历史中的女人。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力图重现女性身上的母性光辉,找回女性失落的历史与自我,这是在男权历史中被遮蔽的历史镜像,莫言将它真实而鲜明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一、母系历史的书写

  上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风起云涌之后,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母系谱系的梳理和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过往的历史,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短暂的母系社会以后,女性生命的血脉被割断了,女性谱系的书写呈现为一片空白。女性作为人母,人妻,人女,虽有自己的姓名,然而是隐匿在父亲或丈夫的庞大家族谱系的角落里,看似有名,实则处于“无名”的状态,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是一部男性的文明史。随着“女人写女人”时代的到来,女性作家试图通过对女性血缘的重新清理,去寻找女性被割断的历史链条。在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中,我们发现,王安忆随着母亲的“茹”性追溯的母亲的族系,实则是一部母亲父姓的家族史,而非“母亲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家族的历史。几千年的男性文明史,根本就没有一个按母亲姓氏排列的族谱顺序。王安忆的女性史梳理显然失败了。在女性作家追踪母系血缘深深失望的时候,莫言的《丰乳肥臀》则填补了这样的空白。在这个文本中,莫言以母亲上官鲁氏的血缘链接了母亲三代人的生命链条,在这里,传统的历史被改写了,他所叙述的再也不是男性英雄的历史,而是一部普通女性受难的历史。男性家族的历史由于她法定丈夫的性无能而彻底断裂,上官鲁氏在借种中所生下的“杂种”儿女们彻底篡改了法定丈夫的家族血缘。父系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同时,由于她所借种的非法丈夫自始至终都未取得合法的地位,所以他们的儿女们的父系历史也不可能得到重建。事实上,在作者的叙述中,这些儿女们真正的父亲是谁,只有母亲自己知道,其他人一概不知。重建父系家族没有任何可能,在作者的叙事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重建父系历史不仅没有可能,而且没有必要,所需要的只是寻找一部母系家族的历史。虽然母系家族的历史不够悠久,但它远没有结束。在这个家族的谱系中,我们所能找到的只有母亲,母亲是最权威的家长,是这个家族的历史源头。莫言通过上官鲁氏所建立的家族谱系,颠覆的不仅是历史,而且是对历史的叙述方式。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不仅书写了母系血缘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女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将被男性遮蔽的历史真相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引领我们对人类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思考。《丰乳肥臀》几乎全景式地再现了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而这段历史是通过“母亲”——上官鲁氏走过的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来建立和体现的。莫言用这一寓言形象,完整地见证了这个世纪的血色历史,而“母亲”无疑是“人民”的集合和化身。这一人物形象因此具有了结构和本体的双重意义:她既是历史的主体,同时又是叙述者和见证人。莫言十分匠心地将她塑造成了大地、人民和民间理念的化身。作为人民,母亲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的真正的承受者和收藏者,她不但经历了多灾多难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经历了被欺压被凌辱的青春岁月,还以她生养的众多儿女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生了众多的联系,因而也就被无法抗拒地裹卷进了 20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所有政治势力的争夺和搏杀,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由她来承受和包容一切的苦难:饥饿、病痛、颠沛流离、痛失自己的儿女,或自己身遭摧残。“母亲”在这里是一个关于“历史主体”的集合性的符号,她所承受的深渊般的苦难处境,代表了作家对这个世纪人民命运的概括和深切悲悯。

  二、女性形象的重塑

  莫言通过改变历史叙事方式而重述历史,与此同时莫言也通过改写女性形象而颠覆传统。莫言借助于《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这个女性形象,重新言说了历史中的女人,赋予她以崭新的意义,在这个女性形象的建构之上,表达了莫言反抗传统的先锋立场和女性意识,在女性建构的探索上比他同时期的女性文本更加深刻。

  在莫言“家族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写作轨迹:即由男性神话的消解走向女性神话的膜拜。在《红高粱》中,“我爷爷”与“我奶奶”处于平等的地位,都是我所崇拜的。而《丰乳肥臀》是莫言献给母亲和大地的书,他在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在这个文本中,爷爷和父亲是以委琐、卑微、懦弱的形象出现的。丰乳肥臀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女性生殖力旺盛的标志,对丰乳肥臀的崇拜,自古有之,人类远古时代便有展示女性丰乳肥臀的雕像,这些雕像是孕育生命的女神造型,是人类对孕育生命女神的崇拜。莫言对丰乳肥臀的崇拜不仅是因为母亲的生殖力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更因为母爱与博爱相连。他在小说中有意采用神话的结构模式,直接套用耶稣出生的神话,马洛亚、上官鲁氏、上官金童分别与上帝、圣母、圣子相对应。莫言赋予了上官鲁氏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她既有传统价值尺度衡量下的许多女性美德,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这个具有地母一样旺盛生命力的女人,一生受尽苦难,然而忍辱负重,养育自己的儿孙,在动乱的年代,她想方设法让他们活下去,没有任何力量摧毁她的母爱,百年来,母亲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无怨无悔地操持一切,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儿孙们对她并不都是敬爱,可是母亲不计一切地包容他们。在上官鲁氏身上,体现出强烈的母性情怀,她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人,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代表,上官鲁氏隐喻着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苦难历史。

