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神奇的民居建筑——土楼

(2021-12-11 10:27:27) 下一个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建造的特殊形式的民居,凝聚了客家人的智慧结晶。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据说,当年美国的早期卫星探测到在中国闽西南山区的群山峻岭之间,隐藏着一些巨大飞碟形状物体,曾怀疑是否发现了中国制造秘密武器的隐秘地点。后来得知这些圆形物体只不过是崇山峻岭里的围屋民居,不由令人啼笑皆非。这种围屋形式的民居由客家人用夯土建造,因而被称客家土楼。客家人是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导致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的总称。从秦朝开始,历经东晋、唐末、南宋、以及明末清初等多次大迁徙,一批批汉人从中原来到广东、福建、江西等地落户定居。初到陌生地方生活的客家人自然会团结一心,聚族而居,于是形式独特的土楼孕育而生。据说土楼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但现存土楼多为清朝时期建造,主要分布着福建的永定和南靖。这里曾属于赣闽粤三不管的地带,客家人经常遭到土匪、倭寇的袭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发生家族冲突,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客家人要建造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土楼。客家土楼多数以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共同修建,有多种形状,主要为方形和圆形,也有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等等。其中尤以圆形最为奇特,最富于客家人的传奇色彩,最能够有效抵御外敌,圆寨逐渐发展成为土楼的主导形式。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按一定比例将沙质黏土和石灰拌合,反复夯打而成。除了抵御外敌的需要外,土楼的形式也源于对传统汉文化的归属。这种围屋而建,同族聚居的形式,正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客家土楼隐藏在深山峻岭之中不为人知,改革开放后的旅游业的开发将它介绍给世界,引来许多游人参观游玩。

福建的客家土楼如雷贯耳,一直有心去看看这些神奇的建筑。2017年我们因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来到厦门,会议后由朋友带着我们前往漳州的南靖参观福建土楼。清晨我们从厦门出发,市区内街道整齐干净,到处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真无愧为鲜花之城。出了市区窗外又是另一派景象,层层的梯田、绿油油的庄稼,好一片郁郁葱葱的田园风光。

铺满鲜花的城市街道                                           

城外一片田园风光                                           

路边传统闽式建筑的庙宇                                                   

接近南靖,路旁出现仿照土楼的现代建筑                                         

穿过隧道进入土楼王国——南靖,云水谣是我们今天参观的地方                                    

 

我们来到南靖县境内山川秀美的云水谣,这里属于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由简姓的三个村庄组成。据家谱记载简氏家族是宋朝时期从河南迁徙过来,在这里已经居住了1300多年。此地原名为长教,由于2005年拍摄电影《云水谣》被世界认知,因而改名并建成5A景区供人参观。据导游介绍,这里的土楼最初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延续于民国、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停止建造。整个福建省有大大小小的土楼5万多座,而南靖县集中了15千多座,其中大型土楼1300多座,因此被称为土楼王国。云水谣景区有土楼56座,其中两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今天参观的正是这两座文化遗产的土楼。

