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多彩多姿的贵州 7 芭沙苗寨

(2021-05-01 11:43:38) 下一个

如前篇所说,贵州是多民族汇集的大家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全国56个民族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其中19个民族世居于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而苗族是其中当之无愧最大的少数民族。2019 我再次来到贵州,参观了两个苗族集居区:西江千户苗寨和芭莎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非常热门的景点,寨子里充满了浓浓的商业气息。正如那些网红旅游景点一样,街面被各种商店占满,到处都充斥着喧嚣。由于西江苗寨的夜景也是网红,旅行团往往会在这里住上一宿。因此不像大多数网红景点,虽然白天熙熙攘攘,但晚上和清晨总会恢复原有的安宁和平静。在这里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络绎不绝的游客不给人半刻的宁静。相反芭沙苗寨却是非常原生态,也许是旅游淡季,晚上整个寨子只有我们一组客人。走在村寨的小巷中,看着村民们劳作,小孩子嬉笑打闹,妇女坐在门前绣花,不时还与我们交谈,羞涩地回答我们的提问,才真正感觉到走进了苗家人的村寨。芭沙苗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好的当然要先说,下面请你和我一起走进芭莎苗寨。

掩映在山间葱翠中的芭沙苗寨      

苗人在山地上开出梯田种植稻谷,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     

芭沙,当地人念为bia-sha,是苗语草木繁多的意思。村寨位于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这里山峦叠翠、古木成林,木楼、梯田交相辉映。我们的汽车穿过县城,沿着蜿蜒的中州河向西南方向行走。道路一直上行,不知不觉进入山间。一道山门拦住了去路,进寨需买门票。我们停下车,向停车场的工作人员打听情况。得知我们今晚要住在寨里,工作人员说我们不需要买门票。但此刻还不能进去,必须等到5点卖票的下班,我们方可进去。我们有些不懂,既然按规定我们不需买票,但又何必等到下班?看看手表,已经4点半,便不再啰嗦,停下车,欣赏四周的风景。周围的风景很美,从江县城沿着河流坐落在我们脚下的山谷中。很快5点到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可以进寨了。沿着山路我们来到寨中心广场,不像其他旅游景点,客栈商店鳞次栉比,这里大多是苗家人的住宅木楼。广场应该是村中心,周围有几家商店和客栈。此地虽然偏僻,但客栈并不比山外其他地方便宜,山景房和无景房每间相差大约50人民币。要了两间山景房间住下来,第二天清晨我们惊喜地发现,这多花的几十块钱真是物有所值。

停车场的风景不错,可见从江县城沿着河流坐落在山谷里    

终于进寨了!中心广场是芭沙的商业中心,有几家客栈和餐馆。长廊是观景的好地方

客栈坐落在广场旁,看上去并不高,但从后面看过去,它是三层楼木房。一楼为餐馆,楼上是客房

从房间的窗口看出去,村寨依着山势而建,与树林、山峦、梯田融为一体

我们是客栈唯一的客人,在店里吃过晚饭,便出去走街串巷,探访苗家人的生活。芭沙由5个寨子16个村民组组成,寨子坐落在山梁拗口面向都柳江的半山腰。吊脚木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浑然一体。村头寨尾古树参天,翠竹葱葱,四周密林环抱,环境十分幽静。芭沙人至今仍沿袭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宁静安详。我们沿着高高低低的山路,穿行在一个个自然村寨间。村内的木楼一家家紧挨,房子与房子之间的间隔非常窄,大的巷子可以走过一头牛,小的仅仅只够挤过一个人。村头村尾树立着一排排禾晾架,禾晾架旁是高高的禾仓。禾仓下部分是中空的,以便更好地防潮。禾晾架木杆的数量是有规律的,一般家中有几口人,就有几根木杆。其中第三和第五根木杆还有其他重要的功用,后文会提到,这里先卖一个关子。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寨子中,看到许多人家门前坐着三三两两的妇女。她们可不是在闲聊或乘凉,而是紧张地忙碌着。大多数人在绣花,也有人在纳鞋底或者染布。苗家妇女真是幸苦,她们白天下地干活,傍晚收工回家后还要乘着太阳下山前最后的余光抓紧时间做针线活。芭沙男女服饰,大多都是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 一般外衣喜欢染成青色,白布仅作内衣。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苗家姑娘心灵手巧,盛装衣服都是自己绣制。青年的姑娘为自己准备嫁衣,少妇们为孩子们忙前忙后。老太太则在染布,老头子身上的靛蓝色的布衣,从纺织到染色再到最后做成衣服,都是经过她们的手一针一线而来。看到小孩子们在妈妈身边跳来跳去,表姐拿出糖果分给他们,孩子们高高兴兴一抢而空。也许是孩子们高兴了,青年的妈妈们和我们交谈起来,有的很大方,有的却十分羞涩。问她们是否吃过晚饭,她们摇摇头。原来她们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最后的光亮都不放过。直到天完全黑下来,再也看不清了,她们才会结束手里的活计,回屋生火做饭。夏天天黑得晚,她们回屋做饭也晚,通常要到十点左右才能吃上晚饭,而男人们是不会帮助做家务的,无论多晚他们都等着妇女做好饭菜。