  莫言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写出了动荡历史中女人韧性的生命力和宽博的母爱情怀,对母性进行了热情的歌颂,更具有文化意义的是在于他书写了女性身上的叛逆精神和自主意识。上官鲁氏对自己个体生命的主体把握上是任何传统的女人无法做到的。莫言以他笔下女性充满生命张力的身体叙事,颠覆了男权文化下的母亲形象,而莫言对这些女人的热情讴歌正是他的一种叙事策略,表达他对传统和历史的蓄意反叛和颠覆。上官鲁氏嫁给了一个生命委顿没有生殖力的男人,在受尽婆婆和丈夫对她实施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后,她大胆果敢地选择了一个个男人借种生子,表达了强悍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对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进行了大胆的反叛,对男性权威和尊严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改写了传统的女性形象。

  上官鲁氏的女儿们也个个显得大胆泼辣,敢作敢为,这使得上官家族里,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了家庭

  的支柱,而相形之下,上官父子在小说中显得猥琐、卑微,上官金童更是表现出自私、贪婪的恋乳情结。莫言通过上官金童心理上的自闭和个人中心主义以及对母亲的依赖性,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负面因袭,由于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对男权意识的维护和过分溺爱,使得民族的文化心理人格发生了心理畸变,男性在渐渐弱化,女性也异化为只有母性而缺乏妻性。鲁迅先生曾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与女儿性的混合。”这是鲁迅对中国女性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考察得出的结论,莫言的小说验证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不仅由于男权文化的迫害,也有女性的叛逆与反抗。莫言的文本,通过女性闪耀于前,男性猥琐于后,形成了两性间的差异,改变了传统文本叙事特征,否定了漫长的男性(男权)中心文化的优越性。所以他的文本不是男女平等,而是用女性人格的辉煌反衬出男性的猥琐,《丰乳肥臀》中的上官寿喜、上官金童便是集男性精神萎靡之大成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身上体现出阴盛阳衰的生命痕迹,让我们反思几千年的中国男权文化的负面因袭,重现远古时代母性的辉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两性关系,消除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

  总之,莫言赋予母亲这个形象以多重的文化意义:一方面她是生命与爱、付出与牺牲、创造与收藏的象征,作为伟大的母性的化身,她是一切自然与生命力量的源泉,是和平、人伦、正义和勇气的化身,她永远本能地反对战争和政治,因此她代表了民族历史最本源的部分;另一方面她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大地母亲”,她是一切死亡与重生、欢乐与痛苦的象征,她所操守的是宽容与人性,反对的是暴力和虚伪。她个人的历史也是一部叛逆和挣扎的女性苦难史,充满了在宗法社会看来无法容忍的野合、通奸、被强暴……但这一切并没有损害她的形象,通过文本的叙事和受难的经历反而更显示出她的坚韧与不朽的母性创造力,使她变成了“生殖女神”的化身。

  莫言对母系历史的书写、女性形象的重塑和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显示了一个男性作家视野的开阔和思考的深度,作为异性书写,显得更为冷静和客观。所以,两性虽有不同的特质,但并不构成漠视与误解异性世界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将男性作家排斥出女性书写的领域是狭隘的,共同作为人类群体的一部分,两性之间必有其相通之处。与此同时,即使是同一性别,面对同一世界,其理解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莫言等男性作家参与的女性建构,他们以独特的笔触描绘的女性世界,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也给女性主义的建构提供了别样而深刻的文本。




•在线申请最实惠的信用卡 - 12个月开户免息 + 5%现金返还 + 送里程点数换回国机票!
•曼康皮肤病特效治疗-湿疹,牛皮癣,白癜风,青春痘,脱发等
•许氏人参中特惠文学城网友,购满$89送花旗参茶20包装一盒。
•发龙药业大回馈!美国专利骨胶原、活心素、灯盏素、排毒养颜宝购买两疗程免费邮寄中国
•美国专利[骨精华]消关节痛/骨刺,[心血通]改善心绞痛,[伊美宝]缓解月经不调/更年期症
•信用卡年底优惠:截至12/31,百货,衣物,电器,旅游,加油全部5%回扣!

224339 发表评论于 2012-10-11 13:25:59楼下这个keepdoing,

你这叫研究好呢,还是内心错乱好。

一般人真是不会这么,费劲,真是佩服。

虽然用的是繁体,好像台湾人,但,感觉是文革的遗老遗少。keepdoing 发表评论于 2012-10-11 13:20:18莫言获奖让人想起苏联的肖洛霍夫凭《静静的顿河》在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是中共党员,中共领导的作协副主席,肖洛霍夫是苏共党员,并曾连任多届苏共中央委员,也当过苏联作协书记。中共认为莫言获奖证明了自己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但肖洛霍夫获奖并没有换来当时世人对苏联的承认,相反,让人们更加了解了苏共的邪恶,关注苏联的问题,让苏联最后难逃覆灭。歷史总是在重复,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往往觉察不到,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现在就是在重复歷史,所不同的是,肖洛霍夫1965年获奖,苏联1991年垮台,其间跨越了26年,莫言2012年获奖,中共还能挺26年吗?看看它这一年遇到的那些事吧,十八大能不能如期举行现在又悬了,莫言获奖很像是给它沖喜。jinhui20 发表评论于 2012-10-11 13:11:56诺奖从来都充斥著欧洲人的傲慢与偏见, yes!醒一醒吧 发表评论于 2012-10-11 11:58:32诺奖的最大功效是把欧洲人放在人类道德及科学的制高点上。 由他们来仲裁全人类的科学与道德进步。 诺奖从来都充斥著欧洲人的傲慢与偏见。 全世界都要来抵制诺奖。 取而代之的应是有全世界各国评委共同参与的国际奖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