流水潺潺、风景优美的云水谣由3个简姓村落组成                                                         

汽车在璞山村停下,一座高大的方形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和贵楼。和贵楼由简氏第十三代子孙简次屏公花费一万五千两银子,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和贵楼占地1547平方米,用220根直径为20厘米的杉木柱,780根直径为65厘米的梁材建造。楼高21米,共5层,每层有28个房间,总共140个房间,是南靖最大的方形土楼。和贵楼有三绝,首先它是建造在一片沼泽地上,用两百多根松木打桩、铺垫,然后在上面建起土楼,就像一艘大船飘浮在海上,又被形容为陆地上的若亚方舟,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巍然屹立。当年联合国文教组织在评估福建土楼时,曾赋予和贵楼天下第一奇楼的称誉。走进土楼大门,首先是一圈一层的房屋:厝。厝是本地人对一层平房的统称,客家人称:一层为厝、二层为居、三层为楼。穿过厝,五层的楼房出现在眼前,这种形式被称为厝包楼结构。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有三间一堂式平房,又形成楼包厝的格局。这种“厝包楼,楼包厝”结构是和贵楼的第二绝,在福建土楼中绝无仅有。土楼内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至五层为起居室。房间的分配由下到上为一户人家,即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便是28户人家,每家占用一到五层。每个房间的大小相同,因此每家的居住条件基本平等,只有大门方向的朝向通常稍好,是族长居住的房间。院落里有水井和宽大的活动空间,整个家族成员在这里干活、聊天、吃饭,生活温馨和美。我们的导游本人就是土楼的媳妇,从四川嫁过来,在土楼中生活过多年,讲起土楼的生活总是津津乐道。院中有两口水井,它们是和贵楼的第三绝。导游说到此这里,卖了一个关子,让我们自己先到两口井旁看一看。两口相距不到14米的水井其水质截然不同,一口清澈甘甜,另一口浑浊泛黄。院子里有这样的传说:当年打井时,一名正在坐月子的妇女揭开了本不该打开的井盖,使得井水变浊,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另一种解释是井水水质不同的原因是由井壁造成的。由于整座土楼建造在沼泽地上,地表浅层是污秽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两口井都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壁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由于浊水井壁缝隙较大,沼泽水渗入井中导致其浑浊污秽,这才造成两口井完全不同的情形。

雄伟的和贵楼建造在沼泽地上,200多年不倒,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                         

主楼外由一圈平房包围,形成厝包楼;主楼内部天井中建有三间一堂的平房,又是楼包厝的格局。“厝包楼,楼包厝”结构形式是和贵楼的第二绝

楼和厝之间的空地                                                   

天井中心的平房是学堂,土楼里的孩子们在这里读书。学堂的大门上有一块进士牌,这是道光年间进士、工部屯田司主事简逢泰的牌匾。简逢泰是简次屏公的孙子,从小聪明好学,12岁便考中秀才。不久后又得中举人和进士,曾官拜刑部侍郎,两广分巡道。

堂前门上还有两块民国时期匾牌:兴学敬教兴学利侨,分别由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主席陈树仁颁发,简氏19代孙简羡强所制。简羡强早年在缅甸做生意发迹,他出资为村里建起了一座小学——崇文学校,并给国民政府捐献很多资金用于发展教育。同时积极发动侨胞捐资、捐物,支持抗日活动,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表彰,为他颁发匾额和勋章。                                                                                    

和贵楼建立在沼泽地上,由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如今在楼内小天井,人们踩在上面还可感觉到轻轻的晃动

院内有两口井,一清一浊,是和贵楼的另一个奇特之处                   

 

穿过和贵楼门前的院子,一条涓涓碧水在山间流淌,这是长教溪。河水潺潺流入九龙江,河边风景秀美,当年的《云水谣》就是在这里拍摄。璞山村位于长教溪的上游,跨过小河,我们来到第二个村庄,官洋村。村中沿着小河有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据考证这是古时长汀府(今龙岩市)通往漳州府(今漳州市)的必经之路。公元1337年简氏老祖宗简德润带领族人修建了长教镇,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古朴,充满了现代商业气息,就连“长教”这个名字也被改为云水谣古镇。古道旁河水边,种植一排8棵大榕树,其中最年轻者265岁,最老的已有665年历史。榕树群伸展它们优美的身姿像巨伞状打开,将长教溪打扮得非常漂亮。其中一棵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枝长达30多米,树干要10多人才能合抱,是福建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榕树。漫步在鹅卵石的古道上,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青山碧水,处处都是那么赏心悦目,我们一边欣赏身边迷人的景色,一边慢慢向下游走去。

风景秀美的长教溪                                                           

河边的古榕树最老的已有665年树龄            

大榕树将它修长的树枝优雅地伸向河溪                                 

长教古道与老街市                                                         

这里现在称云水谣古镇,河边充斥着茶铺、餐馆和商店                                               

村民们贩卖的当地水果,有些是以前没见过的。买来尝一尝,别有风味

水车吱吱,河对面是下坎村                                            

 