我们上上下下气喘吁吁走在寨间的山路上                            

村头村尾都树立着禾晾杆,禾晾杆后面的禾仓下部为空,以便防潮             

妇女做针线,孩子们在玩耍,男人却在什么都不干

苗家妇女有的在做针线,有的在染布     

苗家人穿的衣服从织布开始,到染色最后缝纫成衣都是妇女亲手亲为    

这位年轻的姑娘正在为自己绣嫁衣。我们和她交谈,她很害羞 

妈妈们总是为孩子忙碌             

天色渐渐暗了,妇女们还在忙碌    

孩子也抓紧时间做作业。这个小孩头上留在小辫,是典型的芭沙男孩发型

慈母脸上挂着发自心底的微笑                                                                                

天已完全黑下来,实在看不见了,该回屋做饭了                                               

男人们干什么呢?男人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以稻作为主、狩猎为辅,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枪手”。芭沙是中国唯一一个具有持枪许可的部落,每个男子都随身佩戴猎枪。村寨以“最后的枪手部落”入选为“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头留发髻、身着青布,手握猎枪、腰佩挎刀是芭沙男子典型的形象。芭沙人至今仍然保持着原生态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他们信仰树神,一生以树为伴。每当新生儿来到世界,父亲都会为他种下一棵树,从此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接生、成人礼俗、古老的发髻、简约的婚俗、奇特的树葬,芭沙的这些鲜为人知的习俗,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头留发髻、身着青布,手握猎枪、腰佩挎刀是芭沙男子典型的形象

寨子里有一间小小的展览馆,介绍芭沙苗族习俗。芭沙人自称为蚩尤第三子后裔,蚩尤战败于黄帝后,九黎部落开始千里大迁徙。芭沙人的祖先是迁徙的先头部队,几经辗转来到此处山里定居,世代以农耕和狩猎为生。芭沙有11个姓氏,其中滚、贾、王、吴人口最多,同一家族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严禁通婚。展览馆以“枪手的一生”为例,向游客介绍芭沙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从出生,到成年礼,再到恋爱结婚,以及最后死亡的树葬,芭沙的习俗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芭沙的生育风俗独具特色,妇女分娩不请接生婆,而是由丈夫接生,其他人不能进产房,只能在外屋询问和指导。 孩子出生后,父亲为他种下一棵生命树,小树与新的生命连在一起,共同成长。芭沙人崇拜树,视树为神。他们认为每一棵树都承载着祖先的灵魂,并赋予其顽强的生命。他们对树的崇拜和信任远大于人类自己。每逢节日,父亲会带着孩子来到生命树旁祭拜。当孩子生病,父亲又会带着孩子在树旁喊魂、捡魂。祈祷树神保佑,直到成年礼后才结束。男孩的成年礼在15岁或者17、19、21岁那年的秋末初冬举行。举行过成年礼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枪支,才能参加祭祀活动。成年礼是芭沙人的精神之根,成为千百年来维系族群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其文化价值已超越了仪式本身。芭沙人的葬礼也很奇特,他们一直沿用古老简易的树葬习俗,从去世到下葬不超过24小时。当人去世后,家人首先进山选好墓地开挖墓穴,并将其生命树砍下,做成简易的棺材放入挖好的墓穴内。然后回到家中,将死者用臧青布包裹,简单的超度后,取下死者家的晾禾架上第三根木杆,将死者绑在木杆上,抬上山葬于已放在墓穴里的棺材中。若是死者为女性,则是采用第五根木杆。坟头不立碑,只是在小土堆上栽种一棵树,表示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轮回。芭沙人相信,一切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

小小的陈列馆让我们了解芭沙苗人的各种习俗

芭沙孩子的出生都是由父亲亲自接生,并为他种下一棵树   

树是芭沙人的神,每逢节日或孩子病痛都会来树下祭拜    

寨门前的这株木荷树是一位名为滚拉往的生命树。老人已经八九十岁了,是寨中最年长者之一            

成年礼是孩子一生中的大事件,长辈为孩子剃头然后举行仪式

芭莎男女青年结婚不需要媒人说合,是通过守垴、打秋千等活动交往结识。双方有意后,各自向父母说明,父母同意后就可以结婚。新媳妇婚后三年不能住夫家,只有在农忙季节和节日才可去夫家。三年后服装由青色百褶裙改成白色百褶裙,标志姑娘已变成妇女。

芭沙人采用树葬习俗,从死亡到下葬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下葬后坟头再种一棵树,表示生命又进入新的轮回     

芭沙男人的发型十分有趣,他们剃掉头部四周的头发,只留顶部头发盘成发髻。他们剃头的方式也很彪悍,用割谷的镰刀沿头顶中央向外剃,中间的长发扎成发髻竖立在头顶。芭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苗语中称为“户棍”。户棍部分的头发从出生就一直保留,任其生长终身不剃。村民认为户棍就是一棵神树,是人身体与天最近的部位。是与先祖以及天地之间沟通的使者和桥梁。天神通过这些使者与人间沟通,护佑族人。

第二天清晨,起床后我不经意探头向窗外看去,顿时被美丽的景色吸引:山间晨雾弥漫缥缈朦胧,笼罩着山峦、木楼、梯田、和小溪。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撒下漫天金光,将满山的云雾拨散。一时间不知怎样赞美眼前的美景,只觉得热泪充斥着眼眶,任何语言都太过匮乏,只有拿着手机不停地拍……

窗外,浓浓的迷雾笼罩着山峦和村寨,好似一幅仙境

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将它的光辉温暖大地    

浓雾慢慢退去,一切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吃过早饭,我们继续在村寨中参观。晨光下村寨的木楼群更显美丽,勤劳的村民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妈妈送孩子上学。大路上一批批村民走向寨门,他们是村里的表演队,准备迎接今天的客人。姑娘们一个个盛装出行,男子则是典型的持枪跨刀的模样。芭沙村民迎宾客最大的特点是鸣枪致意,这是游客们在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殊荣,只有在这个唯一有持枪许可的部落才能看到。简短的仪式后,村民们会簇拥着客人前往后山的芦笙堂演出场,在那里会有一场载歌载舞的欢迎歌舞。我们由于当天还要赶往肇兴,便没有随着他们前往歌舞场,而是抓紧时间参观博物馆。距离博物馆不远有一座小亭子,中间摆放着一个大大的香樟树桩。这是1976年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的香樟树树桩。正如前面所述,芭沙苗族人是崇拜树的民族,无论出生还是去世都会种下一棵生命树。他们爱护树木如同爱护生命。1976年毛主席去世,芭沙人怀着敬意将寨前小山头上的一个千年香樟树献给毛泽东纪念堂。这棵千年的香樟树直径1.2米,是全寨人心中的林中大神。据说香樟树运往北京的那天,全寨人涌向寨门相送。村民于当天就开始在香樟树原址上修盖八角亭,将树桩立于亭中,以此表达对千年古树的深切怀念。每年芭沙苗年和芦笙节,人们会在这里跳芦笙舞祭拜。

广场上早已有人将谷子铺晒在地上。广场既是芭沙人的活动中心,他们在这里跳舞唱歌,又是打谷场,晾晒稻谷等农作物    

村寨沐浴着阳光,比昨天看起来更加美丽

离寨门不远的小山坡上一座八角亭,以祭拜他们的树神香樟树

一大早,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这位拿着枪的大爷看见我们拍照,立刻摆出姿势,并将枪塞到我们手中让我们拍。我正在暗中称赞老汉的热情,他却伸出手来问我们要拍照费,不由有点哭笑不得

妈妈送孩子高高兴兴上学校                                                            

小学校建得很漂亮                                          

大路旁,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一座座新楼房已初见轮廓,估计不久这里也会挤满商店和餐馆。但愿旅游开发不要太过,给游客留一些空间,给当地人留一片净土

带着枪的汉子们正在赶往寨门,他们要去迎接今天的客人         

女孩子总是姗姗来迟,这一位是来得最早的。她很大方地与我们交谈

不一会儿,其他的姑娘也来了,她们立刻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开始评论自己今天的装束

欢迎仪式开始了,十几只猎枪齐鸣,还真有点声势     

芭沙真是一个美丽又有趣的地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