很快来到简氏的第三个村落,下坎村,我们的导游就是这个村里的人。村口坐落着云水谣的另一个世界遗产的土楼,怀远楼。怀远楼建于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19051909年),由简氏的第十六代孙简新喜兄弟出资修建。土楼取名怀远,寓意怀念远方的亲人,并训示子弟要胸怀远大。怀远楼是南靖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其直径38米,高414.5米,每层34间房间共136间,可住34户人家。楼基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3米多高,楼顶有四个了望台,墙体至今光滑无剥落。怀远楼最大特点为它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为住宅,小环为学堂。与和贵楼相比怀远楼多了许多文化气息,楼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佳联成对,书卷气浓。走进大门,迎面就是内环楼诗礼庭。大门至诗礼庭通道两边分别有砖墙把大天井隔开;在土楼走廊这侧分别有两个拱顶侧门,右侧门上大书玉树,左侧门上大书宝田,寄寓热爱禾稼树木、与自然和谐的愿望。两侧的围墙上镶嵌着做工讲究、通花图案的四方琉璃砖窗,是当年简氏兄弟从南洋带回的。两边花窗的雕花一为井上一枝花,另一个看似一枚枚钱币,分别寓意为锦上添花前程似锦。内环楼是怀远楼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取名为斯是室,取自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这里是供奉菩萨的地方。我们沿着外楼内部转圈观看土楼结构,房间很小,四面有楼梯通向上层。虽说土楼冬暖夏凉,但由于隔音效果差,又没有厕所,大多数人都已搬出,只有少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仍住在里面。居民们虽搬走,但每家的原住户都在自家门前摆放着小摊,加上众多的游人,将整个怀远楼挤得水泄不通。我不禁哀叹一声,如此神奇的建筑,竟落得这般模样。曾经楼内居民温馨的生活场所,现今居然是这样一个乱哄哄、嘈杂杂的商业景象。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往日的温馨平和一去不复返了。

远眺怀远楼                                                                 

通道两侧的花窗为琉璃所制,当时在民间为稀奇物件,由简氏兄弟从南洋带回。左右花窗的雕花一边为井上一枝花,另一边看似钱币,分别寓意为“锦上添花”和“前程似锦”。

怀远楼内环为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取名为“斯是室”,取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楼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佳联成对、书卷气浓,比起和贵楼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怀远楼居民基本已搬空,原住户们在自家门前摆起小摊,向游人兜售纪念品。众多的摊位、如织的游人,将狭小的走道挤得水泄不通、嘈嘈杂杂。我不禁感叹一声:可惜了如此美好的一座楼!

 

导游是本村人,看完怀远楼她邀请我们去她兄弟家品茶。休息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前往书洋镇的河坑村。河坑村土楼群是南靖县境内土楼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距离云水谣15分钟路程。全村原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土楼14座,后烧毁一座没有重建。不像云水谣大批游人涌入,这里并不接待旅行团,居民们也仍然住在土楼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然而散客若想参观也可买票进入参观。村里现有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形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朝水楼,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年—1553年)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年—1972年)的落成,跨过了400多年的时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建造发展的历史沿革。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要赶回厦门参加晚上的活动,便决定不进村。登上村外的山坡居高俯视,土楼群星罗棋布于青山秀水之间。十几座形状各异的土楼气势恢宏,集中在丁字形的小河流两岸的狭小地带,给山间田野增添了一道秀丽的景色。

来到河坑村,这里是南靖土楼分布最密集的村庄。   

村旁的小山丘上眺望土楼的最佳地点                                                                        

站在小山顶,圆形、方形的13座土楼尽收眼底       

影影绰绰,楼中似有人在走动。这里是真正的民居,人们还保持着千百年来的居住习惯

客家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